《梵高傳(節選)》教案(精選2篇)
《梵高傳(節選)》教案 篇1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從同學的繪畫興趣入手,指出繪畫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對藝術的忘我追求、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卻是日積月累磨煉出來的。今天,我們借助《梵高傳》來體驗一下畫家們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課文、掌握字詞、理清結構的任務。
二、整體感知
l.梵高全名溫森特·梵·高,荷蘭畫家,出生于荷蘭的津德爾特,一生酷愛繪畫,是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躍在法國,其繪畫創作主張色彩的突變和內容的深刻。1890年自殺,年僅37歲,是畫壇的傳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們重視,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價值才被人們所發現,使梵高成為19世紀享譽歐洲的一顆最輝煌的巨星。
2.本文選自美國傳記文學作家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梵高在經歷了兩次戀愛挫折之后,回到故鄉紐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會破壞家庭名聲而不愿他回家。其間他父親去世,他被妹妹趕出家門,租住在一個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師煽動鎮上的人驅逐他,誣蔑他,但是樸實的農民接受他,讓他自由地畫,耐心地給他做模特兒。終于,在他即將被趕出鎮子的最后時刻,他畫出了傳世佳作《吃土豆的人》,這幅畫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記述的這一段生活。
3.請幾位同學串讀課文,其他人了解課文內容,并掃除文字障礙。
(字詞略)
三、閱讀分析
1.劃分全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驅逐,但他堅定作畫目標。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專心作畫,廢寢忘食。
這—部分又可分成四個層次:(第7-15自然段)開始創作。(第16自然段)反復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繪畫。(第20一27自然段)名畫誕生。這四個層次中,除第二層略寫外,都對梵高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離開紐恩南。
全文圍繞著《吃土豆的人》的創作經過,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梵高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忘我執著的獻身精神。在作者的筆下,梵高的形象是那樣的清晰深刻,而在行文安排上,緊緊圍繞作畫選材,每一處筆墨都體現梵高的精神,線索明晰,結構緊湊,突出主題。
2.文章對梵高進行了哪些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性格,記述他的生活?讀出你認為最有代表性的語段。
提示:有語言、動作,特別是心理描寫。本文特別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從而更好地再現了梵高的生活,我們在讀書中應特別注意體會這一特點。
3.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點。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為分析做準備,精讀寫得最精彩、最有回味價值的語段。
3.搜集有關梵高的資料,以加深對梵高的全面認識。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分析了文章的結構,理清了作者寫作的思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樣通過描寫來刻畫人物的。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體現梵高豐富的作畫內容的語句。
提示:自“其中有織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風光。”
第4段中“整整兩年的艱苦勞作!成百件的習作!”一句中連用兩個感嘆句表達什么感情?
提示:這兩句是慨嘆,有雙重意味,有作者對梵高忘我作畫的慨嘆,也有梵高對自己兩年來作畫無數卻無名的慨嘆。
梵高作畫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請用原文中的詞句來回答。
提示:“抓住農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種精神”,“對農民生活的概括”畫出“米萊的《晚鐘》”那樣的名作。
“邁著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提示:雙重含義,一是因其背著很重的繪畫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艱難;二是沒有好的繪畫立意而心情沉重。
“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畫付之一炬”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了梵高對自己的畫作要求盡善盡美,他執著的追求不容許有絲毫的瑕疵。
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梵高,展現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有行動描寫,如“他收拾好畫架、顏料、畫布和畫筆,然后扛著這些東西,邁著
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魯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寫,如“他希望這幅畫是表現這些體力勞動者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語言描寫,但不是主要描寫。這些描寫,特別是心理描寫,直接反映了梵高熱愛繪畫,如饑似渴,面對自己的畫作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程度。為了作畫,他可以廢寢忘食,不顧一切。他是一個完美主義的執著追求者,有著鍥而不舍的頑強精神和意志。
文段用到了哪些表達方式?分別勾出來。
提示:有記敘、描寫、議論。
文段中的描寫是作者的構想嗎?為什么?
提示:這些描寫是作者在史實基礎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憑空的虛構和幻想,更不是對生活中某類人的共同點的典型集合。因為,本文是傳記,有忠于事實的特點。本文用到了文學化的手法來體現事實的內容,是史料的真實性與描寫的生動性的完美結合。
其他語段不再—一舉例,學生的題目不一定能達到老師所要求的高度。這就需要老師善于捕捉學生擬題中的閃光點,將可用之處升華,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 的目的。
三、總結、擴展
總結略。
擴展:讓同學們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
四、布置作業 (略)
《梵高傳(節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明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2、學習梵高的偉大精神,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占有、刪選資料,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的運用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節選自歐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因而在上課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方位地去查尋資料,如上網、去圖書館,有的學生甚至買了《渴望生活》一書,全文閱讀。學生主動地得到了大量資料,又因為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經歷、文化素質的不同,對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將教學設計成“語文研究性學習課”,在弄清傳記文學特點的同時,又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創造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伴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屏幕上出現一組梵高的畫作,有燦爛的向日葵、旋轉的星空、奧維爾教堂、塞林萊斯大道、綠色的麥田……最后畫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時期的四幅自畫像,隨著畫面逐漸淡去,形成背景,出現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蘭畫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過商人、傳教士,后自學作畫,其畫風曾為野獸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殺。
(課堂效果:選用貝多芬的音樂,是因為這兩位偉人有著相似的命運,有著一樣的精神,借助音樂和圖畫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調。)
老師導入 課文:這就是梵高,歐洲現代繪畫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一個從不向命運屈服,用生命譜寫輝煌的英雄。妙手丹青無人賞識,在極其孤獨和環境中從事繪畫,付出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艱辛,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被譽為“美國傳記文學之父”的歐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個片段。
屏幕出現一本書,封面有渴望生活,歐文.斯通著幾字。隨著書本的自然翻動,最后定格在第八節,也就是課文內容。
二、分析課文
給學生一段文字材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思考兩者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為:(1883----1885)梵高在紐恩南休養身體,寫生描畫,但村里大部分人對他懷有偏見,認為他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驅趕。但他堅持作畫,最后終為布拉邦特農民畫出屬于他們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課堂效果:問題并非很難,但要學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繼續提問,讓學生自己最終得到答案。比如學生快速閱讀后很快能找到區別,材料語言簡潔,只是對梵高這段生活經歷的概述,而課文則是生動詳細刻畫了梵高這一人物形象。老師可讓學生二讀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使課文生動形象的呢?當學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讓學生三讀課文,思考作為不是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舉止和他的思想活動呢?老師可提醒學生,作者創作這部作品時,曾參閱了梵高與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過的地方去采訪熟悉他的人。所以通過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最終歸納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三、拓展與延伸
屏幕出現一組畫作,方便學生闡述觀點時運用。這部分完全是由學生自由暢談,學生因已查尋資料,有了知識基礎。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從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評價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鑒他人的觀點,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師只是適時作一些點評。
下面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發言:
A、我們在查閱這位巨匠的資料時,一直被他的一種精神所感動,因而在我們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勝利者。他那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人折服,雖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卻從未停住自己的腳步。他失去了許多東西,例如優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愛情……留給自己的只有貧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為畫《吃土豆的人》他畫了成百幅的農民農婦肖像圖。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后沾滿的是汗水和辛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B、我們認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這么高的成就,顯然與他的天賦有關。資料告訴我們,梵高并未進行過系統的美術學習,完全是通過自學,從事繪畫時間也比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沒有天賦的話,他苦干十年的結果也只能是一位畫工而非畫家。梵高曾為報考神學院刻苦讀書,每天學習時間長達十至十四個小時。但最終是一無所獲。所以,教會中少了一位默默無聞的傳教士,而畫壇卻多了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
C、我們認為梵高偉大成就的背后還站著一位默默奉獻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奧,所以熱愛梵高的人不能忘記他。沒有他數十年始終如一的支持,(這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許早就放棄了,畢竟他還是需要面包、咖啡、畫筆和顏料。那些曠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從梵高的作品,我們發現創新才有發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筆觸來運載奔涌不息的情感,表達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比如課文所提及的尋幅作品,他就是將整幅畫創新地涂抹成土豆的顏色……
E、許多都是從畫家的梵高說起,而我們要說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上層人物眼中是偏執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層人民眼中是善良的、無私的、熱情的。在博里納日礦區做短暫的傳教士工作時,他竭盡所能地幫助當地礦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去支助他們,自己常常陷于饑寒交迫的境地。所以當地流傳一個關于上帝的故事。后來他作畫,畫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層人民,有礦工、農民、織工、郵差甚至妓女。他覺得他們才是美麗的,他將自己的愛全部獻給了他們……
F、我們這個小組是從梵高自殺行為進行研究的。很多人認為他這一行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舉動。但我們卻用英雄來稱呼他。因為他早將自己的生命與作畫聯系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體和靈魂,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險”,對他而言,作畫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畫,他與行尸走獸無異。所以最后當他瘋狂地無法作畫時,他只能選擇死,他英雄般地舉起了槍……
學生討論由于時間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發了新的爭論,尤其是對于梵高自殺行為的探討使許多學生又有新的看法,這可布置到課外討論,還可以寫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課應該是解決舊問題,產生新問題。)
四、授課結束
以一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動感的音樂小電影作為結束。
(課堂效果:學生始處于梵高作品之中,不僅感受他偉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圖畫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作業 ]
1、用一句話表述自己的感悟。
2、課外閱讀《史記.項羽本紀》或閱讀其他傳記文學,加深理解傳記文學的有關特點。
[板書設計 ]
材料:簡潔,是概述
課文:詳細、生動、鮮明地刻畫了梵高這一形象
歸納總結: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課后小結]
盡管這堂課的前期準備費時達一個月之久,學生們所得到的東西遠不止這堂課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收獲:一、他們學會自主地學習,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這種新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二、他們學會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養和發展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三、通過閱讀開擴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四、同時真正吸取了文中的養料,在對人物的分析和探討當中深受教育,激勵他們在困難中勇往直前。五、這堂課真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當然作為老師的我也是受益非淺的。老師不能僅關心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也應多方面學習,充實自己,未來的教師是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