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抓住培養(yǎng)孩子秩序的關鍵時期
家長們總是認為孩子小,對于一些細小的問題孩子是不會太在意的,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在每一個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強烈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之一,是他對于事物做出準確分辨與判斷的基礎,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識的奠基石。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呢?
有一對夫婦常年帶著他們1歲多的寶寶旅游,有一次走到一座城市,住的旅館沒有嬰兒床,他們就將寶寶放到大床上與他們一起睡。可是之后寶寶就開始大哭不止,甚至不吃飯。他們找來好多名醫(yī),都無法使孩子的“病”好轉。后來,這個孩子竟然出現(xiàn)抽搐狀態(tài),全身柔弱乏力。他們請了醫(yī)生,而與醫(yī)生同來的還有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蒙臺梭利。蒙臺梭利看了看孩子,問了問情況,便將兩個成人的枕頭擺成一個小床的樣子,在兩個枕頭中間留出一個空隙,上面蓋床單。孩子還在繼續(xù)哭,哭著哭著開始在床上滾,后來滾到兩個枕頭中間,馬上停止了哭泣,安靜地睡著了。至此,孩子的病也奇跡般地好了。
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寶寶會對秩序表現(xiàn)出強烈的需求與喜愛,尤其是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秩序”不僅是指物品放在適當?shù)牡胤剑包括遵守生活規(guī)律,理解事物間的時間、空間關系,以及對物體進行分類,并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當寶寶從環(huán)境里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秩序敏感期對兒童發(fā)展有什么意義?
當嬰兒出生之后,他周圍就有了一個相對于子宮來說極為廣大的空間,那里有極其豐富的事物。由于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未知未卜,他會產生一種對環(huán)境的控制欲望,這種欲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只有一遍遍重復原有秩序,才能不斷鞏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這個秩序的恒定,內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圍內的發(fā)揮不會影響后果,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他才能進一步發(fā)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道下一步會碰到什么狀況。因此,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huán)境中,他的情緒及人格發(fā)展,甚至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看到有不少兩三歲的孩子無法將精力固定在任何一個工作上,無法持續(xù)地完成一項工作。他們到一個地方,只要看到有好玩的東西,想也不想,也不觀察,沖過去就抓,抓著看也沒看清楚,就毫無理由地扔掉,再去抓下一個。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的、內心紊亂的孩子。
秩序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一個孩子為了沒有擺整齊的積木塊焦急、為了掰成兩半的面包大哭時,那是因為他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凌亂、兩半是“錯”的。事物有了“對錯”之分,行為自然也有“好壞”、“正誤”之分,孩子的自律感應運而生。孩子開始意識到什么是“標準”、“正當”的,開始把行為和后果聯(lián)系到一起。幼兒教育
面對秩序敏感期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做?
tip 1:給寶寶創(chuàng)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
給寶寶創(chuàng)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
其一,和睦的家庭氛圍。只有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長幼有序,才能促使寶寶形成一種追求文明、秩序的良好心態(tài)。幼兒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