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評課稿
上午聽了唐莉老師執教的《狐假虎威》一課,以下我從幾個訓練點粗略地就唐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成功與不足,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唐老師以她那執著地干勁,清新大方的教態,豐富的知識,耐心的引導,引領孩子們與文本對話,進行了朗讀、說話、字詞句段品析和寫字等方面的有效訓練,讓學生的雙基得以不斷鞏固。課堂上唐老師很善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及時鼓勵他們的勇敢表現,讓他們投入課堂,進入文本,從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蘊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能注重讀的訓練
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總是語文學習的一條主線,是語文教學的主環節。唐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努力做到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明理,讀的形式多樣。如:帶著問題讀,抓住關鍵詞語讀,感悟人物品質讀,分角色讀等,每次讀的要求不同,指導出來的效果比較到位。
二、能注重字詞句的訓練
整堂課中老師很重視字詞句的訓練,以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概括能力。如抓住“撲、逮”體會老虎的厲害,抓住“骨碌一轉、神氣活現、搖頭擺尾”等詞感悟狐貍是在蒙老虎,體會其狡猾,抓住“一愣、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等體會老虎的愚鈍,讓學生讀了感悟,在此基礎上再投入去讀,融教學于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是值得借鑒的。
三、教學主線的滲透清晰,閱讀訓練凸顯整體性
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知道狡猾的狐貍先蒙住老虎,又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在此基礎上體會狐貍的狡猾。二年級的學生容易受知識和年齡特點的影響,對聰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因此這也成為教學的難點。唐老師為處理好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學時可以抓住一個“蒙”字逐漸展開,而且展開這一閱讀教學一定要凸顯整體性。扣住“蒙”字后抓住狐貍和老虎的對話及神態,讓學生知道狐貍怎樣一步步使饑餓的老虎松開爪子,體會其狡猾。這一過程中又引導學生找到老虎的反應“一愣、蒙住、松開、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這些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變化,體會其愚鈍,從側面又感受狐貍的狡猾,對“蒙”這個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這樣訓練學生在表述時也會有內容講,表達會更加完整、連貫、規范。
不足之處:我感覺學生的讀書和感受比教師分析更重要。
一些老師總是認為,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文內容非得經過自己的分析不可,以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是靠教師分析獲得的,實際上,要讀懂讀懂課文內容,掌握基礎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難的總要讓學生弄明白課文是怎樣表達的,這就需要有一個語言內化的過程。
讓學生通過學習真正有所得,就要注重學生自己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主要是通過交談,通過他自己的閱讀所獲得的,只有讓學生自己讀,在讀中感受課文的意境,感受語言,感受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完成學習任務,當然,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師的分析講解,只是要少說一些,讓學生多些讀書的時間,多些自己的感悟。以上僅是我的一些膚淺的看法,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