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節來自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刪節。對于這樣的壓縮文本,我們姑且也起一個名字,叫“用具”——希望讓學生以《三打白骨精》為“引子”,獲得相關的文體知識和讀寫知識,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方法”,但同時,又借助課堂教學中解讀到的知識,更好地閱讀《西游記》。因此,本課的課型是一節名著導讀課。
這種教學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讀,又要體現“課外閱讀課內整合”的特點,我嘗試從文章體裁本身的特點出發,盡力以文學理論對于小說體裁的賞析方法作為理論依托,打開以往語文教學只見文字不見文學的屏障,讓高年級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帶著理性的閱讀興趣,不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而是用“語文”的視角對《西游記》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產生帶有文學鑒賞意味的閱讀理解。從而,為即將走向中學的學生們種下一顆文學閱讀審美的種子。
我期待著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帶動讀書與教書的協同發展,探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此作為提高師生的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教后反思:
《三打白骨精》通過講述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出了孫悟空的善于識破詭計、機智勇敢和堅定不移的斗爭品質,雖然孫悟空的個性是鮮明的,特點是多元的,但它在教材的各個部分中的體現又是各有側重的。“一打”中主要是通過對孫悟空語言、動作的具體描寫,對白骨精詭計多端的渲染,對唐僧人妖不分的刻畫,從正面、從反面、從側面綜合地反映出了孫悟空的善于識破詭計和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而“二打”、“三打”則是立足“一打”的起點,更加突出地展現了孫悟空“堅定不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