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課
2 課時1、小站
1、學習小站工作人員為旅客服務的高度責任心。
2、學會9個生字,理解“疾馳”“逼人而來”“一塵不 染”“征途”“春意”等詞語的意思。
3、圖文對照,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畫面內容進行具體描 述 的。
4、學習課文抓住事物特點,按方位順序觀察和敘述事物 的方 法。
5、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站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的精神。
培養理解重點詞句的能力;學習有順序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
第一課時
一、啟
1、導言揭題。
在我國,鐵路線遍布東西南北,火車站成百上千。在北方山區一個常見的小站,站雖小,設備雖簡陋,卻給旅客們帶來了溫暖的春意。
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讀自學要求。
3、我們計劃兩課時學完這篇課文。第一課時完成程序一、二,第二課時完成程序三、四。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
1、先觀察圖畫,自己述說圖意,按方位順序及由景及人的方法述說國庫券意,做到通順連貫。
2、周桌互說,教師輔導巡視。
三、知一
1、學生述說圖意,及小站的特點。
2、教師點拔:我們在觀察圖畫時,先找到主要事物,再按一定的順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觀察,而且觀察要仔細。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1、通讀課文,圖文對照,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借助工具書,學習本課生字詞。
學生讀、想、批、說,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引導其他同學評議。
2、檢查交流學習生字詞的情況。
六、結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學時的學習過程。(本學時完成了第一、二學習程序,知道觀察圖畫要按一定的順序,并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啟
上節課我們整體理解了課文,初步知道了小站的特點,這節課我們具體來學習小站的特點和樣子。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小站。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四)
1、學法指導:A逐段朗讀課文,掌握段意。B完成旁批中的思考與練習。
2、學生讀、想、批、劃、說,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三、知一
1、學生逐段匯報,教師點拔:⑴小站的“小”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快車不停,只有慢車才停兩三分鐘;二是這個車站只有一間小屋、一排紅柵欄。⑵小屋的左邊的三種布置是紅榜、小黑板和宣傳畫,這些布置是工作人員精心設計的,說明小站工作人員事事處處都為旅客著想,工作人員盡心盡責。⑶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小站的工作精心設計假山,精心栽培杏花,使旅客們一年四季都感受到了溫暖的春意,也感受到了小站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的一片深情。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⑷“疾馳”是很快,因為太快,所以來不及;“逼人而來”在課文中的意思是離得太近;“精心設計”的意思是非常用心地考慮設計。⒂寫杏花,既是說小站充滿春天的溫暖,更是用杏花贊美小站工作人員的熱心。
2、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讀練知
完成課后習題一、二、三、四,交流答案。
四、結
1、小結本課的收獲。
2、小結本課的學習方法。
板書設計 :
只有……才……,甚至
小 站
↓ 一間 一排 三五
↓ 月臺正間:紅榜、黑板、宣傳畫
精心設計 月臺中間:噴水池
↓ 月臺兩頭:杏花、蜜蜂
帶來春意:熱誠服務,高度責任心
2 課時
2、盧溝橋的獅子 1、了解盧溝橋的歷史意義,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學會8個生字,理解新詞,會用“甚至”“大概”造 句。
3、觀察插圖,學習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第2自然段。</P><P>理解課文,了解盧溝橋的獅子的特點和這座橋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的原因。
學習作者抓特點、觀察和描寫事物的方法。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P><P>
第一課時
一、啟
1、生齊讀課題,導言揭題:在北京廣安門外,有一座世界聞名的 橋梁——這就是盧溝橋。這是一座歷史名橋,1937年月7日,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就是從這里開始,打響了第一槍。
2、生齊讀學習要求,理清學習程序。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 一)
1、學法提示:①看圖,先整體看圖畫的是什么,再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圖上畫的是什么?每頭獅子有什么特點。②自由述說圖意。
2、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三、知一
1、學生述說圖意。
2、師點拔:昨天我們學習了按方位順序觀察圖的方法,今天的這圖上主要描繪的是盧溝橋的獅子,因而要抓獅子的特點來觀察。要仔細觀察每頭獅子的形狀、大小、神態。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二、三
1、學法提示:①通讀全文,利用工具書、旁批及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詞;②給課文分段。
2、學生讀、劃、批、說,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朗讀課文,評議。
2、匯報生字詞學習情況。
①糾正字音,掌握兩個多音字:數sh 不清 ,數sh 學;挑ti o釁,挑t o水。
②旁批要求解釋的詞語:
甚至: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大概:課文中指有很大可能性;挑釁:借端生事,企圖引起沖突或戰爭。
3、匯報分段情況。課文共分三段:
一(第1節)從盧溝橋說到橋上的獅子;二(2-3)具體介紹盧溝的獅子;三(第4節)講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六、結
生小結本課的學習過程。</P><P>第二課時
一、啟
講述:上節課,我們完成了程序一、二的學習任務,也完成了程序三的部分任務,本節課我們完成程序三、四的學習任務,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它的三個程序。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第一二段)
1、學法提示:①逐句讀解、析、品讀,弄懂橋的特點;②邊讀第二自然段,邊在腦中想畫面,閉幕式加以描述;③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讀、批、劃、說,教師巡視指導。
三、知一
1、匯報第一段的學習情況。
點拔:開頭一句歇后語,一下子就點出了盧溝橋的特點:獅子多得數不清。歇后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語的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人們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隱去。盧溝橋的獅子給人的感覺是多得數不清。
2、匯報第二段的學習情況。
著重理解獅子的大小、形狀,學生描述畫面,其他同學閉目想象。這段話寫盧溝橋獅子的不同特點是有大有小、形態各不相同。按照句子的總分關系,這段話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句總寫,第二句寫大小,第三句寫形態。寫了五種形態。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三)(第三段)
1、自學提示:①閱讀有關資料,了解“七七事變”的情況。②為什么說盧溝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③完成旁批中的有關問題。
2、學生讀練,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閱讀七七事變的資料,了解事情的具體經過。
2、生匯報旁批中的有關問題。
①盧溝橋給人的感覺多得數不清。②第二自然段寫盧溝橋的獅子的不同特點是第一有大有小,第二形態各異。③這件事指抗日戰爭正式開始。
3、學生述說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師點拔:因為七七事變發生在盧溝橋,所以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作為抗日戰爭正式開始的地點,因而,成了我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歷史意義的建筑。
4、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六、讀練知
1、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
2、匯報答題情況,并及時訂正。
七、師生共同回顧兩個學時的學習過程,體會并歸納學習方法,總結成績,表揚主動自學的同學,指出今后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板書設計 :</P><P>數不清
盧溝橋的獅子 形態各異
七七事變 歷史意義
3 課時
3、古詩三首 1、學會4個生字,理解“煙渚”“暮”“曠”“聞”“景
”“復”“凌”“暗香”等詞語的意思。
2、讀懂三首詩,理解詩句內容。
3、能誦讀詩句展開聯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三首古詩,默寫《鹿柴》《梅花》。</P><P>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
1、 課文掛圖;
2、小黑板。</P><P>第一課時
一、啟
1、 老師講述:我國古代群星燦爛,涌現了許多杰出的詩人,他們給后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我們以前也曾學過,誰能背誦幾首?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幾首古詩。(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學習目標,理解學習程序。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三
學法提示:1、教師范讀三首古詩;2、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感知詩中描寫的事物;3、依據自學程序三,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三、知一
1、學生匯報朗讀,教師及時指點、評議。
2、學生匯報三首詩所描寫的景物。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一首古詩)
1、學法提示:A借助旁批,了解作者;B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C看圖,說圖,想象畫面;D表情朗讀、背誦。
2、教師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理解詩題的意思,并介紹作者。
2、學生逐句逐行匯報理解。
(1)讀詩第一、二行并理解。(2)讀三、四行并理解。(3)學生述說畫面,體會畫面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學習練習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并試著背誦。
六、結
師生共同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一首古詩,首先要會讀、會釋題,了解作者及當時氣息 的時代背景,然后逐行理解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最后背誦。)</P><P>板書: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泊渚(孤獨)
暮愁(思家)
曠低(孤苦)
清近(思鄉)
第二課時
一、啟
師講述: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鹿柴》。王維的詩以詩情畫意為特色,他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讓我們一起進入這位詩人所描述的優美的畫卷中去。
二、讀練一
學生自由地試讀,要讀出韻味。
三、知一
1、學生匯報朗讀,教師強調節湊,并指導朗讀。
2、學生述說古詩大意。
四、讀練二
1、學法提示:(1)借助旁批,了解作者。(2)理解詩句的意思。(3)圖詩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4)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自讀,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匯報閱讀資料,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況。
2、學習逐字逐行匯報。(第一行寫出了空山的幽表靜,第二行寫聲音,以動襯靜,可以收到比正面寫靜更好的藝術效果。)
3、學生述說畫面描寫的景象,其他學生仿佛置身于輞川山中,在鹿柴附近的地方側耳謗聽,注目尋視,感受畫面美。
4、指名學生感情朗讀并背誦全詩。
六、師回顧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板書:
聲→反襯寂靜
鹿柴 景色沉靜、幽靜
(唐·王維) 光→反襯幽靜</P><P>第三課時
一、啟
1、學生述說學習古詩的方法。
2、簡介《梅花》的作者及寫背景。
二、讀練一
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自讀,師輔導。
三、知二
1、學生匯報朗讀,評議。
2、指名學生說說古詩大意。
四、讀練二
1、方法提示:(1)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2)圖詩結合,想象畫面并述說。(3)感情朗讀、背誦。
2、教師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逐行匯報理解。
(1)學生讀第一、二行并理解。
(2)學生讀三、四行并理解。
2、學生匯報旁批上的內容。
3、學生述說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
六、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一、二、三,教師訂正。
七、結
1、師生共同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
2、教師對學生中自學能力較強、學習方法得當的學生,給予鼓勵,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板書:
梅花
墻角 凌寒——開放 品質高貴
雪 暗香——贊美 生命力頑強
4課時
4、挑山工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挑山工的步步踏實,一個勁兒向上登攀的精神。
2、學會9個生字,理解“飽覽”“不解之謎”“拘束” “心悅誠服”“哲理”“包蘊”“憨厚”等詞語。
3、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
4、學習通過各個段落大意歸納課文內容的方法。
5、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挑山工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向上登攀的精神。
理解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
課文掛圖;
生字詞卡片。</P><P>第一課時
一、啟
1、引入揭題。
同學們都知道登山是很吃力的,如果挑著重物登山,那就更不容易了。但卻有人從事著這種職業。他們是怎樣登山,有什么感受呢?下面開始學習《挑山工》。
2、讀自學要求及要求。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
1、學法提示:(1)朗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2)說說作者寫的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挑山工是干什么的?
2、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教師輔導。
三、知一
1、學生朗讀全文,評議。
2、學生述說:(1)這件事發生在泰山上,挑山工是從事挑物上山這種職業的人。(2)課文寫作者在登山時遇見挑山工的一件事。(3)課文贊美挑山工認定目標,堅韌不拔、不斷攀登的精神。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1、教師提示學法:(1)認真拼讀,讀準字音;辨析字形。(2)理解詞語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五、知二
1、學生匯報生字學習情況。
2、學生匯報學習詞語的情況。
六、讀練三——自學程序與方法三
1、教師提示學生認真讀程序要求。
2、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七、知三
學生匯報分段情況。(第一段1、2節“提出疑問”;第二段3-6節“解決疑問”;第三段第7節“受到啟發”。)
八、結
1、學生回顧學習過程。
2、表揚肯定,指出方向。</P><P>第二課時</P><P>一、啟
1、教師導語 :第一課時我們給課文分了段,也知道挑山工的路程比游客多一倍,但花的時間卻不經游客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從中受到什么啟發?現在我們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2、學習課文內容。
二、讀練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教師提示,強調充分利用旁批。
2、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三、知一
1、學生匯報自學情。
2、匯報對旁批問題的理解。
三、讀練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教師提示學法:(1)學生細讀第二段,完成 旁批。(2)如有疑問,同桌互議。(3)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描述作者三次與挑山工相遇的情況。
2、學生讀、說挑山工的話。
3、學生訂正旁批中有關答案。
4、教師點拔:挑山工的話說明:只要認定目標,步步堅實,一個勁兒往前走,走長了就跑到前頭,如果像游人那樣東看西看,走走停停,無法走得快,結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六、結
1、第2段講了“我”同挑山工幾次相遇,經過了解,終于解開了心中的謎。
2、表揚學習積極的學生,指出不足。</P><P>第三課時
一、啟
1、導語 :本課寫的挑山工對我們有何教育意義,現在繼續學習第三段。
2、明確課時目標:(1)學習第三段課文,理解旁批。(2)完成課后的練習。
二、讀練
1、讀課文第三段,完成旁批中的問題。2、學生自由述說。
3、教師講解:(1)課文最后一句話前半句講的是結果,后半句講的是原因,意在強調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的那種認定目標、堅韌不不繼攀登的可貴精神,客觀存在將永遠激勵著“我”。(2)我們每個學生也應有挑山工的這種精神。扎扎實實地學習,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不斷進步。
四、練知
1、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1--5題。
2、集體訂正1---4題。
五、結
1、學生談學習收獲。
2、教師小結學生學習情況。</P><P>板書:</P><P>提出疑問——路長,速度不慢
三次相遇
解決疑問—— 攀談
道理
受到啟發——一步一步攀登</P><P>3 課時
5、可愛的草塘
1、了解北大荒的草塘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 地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義較深刻的句子,抓住情感線索理解課文,并 繼續通過練習,培養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學會8個生字,理解“情不自禁”“戀戀不舍”“清澈”等詞語。
4、有感情朗讀課文。5、練筆,寫一篇描寫場面的短文。
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思想感情。
理解含義較深刻含義的句子。
課文掛圖;
小黑板。</P><P>第一課時
一、啟
1、學生讀題,釋題。重點詞:可愛。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牡丹江平原,被人們稱為“北大荒”。解放以后,北大荒變成了米糧倉。課文寫的草塘,就是這里有大量淺積水、長滿水草的低洼地帶。
2、學生讀學習目標。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
1、學法提示:(1)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2)以“我”對北大荒情感的變化為線索,將課文分為四段。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學生自由匯報。
(1)朗讀課文,學生評議。
(2)說出段落起止。第一段(1--4節);第二段(第5節);第三段(6--13節);第四段(14--最后)。
(3)述說學習生字的情況。
2、師小結。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第一段)
1、提示學法:結合旁批,體會重點詞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五、知二
1、匯報學習情況。
2、朗讀第一段。
(1)“我”初到北大荒不習慣的詞語:呆膩,沒意思。
(2)在這里,“散散心”是針對覺得無聊說的。
六、結
1、學生述說自學方法。
2、教師小結學生自學情況。</P><P>第二課時
一、啟
1、導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生字詞及第一段課文,知道了作者初到北大荒時一切都不習慣,那么后來呢?我們接著學習課文的第二、三段,看看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2、學生述說本課時學習要求。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課文第二段)
1、學法提示:(1)細讀第二段,說說草塘的特點;(2)邊讀邊體會旁批;(3)結合插圖,說說草塘的景色;(4)注意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2、學生自讀,教師巡視,解疑指法。
三、知一
1、學生自由匯報。
(1)根據自學時劃出的詞句,說說草塘的特點:大、綠、美;
(2)“浪花”指草塘中的蘆葦、蒲草在微風吹拂下時起時伏的樣子,樣子的確像大海中的浪花;(3)說說作者的感情有了什么變化的詞句:情不自禁、這草塘真美啊!
2、教師點拔。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課文第三段)
1、學法提示:(1)讀第三段課文,劃出寫草塘春、冬景色的句子;(2)完成旁批中的練習;(3)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2、學生自讀,教師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自由匯報。(1)春天草塘的景色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這形象地說出了物產豐富。(2)冬天特有景象:捉野雞,打狍子,我們覺著樂趣無窮。(3)作者感覺到草塘實在美,也被小麗的自豪所感染。
2、教師板書。
七、結
1、學生小結課文第二、三段內容。
2、教師小結學生自學情況。</P><P>第三課時</P><P>一、啟
1、學生回憶前三段的內容,總結通過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2、明確本課時的學習要求。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課文第四段)
學法提示:(1)學生細讀第四段,歸納段意;(2)通過旁批來讀讀懂課文;(3)朗讀課文第四段。
三、知一
1、學生自由發言,匯報學習情況。
2、教師小結。
本段作者看到倒映在小河里的草塘美景,深深地愛上了北大荒這個可愛的地方。情感達到了高潮,不只是單純的“愛”,而且是發自內心的“護”,這就是“我”猶豫的原因。
四、練知
1、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
2、集體訂正1---4題。
五、結
1、回顧本課學習過程,總結全文。
2、教師肯定學生自學成績,指出努力的方向。</P><P>板書:</P><P>大、美、綠
可愛的草塘 美好的畫卷
物 產 豐 富
1課時
6、在希望的田野上 1、讀懂詩句,理解詩歌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閱讀課文,體會作者贊美農村欣欣向榮的美好生活的 思想感情。</P><P>
使學生受到愛勞動、愛生活、愛祖國的教育。
理解每節歌詞,了解整首歌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黑板。</P><P>
第一課時
一、啟
1、聽錄音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2、說說學習要求及程序。
二、讀練
1、教師提示學法:(1)分節讀詩歌,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詩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弄懂詩中描寫的景色。(3)完成課文旁批。
2、學生自學詩歌,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
1、學生分節朗讀,并說出該節的中心句。
2、結合語言環境,述說計歌內容:作者以“希望的田野”為線索,展開思路,從家鄉寫到理想,寫到未來。
3、這首歌詞通過敘述“我們”在自己的祖國的土地上生活、勞動,向往未來的情景,說明勞動使人們變了樣,勞動創造了祖國的希望和未來,表達了作者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詩歌中運用了重復、排、擬人等多種寫作方法來盡情傾吐自己的內心激情。
4、回答旁批問題。
(1)“希望的田野”是充滿希望的土地,在歌詞中代表祖國。
(2)這些數量詞寫出美麗富饒的景象。
(3)“她”指家鄉。表達了熱心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4)第二節最后一行用了擬人手法,“打扮”“梳妝”指建設得更加富饒美麗。
四、練知
1、學生獨立練習課后1、2題。
2、集體訂正答案。
五、結
1、再次聽錄音歌曲。
2、學生談學習收獲。
3、教師小結學生學習情況。</P><P>板書:
美麗
家鄉 可愛
富饒
勞動
理想 成長
打扮
變樣
未來 爭光
喜悅</P><P>2 課時
7、魚游到了紙上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專心致志,忘我學習的 精神。
2、學會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賞心悅目”“唯一”“一 絲不茍”等詞。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多看、多聽、多問、勤 動筆積累材料的做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課文中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秀品質。
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課文掛圖;
生字詞卡片。</P><P>第一課時
一、啟
1、師生共同讀課題。啟發激趣:魚在什么地方游?魚怎么會游到紙上?魚游到紙上又究竟是怎么一個故事?
2、學習本課學習要求。
3、明確自學程序與方法及本課時學習任務。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
學生用掌握的整體理解課文的方法并按自學程序與方法的第一、二條自學,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學生分段讀課文,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學生匯報生字掌握情況
3、學生匯報分段,歸納段意情況,教師點拔訂正。
4、學生匯報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講“我”在西湖玉泉遇到一個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畫魚的故事。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方法三(學習第一段)
1、學法提示:(1)課文寫“我”喜歡花港更喜歡玉泉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為什么要定這一自然段?(3)完成旁批中的問題。(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自讀,教師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一段后述說。這一段講“我”常到西湖玉泉觀魚。“我”更喜歡玉泉,是因為在玉泉觀魚“池清澈見底”、“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看了心情舒暢。作者寫這一段這下文起了鋪墊作用。
2、理解旁批中的問題。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六、練知
1、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
2、學生自檢、教師點拔訂正。
七、結
學生質疑。明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P><P>第二課時</P><P>一、啟
上節劉課我們整體理解了課文,學了課文的第一段。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按自學程序與方法的三、四、五條完成學習目標中的一、三、四點。學生齊讀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常規性讀課文。
2、完成旁批中的問題。
學生讀、想、說、寫,教師重點輔導后勁生。
三、知一
1、學生讀第二段后述說。
2、學生讀描寫青年外貌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學習三、四段)
1、學法提示:(1)聯系第二段想想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程度,這從中可看出青年的什么品質?(2)完成旁批中的問題。(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三段后述說:
因為那位青年式筆細描,一絲不茍地畫金魚的每個部位,像姑娘繡花的捭細致;有時揮筆速寫,很快畫出金魚的動態,金魚仿佛活的一樣,游動起來。這說明青年畫的金鮭十分生動形象。所以小姑娘說“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了!”
2、學生述說:
作者通過三個方面寫出了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程度:(1)從他的動作、神態。(2)對大家的議論,,他沒有任何反應。(3)講看魚、畫魚十分投入。
師點拔:我們要學習青年這種忘我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為出色。
3、從“他不說一句話”和“胸前的廠徽上”看出他是個聾啞青年。
4、“魚游到心里”是指對金魚非常熟悉,頭腦中形成了金魚準確、生動的形象。一個先字點明了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把魚畫得像、畫得活,必須先反復觀察,使頭腦中金魚的形象鮮明、生動。魚游到紙上是游到心里的結果,魚游到心里是游到紙上的前提和原因。
5、學生說從中受到的啟發,教師總結。
6、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六、練知
學生做習題三、四、五,教師巡視輔導。
1、學生談學習體會。
2、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以過位青年的逐步認識為線索,表現了這位聾啞青年專注、勤奮的品質。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留心周圍的事物,并運用聽、問的方式進行觀察,有了見聞的感受及時記下來,這是我們積累材料的方法。
七、結
1、學生自說學習所得,教師予以肯定。
2、教師提出學生今后應努力的方向。>板書:>魚游在水里→魚游到心里→魚游到紙上
自由自在 呆呆地站 一絲不茍
賞心悅目 靜靜地看 揮筆速寫2 課時
8 火燒云
1、借助工具書,學會生字新詞,認識疊詞的形式。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什么是火燒云。知道課文哪些地 方是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
3、學習作者從不同的方面,動靜結合地觀察、描 寫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段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是全文的重點。
是了解學習課文靜態和動態的描寫方法。
有關火燒云的幻燈片或彩圖;錄音帶;小黑板。</P><P>
第一課時
一、啟
1.大自然是美麗神奇的,只說天上的云彩吧,就變化萬千。今天我們要見識的是一一一師板書課題。學生圍繞課題提問。
2.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
3.弄清自學程序與方法及本課時學習目標。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
1、教師提示學法和要求。①朗讀課文,學習字詞。②按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自學。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三、知一
1.匯報分段情況。(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寫火燒云下去了),然后分段讀課文,引導評議。
2.匯報學習生字情況,教師點撥、訂正。
①生字“霞、盈”,要注意筆畫;“揉”是左右結構。
②生詞:
“笑盈盈”是滿臉笑容的樣子;“恍恍惚惚”在課文中指看得不真切。
四、讀練二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學習第一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邊讀邊想象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②完成旁批中的問題。③在霞光的照耀下,人和動物身上顯出哪些顏色?你覺得哪種顏色最有意思。④有感情朗讀。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一段后述說畫面。
2.這一段中,在霞光的照耀下,人和動物身上顯出的顏色有:紅的,金的,紫檀色的。由于傍晚透過云層的陽光是紅色的,人和動物的顏色不同,在霞光的照耀下,部分陽光透過云層射出的彩色光芒形成的是霞光。所以不直接寫火燒云,而寫人和物在霞光照耀下顯出的各種顏色。
3.指名有感情朗讀。
六、練知
學生做課后習題二、三題。第二題聽寫后與課本對照自檢,第三題老師出示答案,學生補充訂正。
笑盈盈:樂呵呵 金燦燦 亮晶晶 紅通通
恍恍惚惚:干干凈凈 清清爽爽 整整齊齊 規規矩矩
七、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新詞,給課文分段,并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啟
火燒云上來時是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課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完成課后習題一、四題。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學習第二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火燒云有哪些方面的變化?其變化特點是什么?②完成旁批中的問題。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讀第2自然段后述說:“好像天空著了火”說明了火燒云一片紅艷。
2.讀第3自然段后述說: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火燒云顏色的變化,從“極多”這個詞說明火燒云有多種多樣的顏色,“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不僅說明顏色多,而且說明變化快。
3.學生讀第4自然段后述說:這幾個自然段用比喻的方法講火燒云形狀的變化。火燒云一會是“馬”,一會兒是“狗”,一會兒是“獅子”,突出了火燒云形狀變化之多,“一會兒”、“過了兩三秒鐘、正在、忽然”、“跑著跑著”,“一轉眼”等詞語,準確地表明了火燒云形狀變化之快。寫“馬”的第4自然段中第二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寫“狗”的第一自然段是動態描寫;寫“獅子”的第6自然段前一句是靜態描寫,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學習第二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課文最后一段集中寫出了火燒云形狀變化的哪些特點?②完成旁批中的問題。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視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三段后述說:“恍恍惚惚”的意思是看得不真切。因為看的時間長了,眼睛發花了,更重要的是火燒云是在迅速變化中消失的,所以火燒云下去時,“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寫出了火燒云的變化又多又快。這段的中心句是:“一會兒工夫,火燒云下去了。”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點撥:作者是抓住火燒云顏色、形狀極多和顏色、形狀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云的,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不斷積累材料的習慣。長期留心觀察、講究方法、不斷積累、隨時練筆,作文能力一定會得到比較快的提高。
六、練知
1.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一、四題;
2,第一題學生匯報交流,第二題檢查學生背誦。
七、結
1.學生小結本課學習所得。
2.教師提出今后應努力的方向。</P><P>附板書設計 </P><P>顏 色 多 快
8 火燒云 變
形 狀 多 快
2 課時
9 鸕鶿
1、學會5個生字,理解“一望無垠”“悠然”等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知道漁人是怎樣利用鸕鶿來捕 魚的,作者又是怎樣依照時間順序,描寫湖面平靜--不 平靜--平靜的變化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P><P>課文的第一二段。
理解湖面從平靜 躍動 平靜的過程及與鸕鶿捕魚的關系。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小黑板。</P><P>
第一課時
一啟
1.出示漁人用鸕鶿捕魚圖,激趣后教師導語 揭題,板書課題。
2.學習本課學習要求。
3.明確自學程序與方法和本課時的學習要求。
二、讀練一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三
1.清大家參照學習目標按自學程序與方法的第一、二、三條自學。 </P><P>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三、知一
1.學生按先整體再重點觀察近處人、物的順序指出圖中畫的景物。
2.學生匯報生字掌握情況,教師加以點撥。注意“舷”字讀音、“抹”字字形和“囊”字
的筆畫(22筆)。
3.學生匯報新詞理解情況,教師加以點撥。悠然:悠閑安適的樣子。粼粼:水色明凈,閃閃發光。裊裊:細和柔弱的樣子。
4.指名學生匯報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師點撥訂正。(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鸕鶿捕魚前湖面非常平靜;第二段,第25自然段,講鸕鶿捕魚的動態景觀;第三段,第6、7自然段,講老漁翁回去了,湖面恢復了平靜。)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一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中浮現出一幅圖畫,再與課文中的插圖對照。②讀課文,找出哪些地方能體現湖面的“靜”,找出有關句子。②完成旁批中的問題和作業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一自然后述說腦中的畫面,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學生補充匯報、交流。第一、二句講小湖和周圍的環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寫了船、漁人和鸕鶿。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靜”,這句也是個比喻句,用鏡子比喻湖面。浮船浮在湖面上,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鸕鶿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這幾句也體現了湖面的“靜”。第五句也是個比喻句,用士兵來比喻鸕鶿。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示范后齊讀第一段。
六、練知
完成課后習題中的第一題。
教師在聽寫后,請同桌互換訂正。
七、結
1.學生對學習方法,學習收獲作小結。
2.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作小結。
3、我們計劃兩課時學完這篇課文。第一課時完成程序一、二,第二課時完成程序三、四。</P><P>第二課時
一、啟
1.復習導人:上節課我們整體理解了課文,并且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捕魚前湖面上很平靜,那么后來湖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2.明確本課時的任務,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完成課后習題二、三。
二、讀練一 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二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邊讀邊想,在腦中浮現畫出幾幅圖畫。②這時湖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③完成旁批中的問題。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讀第2、3自然段后述說腦中出現的畫面。
這兩個自然段講漁人趕鸕鶿下水和鸕鶿捕魚的情景。這兩個自然段中寫漁人動作的詞有:抹(教師點撥“抹”字用法及好處)、抓、擠、甩,寫鸕鶿動作的詞有撲、鉆、跳,寫湖面動態的詞有:蕩起、跳躍;表示時間的詞語:夕陽,過了一會兒,教師點撥: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恰當,使畫面變得生動、栩栩如生。同學們以后在作文時要學會準確恰當使用動詞。
2.學生讀第4自然段后述說腦中的一幅畫面。
教師點撥:這一句話寫出了捕魚最繁忙時的景象,鸕鶿不斷地撲著翅膀跳上漁船;漁人不斷地把鸕鶿吞進喉囊的魚擠出來,又把它甩進水里,忙得不可開交。這時的湖面是動蕩的,不平靜的。
3.學生讀第5自然段后述說腦中畫面。
述說:漁人停止捕魚后給鸕鶿喂魚吃,這過程中寫漁人動作的詞有:揀、拋;寫鸕鶿動作的有:張開、接住、吞;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是“岸上炊煙四起”,說明家家戶戶都在做晚飯了。
4.有感情地朗讀,教師作示范和指導。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三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讀課文,②這時候,湖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③完成旁批中的問題。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三段,述說腦中的畫面。
2.學生述說理解內容情況。湖面上在捕魚前是平靜的,捕魚時就不平靜了,漁人歸去,湖面又恢復了平靜。“水痕”的意思是漁船劃過湖面留下的痕跡,湖面這時候沒有一點波紋,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所以小漁船劃過的痕跡才會如此清晰。
教師點撥:
作者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動靜交織的湖面圖,陶冶了我們愛美的情趣,這是因為觀察仔細,認真積累的結果。我們要學習作者的這種積累材料的方法。
六、練知
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二、三題,教師巡回輔導。
第二題:對照課本自檢。(參考答案,括號依次為:站,拿,抹,撲,鉆,失,蕩,跳,躍。)
第三題:指名背誦。教師小結背誦方法。
七、結
1.學生述說所得,教師予以肯定。
2.教師指明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P><P>附板書設計 </P><P>
捕魚前 靜
9 鸕鶿 捕魚時 動 美
捕魚后 靜
2 課時
10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1、了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
在的聯系,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理解“搖籃”“生息繁衍”“憂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詞語的意思。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4、朗讀課文。
課文第二段寫黃河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
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是教學的難點。
中國地圖;小黑板。</P><P>
第一課時
一、啟
1.用電教手段出示有關黃河的畫面,配樂,導言揭示課題:在我國廣褒的國土上,一條條河流日益奔流著,從不停歇,它們為大自然彈奏著萬物生機的交響曲,慷慨無私地哺育著兩岸的人民。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黃河的文章。教師板書課題后學生述說課題。
2、學習本課要達到什么目的?請大家學習“學習要求”。
3.學生自讀自學程序與方法,討論安排學時。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三
學生按平常整體理解課文的程序與方法自學,結合上下文理解字詞,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指導學生重點述說生詞學習情況,教師加以點撥。
2.學生述說分段情況,說明理由,教師加以點拔。
(課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概括他講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苦難;第二段是2、3自然段,講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第三段是第4--6自然段,講黃河變化的原因;第四段是第7自然段,介紹設計治理黃河方案)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
1.教師提示學法:①先讀課題,找出課題中的一個重點詞。②讀課文,了解黃河發生了什么變化?弄清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及其關系,讀課文,說說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③完成旁批中的問題。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一段后述說。(“表現”的意思是所做的事情。“搖籃”在課文里的意思是發源地。從2000年、2oo年,15oo多次,26次這幾個數字可以看出黃河給兩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是深重的。)
教師點撥:這一段用數字說明了黃河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我們在說明一種事物時也要經常運用列數字法,把事物說具體。這樣,使文章很有說服力。
六、結
七、作業
抄寫生字詞。朗讀課文,想一想,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之間有什么關系。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聽寫詞語;
指名背誦第九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1、學生讀第二段后述說。第二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把畫線的句子改為陳述句,應該這樣寫: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不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通過聯系上下文,從上述幾個數字可看出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通過聯系下文的五自然段也可以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從第三自然中的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很好表明,黃河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2、“不禁”的意思是“抑制不住,禁不住”,在課文里表現出作者的強烈情感。
3.學生讀第三段后述說。這段主要講黃河變化的原因。黃河造成災難的直接原因是堤壩決口或改道。深層原因是黃河含沙量大,從68倍、16億噸、12億噸、4億噸等可看出。造成堤壩決口的原因是:①黃土高原氣候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松散;②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
從4000噸、550萬畝知道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從最后兩句中的幾個“越”字可看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教師點撥: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我們從課題人手緊緊抓住“變化”這個詞,弄清了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這恰恰又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我們把這種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叫課題人手,找準題眼,圍繞題眼展開閱讀法。
4.學生讀第四段后述說,通過讀這一段,知道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有四點:一是堅持林、牧為主的經營方向;二是保護好森林資源盡快恢復植被;三是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四是大量修建水利設施。學了這篇課文,我們覺得應該自覺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教師點撥:1997年10月28日,黃河小浪底工程順利截流,它翻開了治黃史上的新篇章。有條件的可以放有關黃河小浪底工程截流的錄像資料。
三、練知
1.完成課后習題,學生自做,教師輔導。
2.學生完成后,教師出示答案,學生自檢。
第二題:比喻,擬人
第三題:隨心所欲(想要、希望)不折不扣(折扣)叫苦不迭(屢次)土地肥沃(肥)生息繁衍(繁殖)憂患(憂慮)頻繁(多)
第四題:①(只有)把泥沙管住,不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才)能把黃河治理好。
②(因為)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顯著下降,(所以)農作物大量減產。
四、結
1.學生自說本課學習所得,教師加以評價肯定。
2.表揚先進,指出努力方向。附板書設計 :
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自然條件變化
搖籃 苦難 原因
人為破壞
治理方案 ①牧林為主 ②保護森林
③合理使用土地④興修水利
3 課時
1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學會本課生字詞,給課文分段。
2、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新中國的誕生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教育學生學習英雄的崇高品質,立志為祖國為人民貢獻一切。
3、理解課文內容,并能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4、能簡要復述課文內容。
5、有感情朗讀課文。
課文第四段“舍身炸暗堡”是全文的教學重點。
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P><P>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板書課題。
1,啟發談話,簡介時代背景
1948年是全國解放前夕。當時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黨中央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和解放軍全體指戰員。戰爭形勢越來越好,國民黨反動軍隊節節敗退,我們不斷乘勝挺進。(板書課題)
2.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
二、讀練一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
1.提示學法:①找出課題的中心詞與關鍵詞。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③用已經學過的方法自學生字新詞。
2.學生自讀、教師行間輔導。
三、知一。
1.學生匯報找出的課題中心詞與關鍵詞。(中心詞是“炸”,關鍵詞是“舍身”,“炸”是貫穿全文的主要事件;“舍身”是課文敘述的重點,也是表達中心的關鍵。
2.學生匯報概括的主要內容,要求講講思路。(課文記敘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經過。因為從課題到課文每個部分都圍繞這件事在寫,所以這是本課的主要內容。
3.學生匯報自學生字詞語情況。
①生字。
②新詞。震撼:劇烈地震動。迸射:有力地發出。交織:錯綜復雜地合在一起,匍匐:爬行。驚天動地:形容聲音響亮或事業偉大,使人震驚。
③學習生字、新詞的方法匯報,(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運用平時學到的解詞方法如拆合法)
四、讀練二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
1.教師提示學法:①先理解自學程序與方法當中列出的段落小標題;②再按照小標題的內容范圍劃斷起止,確定段落;③又按照小標題的概括與閱讀相關段落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2;學生自讀,教師行間擇空輔導。
五、知二
學生匯報段落劃分與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敘述事件起因,寫發現暗堡,我軍受阻:第二段,第2-3自然段,敘述事件經過,寫董存瑞請求炸暗堡;第三段,第4-6自然段,繼續敘述事件經過,寫董存瑞沖向暗堡;第四段,第7自然段,繼續敘述事件經過,寫董獰瑞托起炸藥包炸掉暗堡;第五段,第8自然段,敘述事件結果,解放隆化。)
六、結。
1.總結本課時的學習情況:學了些什么內容,了解了哪些知識,解決了哪些疑難,運用了哪些方法。
2.指出學生自學中的優點與缺點。第二課時
一、啟
這節課,我們繼續閱讀課文,具體了解董存瑞炸堡的經過,了解課文是怎樣記敘的。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五
1.教師提示學法:①分段閱讀,圍繞“董存瑞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獻身精神”這一中心,理解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敘述表達的;②仔細理解旁批:旁批寫了哪些內容?提了哪些問題與要?按照怎樣的順序在排列?③按照旁批提示深入學習課文;④重點學習5一8自然段。
2.學生體會教師的學法提示以后,自讀課文,教師巡輔。
三、知一
1.匯報對課文第一段的自學情況。
①讀讀你劃出的本段寫故事的時間和地點的詞。(1948年5月z日,隆化)我軍進攻的目標是什么?(隆化中學——敵軍司令部所在地)
②根據旁批,說說“暗堡”的意思;再讀讀課文,看看敵人這個暗堡對我軍的威脅,從而理解董存瑞為什么要“舍身”炸掉它的一個原因。
③“突然、噴出”是什么意思?同“暗堡”的“暗”有什么關系?(由于暗堡的隱蔽性,所以“突然、噴出’、,對我軍威脅大)
④讀出你劃出的寫暗堡位置,構筑特點的詞句。(一條旱河上。在橋的兩側筑了墻,頂上加了蓋)
2.匯報對課文第二段的自學情況。
①先鯉解旁批中要求理解的詞語“迸射仇恨的火花”;再想想“瞪”能不能換成“看著”,“迸射”能不能換成“放射”。(不能,換了詞義顯得平淡,不能表現人物心情)
②劃出描寫董存瑞神態、語言的詞語,并朗讀出來。(神態:堅決、瞪著,、迸射;語言:“連長,我去炸掉它。)
3:匯報對課文第三段的學習情況。
①“沖向暗堡”是這一段的意思,課文是怎樣記敘的?(主要用動詞寫行動;再寫了敵、人暗堡火力威脅。)
②把找出的這一段中描寫董存瑞行動的詞語讀一讀,想想這些動詞體現了董存瑞怎樣的精神?(抱起、躍進、沖、躍進、夾緊、匍匐、摸、趁、猛沖)(體現了董存稀奮不顧身的精神。)
①這一段有十句話。第一一四句講橋下沒地方放炸藥包一在橋下遇到的因難;第五句講全面進攻已經開始——萬分緊急的關頭;第六句至第十句寫董存瑞舍身托起炸藥包炸掉暗堡。一層一層地寫,重點在寫“炸”。
②描寫董存瑞炸暗堡的動作、神態詞語有:昂首挺胸、托起、頂住、猛地一拉、鋼鑄一般的臉、挺立、放射Jk望、高喊。表現了董存瑞舍身的堅毅。
③兩個比喻句是: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
5,匯報對課文第五段的學習情況。
①這一段寫事情的結果。
②“炸開”與開頭一段的“封鎖”相呼應。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六
1.教師提示學法:
每一段的自學中都抓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這一次讀練集中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2。學生回顧前邊學習內容,完成自學程序與方法的要求。教師輔導。
五、知二
1.學生回顧在課文中已經找到的描寫董存瑞神態、動作、語言的詞語,分析這些描寫在句子和段落中的作用。
2.教師點撥:通過對人物的生動措寫,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可以使人不覺得在空洞地寫精神;這種思想品質透過語言、行動、神態得以表現。
六、結。
1.小結學習內容,特別是寫法。
2.小結學習方法。</P><P>第三課時
一、啟
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體會課文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后練習題。
二、讀練知一
1;體會課文中心思想。(通過董存瑞舍身炸敵人暗堡為戰友開辟前進道路的事,贊揚董存瑞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師點撥。要做到有感情,就必須先理解。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對董存瑞有種贊美崇高的情感;其次,把在課文中對比過的詞語、強調過的詞句,認真讀好。這樣,就能準確地確定語調、語速和重音,并且讀得深情而自然。
②學生各自練習朗讀,師指導
三、讀練知二
1.完成練習題。
2.參考答案。
第一題。
狡(了)(9)狡猾、好狡
榴(木人14)石榴、手榴彈
配(西)(10)分配、配備
凹(U(5)凹地、凸凹
毀(量)(13)炸毀、毀滅
第三題。
放射(迸射)
堅定(堅毅)
響亮(噴亮)
隱蔽(隱藏)
震動(震撼)合作(配合)
請求(懇求)挺立(屹立)
(注:后三個近義詞在課文中沒有)
第四題:
括號依次為1.(火舌)(封鎖八2.(交織)(火網);3.(瞪著)(進射出仇恨的火花);4。(驚天動地);5.(鋼鑄一般);6.(巨人一樣)(堅毅)
三、結
董存瑞這一個響亮的名字,早已經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化身。讓我們學習他的堅毅,學習他的犧牲精神,把自身的一切奉獻給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P><P>附:板書設計
3 課時
14、鯨
1、了解鯨的大小、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有關知識。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懂得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發及說明事物的常用方法,還要注意 用詞造句的準確性。
4、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
課文第四段寫鯨的生活習性是教學的重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鯨的進化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P><P>
第一課時
一、啟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糾正讀音(jTng,注意讀出后鼻音)。
激發讀趣,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鯨有多大,鯨怎樣睡覺,鯨吃什么,鯨有些什么種類……)好,讓我們大家一齊來學習這篇課文,學完之后,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2.讀“學習要求”與“自學程序與方法”。
3.明確本課時學習內容:本課時完成“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內容。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
1.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
自學提示:①邊讀邊想,每一自然段寫的什么;②課文講了有關鯨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③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2.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學,老師巡回輔導
三、知一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述說每自然段段意。(第一自然段寫鯨的種類;第二自然寫鯨的進化過程;第三自然段寫鯨的種類;第四自然段寫鯨吃什么;第五自然段寫鯨怎樣呼吸;第六自然段寫鯨怎樣睡覺;第七自然段寫鯨怎樣生長。)
2.引導學生將自然段段意概括為四個方面,即課文從鯨的大小、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四個方面來介紹鯨。
3.給課文劃出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鯨非常大;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鯨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動物。第三段(第3自然段):寫鯨的種類。第四段:(第2一7自然段),寫鯨的生活習性。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1.朗讀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自學提示:①查字典,讀準字音,掌握方法,理解字義; ②通過查帶點字的意思,理解詞語:鯨。捕獲、上腭、前肢、后肢、鰭。通過查詞典,理解兩個詞語:垂直、傾斜 。 ③完成課后習題一、二。
2.學生自學,教師行間輔導。
五、知二
1.檢查生字自學的情況。
①讀準字音:
鯨、獲、肢、噸
②掌握字形:
肢(肢體)濾(過濾)肺(肺部)胎(胎生)
枝(樹枝)慮(考慮)柿(柿子)治(治病)
2,檢查生自學的情況。
①教師解釋幾個詞語:退化、進化
②檢查生詞學習情況。
③訂正課后習題一、二。參考答案。
第一題:捕獲、寬敞、傾斜、垂直
第二題:見前。
六、 結
小結本課學習情況。</P><P>第二課時
一、啟
1.明確本課時的學習內容;
2.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四、五。
必要的方法提示:讀、想、劃、批、說。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課文第一段)
學生讀、想、劃、批、說、寫,自學第一自然段
教師巡回輔導。
三、知一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師相機點撥。
1.朗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為了說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數字的說明方法,最大的鯨有16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4萬公斤重,17米長的鯨。
師小結:舉數字說明方法,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3.為了說明鯨的“大”,作者運用了比較的說明方法:
①用鯨和人們熟悉的認為很大的象比較,說明鯨很大;
②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是用鯨的舌頭與人們熟悉的大肥豬比較,說明鯨的重;
③用人舉起手,還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說明鯨的大。
師小結:鯨對于我們來說;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們熟悉的事物像大肥豬、人作比較,通過比較,陌生的事物我們的頭腦中漸漸變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較,是一種很好的說明方法。
4.“寬敞”的反義詞“狹窄”。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課文第二段)
投影顯示:
學生根據投影的表格和課文旁批,讀、想、批、說、寫,自學自二腎
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師相機點撥。
1.朗讀第三自然段,并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3.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很遠的古代、后來/良長很長的年代;表示地點的詞語有:陸地上、靠近陸地的淺海里、海洋;表示演變特點的詞:變成、退化。
4。完成表格
六、結</P><P>第三課時
一、讀練三——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課文第三段)
學生根據旁批,讀、想、劃、批、說、寫,自學第三自然段。
二、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朗讀第二自然段并引導評議。
2.鯨有兩類,它們的區別是須鯨沒有牙齒;齒鯨有牙齒。
三、讀練四——自學程序與方、法四(自學課文第四段)
投影出示表格
學生根據課文旁批和參照投影顯示的表格自學第四段。
教師巡回輔導。
四、知四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教師相機點撥。
1。第四自然段由4j力刀四個自然組成。每個自然段講的什么內容。
①朗讀第4自然段,并引導評議。第4自然段有五句話,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一句話):提出疑問:鯨吃什么?第二層(第二、三句)寫須鯨吃什么。第三層(第四、五句)寫齒鯨吃什么,第一層與第二、三層是總分關系。第二層與第三層是并列關系。劃線部分運用舉數字的說明方法。
②朗讀第5自然段,并引導評議。第5自然段用作比較的方法,說明鯨不屬于魚類。鯨是這樣呼吸的,“鯨的鼻孔……鯨隔一定的時間必須呼吸一次。”須鯨和齒鯨呼吸不同:須鯨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細又高;齒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讀第6自然段,這個自然段講鯨睡覺時的樣子。課文中的敘述有:“幾頭聚在一起”、“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
④朗讀第7自然段,引導評議,第7自然段鯨生長的三個特點:吃奶長大;生長快,壽命長。
用數字說明的部分:長須鯨剛生下來就有10多米長,7刪公斤重,一天能長30公斤,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鯨的壽命很長,一般可以活幾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段總的講鯨的生活習慣,包括吃。呼吸、睡與生長特點。
2.根據自學情況,完成表格占
五、練知
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四、五。
六、結
1.學生談學習收獲,特別強調說明方法的認識:
2.總結本課時學習情況。學得主動的同學提出表揚。
板書:
一(1)大
二(2)哺乳動物
14、鯨 三(3)種 類
吃食
四(4-7)生活習性 呼吸
睡覺
生長
3 課時
15、蟋蟀的住宅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體會蟋蟀 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敘述的方區 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是了解蟋蟀是怎建筑住宅的。
難點是想象蟋蟀住宅的樣子。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P><P>
第一課時
一、啟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出示幻燈,老師介紹蟋蟀:蟋蟀,又叫蛐蛐,是一種小動物。善于跳躍,雄性好斗。
理解“住宅”:住所。一般用來指人住的地方,這里把蟋蟀的巢穴稱為“蟋蟀的住宅”。這是擬人的寫法,擬人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同學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注意體會。
2.讀“學習要求”、“自學程序與方法”。
3.課時內容安排。
(本課分三課時學完,第一課時完成“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第二課時完成“自學程序與方法”三;第三課時完成“自學程序與方法”四、五。)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
1.自學提示:
:①邊讀邊想,第一自然段在寫什么?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蟋蟀的住宅。
②根據概括的幾個方面分段。
2.學生自學,教師巡回輔導。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并述說各自然段段意(第一自然段寫蟋蟀出名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寫蟋蟀的住宅是經過慎重選擇的;第三自然段寫蟋蟀的住宅用柔弱的工具挖成;第四自然段寫“我”為了研究蟋蟀,搜索它們的巢穴;第五自然段寫蟋蟀住宅的外部特點;第六自然段寫蟋蟀住宅的內部特點;第七自然段寫蟋蟀如何建筑住宅;第八自然段寫蟋蟀建筑房子時,工作很快;第九自然段寫蟋蟀的住宅還要進行長時間整。)
2.引導學生將九個自然段楓括為三個方面。
根據概括的三個方面,把課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蟋蟀出名的原因: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寫蟋蟀住宅的特點;第三段(第七至九自然段)寫蟋蟀的住宅是如何建成的。
四、讀練二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1.出示自學提示: ( ①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讀準字音,掌
握字形,理解詞義;②完成課后練習題一。
2.學生自學生字,老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學生匯報自學字詞的情況,老師相機點拔。
1.糾正讀音:宅(的6)、慎(北切)、址(*M)、驟(zh6u)讀翹舌音;擇(尤)讀平舌音。
2.辯別字形(訂正課后第一題):“慎”右邊是“真”,當中三橫;“擇”,右邊是兩橫,不要多寫。辯別形近字。
3.理解新詞
“隨遇而安”的意思是: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滿足。
“慎重”的意思是:謹慎,認真。
“驟雨”的意思是:下得又大又急的雨。</P><P>第二課時
一、啟
1.明確本課時學習內容,指名朗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
2.學習方法提示:讀、想成1、批、說、寫。
二、讀練一一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第一段)
依據旁批,采用“讀、想、劃、批、說、寫”的方法自學第一自然,老師巡回輔導。
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師相機點撥。
1.朗讀第一段另1導評議。
2.概括段意:寫蟋蟀出名的原因。
3.匯報旁批:蟋蟀出名的原因,一是由于它的唱歌;二是由于它的住宅。課文用“不光……還”講了這兩個方面。
四、讀練二——(學習程序與方法三)啟學課文第二段
學生依據旁批,采用“讀、想、劃、批、說、寫”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師相機點拔。
①朗讀第2自然段,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匯報自學情況。理解“隨遇而安”和“選擇”兩個詞語,然后知道蟋蟀住宅的第一個特點,是“慎重選擇住址”。
②朗讀第3自然段,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匯報自學情況:聯系下文,可知道:這里的“工具”指蟋蟀的前、后足和鉗子,“勞動成果”指蟋蟀建好的住宅。“柔弱”的意思是:柔軟。
師點拔:“蟋蟀怎么會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這是一個設問句。
③朗讀第4自然段,并引導其余學生評議。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對蟋蟀的觀察是長時間的,多次的。所以作者對蟋蟀的住宅才了解得這么詳細、全面。我們以后要學習。
④朗讀第5自然段,并引導其余學生評議。匯報自學情況。寫蟋蟀“慎重地選擇住址”的詞句是“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青草從中隱藏著丫條傾斜的隧道,即使有驟雨,這里也立刻就要干的。…
師點撥:這一句和第二自然段“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相照應。這一段是寫蟋蟀住宅的外部特點,寫這一特點的詞語有“朝著陽光…‘彎彎曲曲…‘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平臺”。
師點拔:蟋蟀住宅的外部特點可概括為“向陽”/彎曲”/有門”/有平臺”。
⑤朗讀第6自然段,并引導其余學生評議。匯報自學情況。
、描寫住宅內部特點的詞語有:光滑、簡樸、清潔、干燥、衛生。學生談談對“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的理解:蟋蟀挖掘巢穴是用自己的足和腿,靠這樣簡單、柔弱的“工具”竟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筑成那樣好的住宅,所以作者要發出感嘆,稱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
六、讀練三——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課文第三段)
學生依據旁批,采用‘“讀、想、劃、批、說、寫”的方法自學七至九自然段,教師巡回輔導
1.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師相機點拔。
①朗讀第7自然段。點明蟋蟀蓋房子時間的詞語是“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引導學生抓住動詞說說蟋蟀是如何工作的。
②朗讀第七自然段,學生匯報自學情況。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工作做得很快”。第二句寫蟋蟀如何休息。第三句寫蟋蟀繼續工作。“不大一會兒”說明蟋蟀休息時間短。第四句寫蟋蟀工作時間長。蟋蟀休息
時間短,工作時間長,所以“工作做得很快”,本段就是這樣圍繞中心敘述的。“耐煩”說明蟋蟀有耐性,能吃苦耐勞。
③朗讀第9自然段,井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理解“整修:整理修補”。
引導學生聯系別的昆蟲理解這個詞語可以隨天氣的變冷和它身體的增長而加深加闊。
2.學生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師點撥:蟋蟀即使在冬天還在整修它的住宅。在別的季節里,更不會放松整個住宅了。說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認真,一點兒也不馬虎,這也說明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可見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整修,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七、對照板書小結本課時的學習內容。</P><P>第三課時
一、啟:
明確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指名朗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五”。
二、讀練——自學程序與方法四、五
1、自學提示:
①朗讀課文,細細體會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抓住事物特點敘述的方法;②說說自己在觀察事物方面學到了什么。
三、知
·根據學生匯報情況,師點撥:本文從蟋蟀住宅的特點和蟋蟀的住宅是如何建成的兩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蟋蟀的住宅的外部特點:向陽、彎曲、有門、有平臺,而且觀察到了蟋蟀的住宅的內部特點:光涪、簡樸、清潔、干燥、衛生。還觀察到了蟋蟀是在十月開始蓋房子,一年四季都在進行房子的整修工作。這些都是作者細致、多次觀察的結果。
四、練知7——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四題
教師訂正答案:
第二題答案:
1.蟋蟀選擇住址時不肯隨遇而安,要慎重選擇。
2.從外面看,蟋蟀的住宅向陽、彎曲、有門、有平臺。
3.蟋蟀蓋房子時,前足扒土,鉗子搬上,后足踏土,后腿推上。
第三題答案
1.設問
2.擬人
五、練知二——學生完成課后習題六
1.老師進行作文指導。
寫小動物:可以從小動物的外形、愛好、食性、生長等方面抓住特點寫。
寫植物:抓住植物色、香、味幾方面及枝干、葉、花、果的特點,注意寫出變化來1匕如寫葉,從春天剛發芽,到夏天葉子長得茂盛,到秋天葉子枯萎、凋落,在不同的季節葉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不管寫小動物還是寫植物,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可以以生長過程為序,也可以以季節變化為序。</P><P>
板書設計 :
出名:唱歌、住宅
外部特點
15、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點
內部特點
建筑住宅 </P><P>2課時
16、威尼斯的小艇 1、自學本課生字詞 。
2、認識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麗獨 特的風情。
3、了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系,學習作者抓住事物 特點寫的方法。
4、朗讀課文。
使學生認識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城的密切關系。
(同上)。
課文掛圖;世界地圖;生字詞卡片。</P><P>
第一課時
一、啟
1.板書課題,簡介威尼斯和作者。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名城,世界著名的游覽勝地。這個城市建筑在118個島上,全市有117條大小河道。1980年3月,威尼斯市和我國的蘇州市結為“姊妹城”。本文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
2.指名讀學習要求。
3.課時內容安排,第一課時完成程序一、二和程序三的部分內容;第二課時完成程序三的部分內容、程序四、五。
二、讀練一一自學程序與方一和三的部分內容
自學提示:
①根據課后習題六第1小題的提示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寫了小艇的哪些特點;②概括自然段段意;③根據課后習題六第1在小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
2.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學,老師巡回輔導。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師相機點撥。
1.逐段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小艇的哪些特點。(課文寫了小艇的樣子: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船頭船艄向上翹起,像新月;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坐在小艇里看風景很舒適;船夫駕駛技術好,行船速度快。)
2.逐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第一自然段寫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二自然段寫小艇的樣子;第三自然段寫乘船游覽的樂趣;第四自然段寫船夫駕駛技術好;第五、六自然段寫小艇同威尼斯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3.給課文分段。第一段(第:自然段)總講小艇的作用;第二段(第卜一一自然段)講小艇的樣子和船夫技術)第三段(第5一一千自然段)講小艇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四、讀練二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二”
1.自學提示:
①自學生字,讀準字音,借助字典,掌握字義;
②完成課后習題一,掌握字形;
③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縱橫交叉、操縱自如、擁擠、雇定、簇擁、嘩笑、靜寂、停泊
2.學生根據提示自學,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師相機點撥。
1.訂正讀音:艇(a吧)、縱(山ng)、擁(y5nJ、梁(1i噸)讀后鼻音;縱(z6nJ讀平舌音;叉(cha)讀翹舌音。
2.訂正練習題一
艇(小艇)梁(橋梁)縱(操縱)又(交叉)
挺(挺身)粱(高粱)叢(草叢)又(又有)
3.匯報對詞語的理解,并要求說明理解詞語方法。
新月:農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操縱自如:本課指駕駛小灑熟練靈活,得心應手。
禱告:信教的人向神祈禱,乞求保佑。
嘩笑,高聲喧嘩談氮
六、結
學習字、詞,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能得心應手,變成能力。現在,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個方法。</P><P>第二課時
一、啟
明確本課時學習內容,完成程序三的部分內容,程序四、程序五。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第一段)
學生借助旁批,采用讀、想、劃、批、說、寫方法,自學第一自然段,教師巡回輔導。
三、知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朗讀第一段,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理解“縱梭交叉”。
3、聯系:“縱橫交叉”這個詞語回答“小蜒為什么會成為減厄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要求用“因為……所以”句式回答、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第二段)
學生借助旁批,采用讀、想成人批、說寫的方法自學第二一…四自然段,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師相機點撥。
①朗茨第二自然段,回答描寫小蜒樣子的詞句: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
②這段話用新月、水蛇比喻小艇
點撥:“像掛在天邊的新月”是說船的樣子
“仿佛田溝里的水蛇”是說船的行動輕快靈活。
③朗讀第三自然段,回答這段話中哪句話寫出小艇座位的舒適?(第一句)哪句說出乘船游覽的樂趣?(第二、三句)
④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三句。
⑤朗讀第四自然段,理解“操縱自如”。
⑤回答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描寫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腳忙亂;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還能作急轉彎; 老師點撥:以上三點是從正面描寫船夫駕駛技術好,第五句話“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倒退”是從側面寫船夫駕駛技術高。
2.朗讀第二段。
六、讀練三一一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三(自學第三段)
學生借助旁批,采用“讀、想、劃、批、說、寫”的方法,自學五至六自然段,老師巡回輔導
七、知三
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師相機點撥。1.朗讀第5自然段。回答“坐小艇”的有些什么人?他們坐著小艇去干刊么?
(商人坐小艇做生意;青年婦女坐小艇交友;小孩坐小艇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老人帶全家坐小艇,去做濤告。這些都說明小艇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朗讀第6自然段,并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師點撥:戲院散場,人們乘小艇離去,這也是寫小艇同威尼斯人生活密切相關。
3.最后一旬話采用擬人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威尼斯的喜愛之情。
師小結:課文從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威尼斯小艇同威尼斯的密切關系兩方面向我們介紹了威尼斯小涎,使我們了解到威尼斯小城美麗、獨特的風情。”
作者敘述威尼斯小艇的特點,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精彩地描繪,大家在朗讀課文時委細細體會。
八、讀練知
1.自學提示:
①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和精彩描述的;
②完成課后練習題。
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學,教師巡回輔導。
2.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①學生朗讀課文,引導評議。
②訂正課后習題答案。
第四題
“仿佛田溝里的水蛇”是指小艇行動輕快靈活。
“像在天邊的新月”是指小艇的樣子。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人睡了”這個句子是說威尼斯靜寂下來。
第五題:
青年婦女談笑。
影子搖晃。
速度快。
六、結
總結本課書自學情況,表揚學得積極、主動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