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手》說課稿(精選4篇)
《小小手》說課稿 篇1
下面是關于《小小手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
1、分析教材
《小小手》是湖南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課,教學時間為一課時。本課通過多種方式的手形表演與聯想,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式的活動中體會簡單的、變化的手形帶給我們的豐富聯想與無窮樂趣,并鼓勵學生通過平面繪畫和立體彩繪的方式,嘗試將自己借助手形聯想到的形象表達出來。整個教學過程要求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啟發,探索手形的裝飾與組合美,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2、根據教材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學生感知手形的變化與組合,進而結合身邊熟悉的事物展開聯想。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表現生活,裝飾美化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合作學習的樂趣。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形的變化并進行聯想,培養學生感知、觀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材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感知不同姿態角度的手形,展開聯想;啟發學生尋找到手形與實際形態之間的聯系,探究手形的表現與組合方法。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標提出的“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關注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的要求以“快樂求知”為目標,打破原有的單純的講畫教學模式,力求營造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競爭”的課堂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真正體驗到求知的快樂,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
在教學中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游戲激趣法:采用游戲法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如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導入課題。
2、啟發談話法:抓住關鍵,培養學生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啟發學生學習繪畫步驟。
3、創設情境法:用魔術的形式及課件的展示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產生一定的體驗,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說學法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不用“講”,“教”都是為了不用“教”。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師的重要任務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采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有:
1、觀察體驗法:引導學生觀察手形變化,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產生豐富的聯想,通過自身嘗試體驗,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興趣更加高漲。
2、合作學習法: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作畫,學生拓寬思路,互相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在本課繪畫練習中,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的范畫及學生作品,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四、說教學過程
1、玩一玩
俗話說“情感產生興趣”。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是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運用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引入課題,讓學生對自己的手產生興趣。
2、說一說
通過啟發式的談話,引導學生對“石頭、剪刀、布”這些簡單的形體進行聯想,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做好準備。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出來,教師抓緊住時機更深入地引導“我們的手還可以做出很多很多不同的造型,讓我們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進而導出課題《小小手》。
(二)欣賞感受,拓展思維
1、看一看
教師用手影給學生表演一個小故事,在講故事中做手影表現各種小動物:“早上空氣真正好,小動手們起得很早。小白兔,蹦蹦跳跳做早操;梅花鹿,頭頂長角來吃草;小獵狗,打著呵欠伸懶腰;突然老鷹飛來了,空中盤旋把食找;獵狗見了汪汪叫,小白兔老鷹來了快點逃。小白兔趕緊往洞里跑,老鷹撲下沒抓到,只好無奈地飛走了。”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也在小組內用單手、雙手做各種手形互相交流。
2、演一演
教師及時鼓勵學生“小朋友的手都很靈巧,哪位小朋友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會變的小手?”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各種變化多端,形象可愛的手形在他們靈活的手上展現,他們玩得高興,學得開心。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輕松快樂、自由熱鬧、親切和諧的氛圍。
3、試一試
教師演示繪畫步驟,先在實物投影上做手勢,然后把手按在紙上畫出手形。引導學生試著將聯想到的事物添畫出來以后再給它涂上顏色。通過欣賞各種形象的手形畫,讓學生知道手除了可以擺手形還可以想象添畫,也能用顏料直接涂在手上的方法畫手形畫,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鼓勵他們嘗試多種畫法,拓寬思維。
(三)合作練畫,愉快展評
1、畫一畫
小組討論:準備用什么方法來表現小小手,怎樣分工?然后小組合作作畫。(學生作畫時,播放《巧巧手》歌旋律)。通過合作學習能開啟學生的新思路,帶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擔任協助、引導的角色。學生積極地討論、交流、創作,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從而畫出奇趣橫生的手形畫。
2、評一評
合理的評價能促進學生進步,樹產自信。在教學中采用師評與生評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個人評與小組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先讓學生說說作品的設計思路與想法,然后同學間相互提議,最后同教師進行簡短的評價。這樣把空間盡可能我的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讓學生能夠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最后投票選出“最佳創意獎”,將學習熱潮推向高峰。
(四)歸納總結,鞏固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及學到的本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延伸主題,結合各行各業用手進行蔻創造的情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啟發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
教師用手語送給大家一句話(課件出示):用我們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教師用手語做,讓學生跟著一起做。最后,在《巧巧手》歌聲中愉快地結束本課。
本課堂的教學,從“手”的游戲開始到“手語”結束;從教師適時點撥到學生的自主參與;從圍繞中心到拓展延伸,無一不體現了“趣”字,這是這堂課設計的中心所在,更是新課標、新的教學理念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附:板書設計
印形
添畫
小 小 手 變形
造型 擺形
《小小手》說課稿 篇2
一、主題設計的`背景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而我們中國也有“三歲定八十”的老話。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的不夠主動用手,如何用好手的認識不夠多。通過這次班會,使小朋友認識到雙手的作用,會用手,用好手。用自己的雙手學到更多的本領,充分激發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的主動性。
二、活動目的
1、知識和技能: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小手在學習和生活上能把哪些事情做好。
2、過程和方法:通過猜謎語,兒歌朗誦和開展比賽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好,激發學生用手的積極主動性。
三、活動形式
猜謎語、朗誦表演、展示臺、小組討論、比賽
四、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
(1) 收集關于手的兒歌。
(2) 準備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
(3) 排練節目。
2、教師準備
(1) 準備主持稿和指導排練節目。
(2) 準備比賽的獎品
五、活動過程
1、出旗。這是少先隊的象征,讓學生們感受到班隊課的氣氛,打起精神。
2、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3、猜謎語,導入班隊主題“手”,激發學生的興趣。
4、欣賞兒歌朗誦《人有兩個寶》和《小小手》
5、利用展示臺,把同學們的手工制作的作品相互展示,并指名讓個別說說有意義的制作意圖,了解自己的小手充滿了創作的樂趣。
6、另外小組討論:我們的小手除了能給我們帶來美麗的圖案,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還能做些什么?在使用手時要注意些什么?讓學生會用手,用好手的良好行為習慣。
7、接著開展穿衣服、系鞋帶比賽、理書包比賽,比一比誰的手巧,誰的手能干,把班隊活動推向高潮。
8、最后,大家一起跳起集體舞《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快樂聲中結束。
9、緊接著退旗儀式,班隊正式結束。 在本節班隊課里,我注重各個環節的組織和銜接,每一個活動都是圍繞著使小朋友認識到雙手的作用,會用手,用好手的要求,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的感受和學習。
《小小手》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5歲的幼兒正是對周圍環境充滿著好奇的年齡,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伸手去摸、去拿,喜歡動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手是熟悉的、直觀的、形象的,幼兒通過熟悉的手來學習外形特征和功能,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對手有了新的認識及較全面的了解。熟悉的就是幼兒感興趣的,才能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這就達到了培養他們從小善于觀察和發現的好習慣,還能起到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幫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幼兒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培養幼兒愛勞動和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教育幼兒勤洗手、講衛生,從小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所以我在選材方面注意情趣性、游戲性及適時教育,利于幼兒了解周圍事物,給予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新《綱要》的精神和要求,根據教材的內容及我班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認知、能力、良好習慣等方面的目標,活動目標設定為:
1、認識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幫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2、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善于動腦、善于發現。教育幼兒講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3、豐富詞匯: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
重點:正確說出手的特征,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難點:讓幼兒了解手的功能,懂得手是人體身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就利用區域活動角,讓幼兒到喜歡的區域進行操作,既有寬松的空間又有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感知了手的功能。
四、說教法
1、游戲法: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課題《我有一雙小小手》。
2、直觀法:用自身最熟悉的手來認識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用游戲的形式數手指,知道一只手有五個手指頭;比一比:手指的長短、粗細,最小是小指,最粗短是大拇指。孩子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的,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幫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手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愛護手。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做一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3、鞏固法:區域活動區是孩子最喜歡的區域,讓幼兒自由操作、發現將認識滲透到具體形象,有趣的活動游戲之中,很自然的知道手的特征和功能。
4、延伸法:我有一雙能干的手。讓孩子幫助他人做一件好事,既培養了孩子的良好品質,又達到鞏固認識手的功能,還可以讓幼兒在幫助了別人,快樂了自己的前提下,體驗快樂的愉悅,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激發興趣——探索嘗試——游戲交流——體驗快樂
1、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猜謎語,引出課題《我有一雙小小手》。豐富詞匯: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
2、采用直觀教學法,讓幼兒把自己的小手伸出并與同伴相互觀察、討論,一只手有幾個手指頭?讓幼兒比較手指的長短、粗細、最長的叫什么?最粗短的又叫什么?每只手指頭還長著什么?我們的小手能做什么?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幫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手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愛護手、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做一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3、讓孩子在最喜歡的區域自由操作、探究,將認識滲透到具體形象,有趣的活動游戲之中。很自然的知道手的特征和功能。此環節為幼兒創設了寬松的氛圍,又體現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為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這樣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快、感興趣的同時,發展了幼兒語言表述能力、交流愿望,又復習鞏固了所掌握的知識,感知了手的功能。
六、活動延伸
讓孩子做一件幫助他人的事情,采用這活動延伸的形式,既培養了孩子的好品質,又體驗了幫助他人的快樂,達到鞏固認識手的功能。
《小小手》說課稿 篇4
《小小手》是一首以幼兒生活經驗為主,動作體驗性強的詩歌,起初我將目標定位為:
1、在觀察圖片中理解兒歌內容,并在朗誦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2、體驗有節奏地朗誦兒歌的樂趣。
活動開始我出示了很多拍手、拉手、穿衣服、扣紐扣、洗臉、刷牙、梳頭、畫畫的照片,以圖片猜一猜的形式導出活動,讓幼兒在此環節中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因為詩歌的內容都源于幼兒的生活,所以, 孩子們很快就進入到我所創設的環境中,并用動作模仿表演出相應的詩句,然后在幼兒理解照片所表達的意思之后,將照片作為圖譜的形式呈現在他們面前,通過圖譜幫助幼兒學習整首詩歌,第二環節中則運用了雙響棒的形式讓幼兒的朗誦更加有節奏感,從而體驗有節奏朗誦詩歌的樂趣。第三環節則用游戲變一變的的形式,將幼兒創編的詩歌用照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先用部分圖片替換詩歌中的圖片,為幼兒提供一個創編的支架,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撤離支架,以"你做我猜"的游戲 ,進行深層次的仿編。第一次執教下來發現:通過第一環節的鋪墊,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整首兒歌,但是在體驗有節奏朗誦時出現了一些困難,活動中雙響棒的運用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孩子們看著圖譜雖然能跟著老師念下去,但是所有的圖譜在他們看來還是較為的零散,還有就是創編的問題,雖然我提供了一個支架,讓幼兒依托這個支架的進行初步的仿編活動,但由于所提供的圖片太少了,而且一開始創編的內容比較多,所以這一環節中幼兒的表現離預設的目標還有一點的距離。
根據第一次出現的問題,我對活動作了相應的調整:第一環節中增加了幼兒說說小手會做的事情,讓幼兒先回憶已有的經驗,說說小手的本領,為后面的兒歌學習、創編詩歌做鋪墊。第二環節中則將原來的雙響棒改成小手有節奏的拍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第三環節適當的降低了創編的難度,重點讓學說、和這一句型。可以說第二次活動幼兒的表現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同樣發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如這首詩歌內容動作體驗性強,通過教師肢體語言引導,讓幼兒在行動中理解、記憶整首詩歌,還有創編時有連續動作的詩句,比較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等等,我想這些問題還有待更多次的嘗試和探索,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摸索前進,不斷的總結出一些適合幼兒詩歌學習的經驗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