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活動案例筷子
主題活動案例——筷子
班級:中二 教師:李瑩
一、 活動由來
幼兒從小班升入中班后,開始學習使用筷子。餐具的變化直接引出一些問題,根據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們在剛接觸筷子時,因為不會使用,一方面感到很茫然,但另一方面又對于筷子這個新生事物感到很好奇。陳鶴琴先生說過:“好奇心關于兒童之發展、文化之造就,具莫大勢力的!币簿褪钦f,幼兒凡是對于一切新的事物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的東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會更真切地理解。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適應幼兒當前的教育發展需要,我們設計、組織了《筷子》主題。
二、 主題教育目標
1、 通過觀察學習,引導幼兒掌握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
2、 通過多元的活動途徑,掌握筷子的其它用途,發展幼兒的創造潛能。
3、 了解筷子的種類和區別,如(不同材質、長短、粗細)等。
三、 主題的網絡建構
教師根據幼兒的觀察興趣和討論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疑問,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于是,一個關于“筷子”的主題網絡圖逐漸形成了。如圖(教師預設的用直線表示;幼兒自發生成的用虛線表示;師生共同產生是用虛線和直線表示)。
四、 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
(一)“我相信自己也一樣行”
活動開展的第一步我們帶幼兒到大班進行了參觀,他們認真觀察、學習哥哥、姐姐使用筷子的情形,既好奇又羨慕,抓住這一點回來后及時因勢引導,孩子們自己編成了使用筷子的兒歌,“小筷子,本領強,拇指、食指、中指來幫忙,先打開,再合起,反反復復夾起菜,飯菜吃完味更香!眱焊桦m然短短幾句,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達了出來,他們用自己說話的方法來練習使用筷子,覺得使用筷子不再象想像中的那樣難了,自信心一下增強起來了,自己一樣可以使用得很好.
主題活動案例
——筷子
班級:中二 教師:李瑩
一、 活動由來
幼兒從小班升入中班后,開始學習使用筷子。餐具的變化直接引出一些問題,根據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們在剛接觸筷子時,因為不會使用,一方面感到很茫然,但另一方面又對于筷子這個新生事物感到很好奇。陳鶴琴先生說過:“好奇心關于兒童之發展、文化之造就,具莫大勢力的。”也就是說,幼兒凡是對于一切新的事物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的東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會更真切地理解。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適應幼兒當前的教育發展需要,我們設計、組織了《筷子》主題。
二、 主題教育目標
1、 通過觀察學習,引導幼兒掌握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
2、 通過多元的活動途徑,掌握筷子的其它用途,發展幼兒的創造潛能。
3、 了解筷子的種類和區別,如(不同材質、長短、粗細)等。
三、 主題的網絡建構
教師根據幼兒的觀察興趣和討論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疑問,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于是,一個關于“筷子”的主題網絡圖逐漸形成了。如圖(教師預設的用直線表示;幼兒自發生成的用虛線表示;師生共同產生是用虛線和直線表示)。
四、 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
(一)“我相信自己也一樣行”
活動開展的第一步我們帶幼兒到大班進行了參觀,他們認真觀察、學習哥哥、姐姐使用筷子的情形,既好奇又羨慕,抓住這一點回來后及時因勢引導,孩子們自己編成了使用筷子的兒歌,“小筷子,本領強,拇指、食指、中指來幫忙,先打開,再合起,反反復復夾起菜,飯菜吃完味更香。”兒歌雖然短短幾句,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達了出來,他們用自己說話的方法來練習使用筷子,覺得使用筷子不再象想像中的那樣難了,自信心一下增強起來了,自己一樣可以使用得很好作欲望。教師請大家把筷子的外形簡單地畫在紙上,并把筷子的用途、材料、形態等向其他小朋友介紹,孩子們設計熱情很高,造好一張卡后就開始設計,他們并非想到哪兒畫到哪兒,大部分幼兒都是想好了才動手畫的,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幼兒們設計的作品基本完成了,并分別呈現在黑板上,大家輪流開始對自己精彩的作品進行介紹。
紫怡說:“我為天線寶寶設計一雙筷子,這雙筷子是空心的,既可以當筷子,還可以當吸管,因為天線寶寶最愛喝奶昔,這樣會更方便一些。”
小辰說:“我為警察叔叔設計了一雙神奇筷子,上面有兩個按紐,一個是白色的,一個是藍色的,如果按白色就是一把筷子,如果發現壞人就按藍色按紐,筷子就會變成一把手槍。”
諾行說:“我設計的一把魔術筷子,只要用筷子一夾,燙的東西就會變涼了,硬的東西就會變軟了。”
孩子們設計的筷子各式各樣,在形態與功能上都具有很多創新之處,也許是孩子們在電視上、圖書上、磁帶里學到的內容多了,所以他們的設計都是那么的別出心裁,創造的火花在孩子們的身上閃爍,孩子們的想象力是我們成人所無法比擬的,誰說他們的想象力不能成為明天的現實,偉大的發明正是來自大膽的想象,陳老曾說過,凡是幼兒能夠做到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幼兒能夠想到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想。
五、 主題活動的反思與啟示
《筷子》的主題活動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幼兒對筷子的外形、材料、構造、使用方法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則與他們共同參與,既是如他們一樣的學習者,也是活動的指導者;既是他們的同伴又是他們的老師,從而靈活地起到了輔助、向導的作用;教師通過不斷地適時地提供材料、變化空間、傾聽幼兒、全心全意關注幼兒的表現,從而以螺旋式的進程去達到教學的實質,使主題更加深入。
在活動中幼兒往往會生成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問題。例如:在觀察到筷子是有鐵做的時,有一名幼兒說:“那鐵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有探究價值,只是與本次探究主題無關,所以沒有必要馬上展開,可以放在以后的活動中讓
幼兒再去了解。
中班的幼兒思維發展迅速,求知欲望高,當讓他去學習一項新的本領時,要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在快樂地情緒中學習,在其自發的活動中合作學習和實踐,從而解決問題,找到所需要答案,此時,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教師更應注重幼兒的探索過程而不僅僅是探索結果,這樣才會為創造潛能的挖掘與培養提供更大的空間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