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精選
彩虹總在風雨后,陽光總在烏云后,成功總在失敗后。人都有過失敗,不同的是:強者的可貴在于失敗后奮起,懦夫的可悲在于失敗后頹廢。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篇1:林肯
林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但他更是一個從種種不幸、失敗中走出來的堅強的人.如果不是因為具有那種面對苦難,堅強以對的精神,他就不會在經(jīng)歷了如此多的打擊之后,還能進駐白宮.
1820xx年,家人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出去工作,以撫養(yǎng)他們.那一年他還不到10歲.
1820xx年,母親去世.1831年,經(jīng)商失敗.
1832年,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那一年,他的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又進不去.
1833年,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錢,再次經(jīng)商,但年底就破產(chǎn)了.接下來他花了20xx年的時間,才把欠債還清.
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這次命運垂青了他,他贏了!
1835年,訂婚后即將結婚時,未婚妻卻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潰的他,臥病在床6個月.
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fā)言人,但沒有成功.
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但失敗了.
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但落選了.
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命運第二次垂青了他,他當選了!而且前往華盛頓特區(qū),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
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但失敗了.
1849年,他想在自己的州內(nèi)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但被拒絕了.
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但落選了.
1856年,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tǒng)的提名,但得票不到100張.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再度落敗.
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tǒng).
有人曾為林肯做過統(tǒng)計,說他一生只成功過3次,但失敗過35次,不過第3次成功使他當上了美國總統(tǒng).事實也的確如此.而最終使他得到命運的第三次垂青,或者說爭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堅強.在他競選參議員落選的時候,他就說過:“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只腳滑了一下,另一只腳因而站不穩(wěn).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
我相信,只有面對任何困難都永遠堅強的林肯才能說出這樣的豪言,第二個人是萬萬不能的.而只有面對任何困難都堅強如林肯的人,才能像林肯那樣,在跌倒無數(shù)次后,登上金字塔的塔尖.
失敗是什么?它是軟弱者的千溝萬壑、崇山峻嶺,但對于堅強的人來說,它不過是大路上的一個土坑兒,青山中的一條小溪,跨過去就是大道通天,山明水秀。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篇2:李嘉誠
李嘉誠的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遷至福建莆田。后又因戰(zhàn)火連綿不斷而由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于潮州城內(nèi)北門面線巷。從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戰(zhàn)亂而南遷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jīng)是清朝每20xx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一時傳為佳話。李氏祖居門前用于插貢旗的碑座,就是歷史的見證。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xiāng)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極高。
大凡有志之人,無論年長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永不氣餒的行動。所以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里,如癡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去考慮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憑他的天賦和聰穎努力去領悟。在書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誠常常做著狀元及第、衣錦還鄉(xiāng)的好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的有識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麗與祥和卻是暫時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qū)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里。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jīng)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mào)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盡快把病養(yǎng)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yè)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后,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yǎng)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里之后,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后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jīng)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伙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當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業(yè)家都從事過推銷工作。推銷是一門十分復雜而且不容易學會的工作。李嘉誠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jié)省了很多錢。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chǎn)品之前,心情總是十分緊張。于是他就在出門前或者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復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漸漸地,李嘉誠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于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么類型的人物,并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
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chǎn)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chǎn)品是廉價而且優(yōu)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chuàng)新。由于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jīng)理,兩年后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jīng)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yè)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yè)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后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篇3:馬云
和張朝陽、李彥宏、史玉柱、丁磊、馬化騰這些打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優(yōu)異的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領袖級人物們相比,馬云真的不是一個好學生。他的成績很差,尤其是數(shù)學。
1982年,18歲的馬云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填報的是北京大學。但是他的數(shù)學,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說實話,馬云是很灰心喪氣的,他認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學那塊料,于是他開始四處打零工謀生計。他每天踩著一輛裝滿貨物的笨重的三輪車,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駛。18歲的馬云常常望著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難道自己這一輩子就只能當這樣一個踩三輪的“駱駝祥子”?他不甘心,他當然不甘心!
有一次,馬云踩著三輪去給一家文化單位運書,在金華火車站的候車室里,他撿到了一本書——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人生》里高加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他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之路,不僅是漫長的,更是充滿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將經(jīng)歷一番磨煉。
在經(jīng)過一番深入思考之后,他決定再戰(zhàn)高考。他開始了勤奮地學習。1983年,19歲的馬云第二次參加了高考。這一次,他滿懷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歡跟他開玩笑,他再次慘敗,數(shù)學只考了19分。
成績出來之后,父母都對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認為這孩子注定不是考大學的料,勸他安安心心學點手藝,當個臨時工,混口飯吃。
但是馬云卻仍不甘心,他不甘心一輩子只當個臨時工,他要考大學,他明白只有考大學才能改變他的命運。由于父母不再支持他考大學,所以他只有邊打工邊復習。他那時常常跑到浙江大學圖書館去學習。在浙江大學,他認識了5個落榜生,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談著他們的抱負和理想。他們對著天空肆無忌憚地振臂高呼: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
我相信,他們每個人狂喊著這些誓言的時候,眼里一定含著淚水。
1984年,20歲的馬云第三次參加高考。馬云記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數(shù)學老師對他說,馬云,你的數(shù)學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
馬云的表現(xiàn)讓余老師大跌眼鏡。考數(shù)學的時候,靠10個死記硬背的公式,他一個題一個題地去套,結果這一套,居然套出了79分(當時數(shù)學滿分是120分,72分及格),這個分數(shù)在馬云的數(shù)學考試史上,絕對是破天荒的偉大成就。
馬云非常幸運地考上了杭州師范學院,成為外語系的一名本科生。
馬云之所以讓當今的無數(shù)草根創(chuàng)業(yè)者崇拜,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馬云也曾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高大帥氣的形象,沒有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沒有聰明睿智的頭腦。他靠的是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對一定要改變生存現(xiàn)實的決心,對一定要成功的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所以他高考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我經(jīng)常這樣想:如果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敗后,聽從了父母的勸告,沒有參加第三次高考,而去學門手藝,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打臨時工的生活,那么,還會有今天的馬云,還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我想,絕對不可能!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馬云來到他當年一手創(chuàng)立的海博翻譯社,題下了四個大字:永不放棄。這四個字,如今在海博翻譯社的網(wǎng)站首頁上赫然在立。它傳達著這樣一種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與失敗,但是只要你堅持下去,永不放棄,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永不放棄,這是阿里巴巴企業(yè)文化的核心所在,是馬云終生的信仰所在,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所有正在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或即將走上創(chuàng)業(yè)道路的人共同的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