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勵志名人故事精選
相信有很多同學都喜歡在學習之余看一些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那么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最美“女漢子”李清照
作者:張峪銘
作家梁衡這樣評價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她情超脫于女人,義超脫于平民,是“亂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個美麗而溫柔的女子,一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知讓多少女子嫉妒得黯然神傷;一句“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薄汗輕衣透”,不知讓多少男兒心疼得寸斷肝腸。李清照“女漢子”的一面,卻為她那瘦弱的生命之體,注入了一些陽剛之美。
也許李清照從小受到父親賦詩侑酒的熏染,也許同宗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激發(fā)了她的想象力,她的詞作中總氤氳著縷縷酒香。早先與人游玩,常常是“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她的酒中有樂;到后來與丈夫有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時,又常常“東籬把酒黃昏后”,她的酒中有愁;再到夫死南渡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她的酒中有悲。
無論是初為人婦的“閑愁”,還是夫死、家散、國破的“痛楚”,李清照的生活似乎總是以詞蒸煮一份孤獨,用酒澆化心中塊壘。她在當時女子中,才氣“高絕一時”,飲酒無人可比,可謂無婦人拘束之態(tài),有男兒豪爽之氣。
因為李清照詞中寫的不只是愁怨,不只是小女子之心緒,更有大丈夫之情懷。
我們記得抗金英雄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雄心壯志,也熟知辛棄疾“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痛苦無奈,可誰知一個瘦弱女子內(nèi)心發(fā)出的最強音,并不輸給熱血男兒。“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為了能收復淪喪的國土,李清照恨不得橫刀立馬,獻出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盛行的社會,種種清規(guī)戒律捆綁了女人的手腳,也捆綁了女人的心靈,李清照卻掙脫而出,以心抗世,以筆喚天!
更可貴的是,在那“熟人道義”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丈夫的不恥行為,她也毫不留情地抨擊。丈夫趙明誠為建康知府時,遇城中叛亂,竟縋城而逃。這對李清照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她因丈夫沒有擔當?shù)男袨槎幕乙饫洌诘诙晏油鼋鞯耐局校跒踅吽嵉貙懴铝恕断娜战^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以親疏論大義,不以家事廢國事,李清照的這種決絕,無疑又讓自己陷入到孤獨的深處。其實在這亂世,像李清照這樣真性情的人,已不能像一根青藤,纏附于一棵大樹了。更何況,南宋小朝廷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舉目一望,茍延殘喘到處有,血性男兒一時無。她無枝可依,只能做一棵樹,一棵帶有男性荷爾蒙的、孤獨、激憤且清瘦的樹。
李清照是不屈服命運安排的,就像一個獨行客,天地任我行,仗劍走天涯。當她沖破重重阻力,與張汝州結(jié)婚后,發(fā)現(xiàn)了張的虛偽面孔,她不堪忍受,毅然狀告張的違法勾當。要知道在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下,妻子揭發(fā)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做妻子的也要連坐。但李清照寧可玉碎,也要結(jié)束這不滿百天的“瓦片”婚姻。
回望歷史長河,不知有多少美女、才女,豐富了我們的眼球,開啟了我們的想象,但能集美女、才女于一身,且又有著陽剛之美,能給人一種力量的,唯有她——李清照。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魏源論治疆
新疆,以天山為界,歷史上北疆以游牧為主,而南疆則以農(nóng)耕為主。新疆之南疆(天山南路),史稱回部,即《漢書》所謂“城郭三十六國”,在唐以前盛行佛教,而伊斯蘭教的傳播,萌芽于隋唐,大盛于元之后。不過,自元代以來,新疆的統(tǒng)治者是北疆的厄魯特蒙古,而信仰伊斯蘭教、農(nóng)耕的南疆回部,則長期被信仰佛教、游牧的北疆準噶爾部所統(tǒng)治。
因此,康熙平定噶爾丹,特別是乾隆平定阿穆爾撒納,這對于南疆的回部來說,等于替他們打倒了長期的壓迫者和統(tǒng)治者,這對南疆回部來說是一次大解放。自此之后,長期以來天山南北之間存在的宗教對立、民族對立,一舉得到掃除,天山南北,佛教與伊斯蘭教,走向了平等,而這是新疆從此走向“安定團結(jié)”的主要原因。
清道光六年夏六月,南疆再次發(fā)生張格爾叛亂,而對于南疆重新陷入動亂的原因,魏源認為,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康、乾以來的邊疆官員路線遭到破壞,中央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出了大問題。
魏源的這一論述極其發(fā)人深省,他在《圣武記·道光重定回疆記》中說:
回疆自乾隆二十年勘定后,各城設辦事領隊大臣(中央政府派出官員),而統(tǒng)于喀什葛爾參贊大臣(南疆最高行政長官),并受北路伊犁將軍(全疆軍事首長)節(jié)制。歲征錢糧土貢,數(shù)十分取一(惠民生),朝廷常慎選邊臣,皆保舉之滿員與左遷之大吏,回戶賴其休息,仰朝廷如天人。
及其久也,保舉漸弛,多用侍衛(wèi)及口外駐防,視換防為利藪,以瓜期為傳舍,與所屬司員章京服食日用無不取于阿奇木伯克。伯克借供官之名,斂派回戶,日增月甚。又土產(chǎn)氈裘、金玉、緞布賦外之賦,需索稱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辦事大臣。各城大臣不相統(tǒng)屬,又距伊犁將軍鶩遠,恃無稽查,威福自出。而口外駐防筆帖式更習情形,工搜刮,甚至廣漁回女,更番入直,奴使獸畜,而回民始怨矣。
從魏源的論述來看,曾經(jīng)“安定團結(jié)”的新疆,當時為什么會重新出現(xiàn)民族矛盾乃至發(fā)生社會動亂?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敵對勢力的挑唆;也有清政府民族政策上的偏頗;更有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新的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但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就在于邊疆官員選拔標準、選拔制度出現(xiàn)了問題,這必然導致長期行之有效的政策遭到破壞,進而造成“官民對立”嚴重局面。
從這個角度說,邊疆發(fā)生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因為它不過是內(nèi)地、全國問題的一個縮影。由此更可見,官民關系如何,對于內(nèi)地重要,對于邊疆就更為重要。
《圣武記》中有這樣兩句話,講了非常樸素的道理。第一句是:“治國先治吏。”第二句是:“治國必治疆。”與這兩句話隨之而來的就是:“不能為邊才,則不能為大吏。”康、乾以來的所謂“慎選邊才”、所謂“保舉制”,其實就是把全國的模范干部、標兵式的人物,派到邊疆去任職,這一政策,更造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任職邊疆光榮,只有光榮者才能任職邊疆”。把最好的官員選派到邊疆,這才是真正的“把中央政府的溫暖送到邊疆”,而如此一來,廣大邊疆百姓,則自然仰視中央政府派來的官員“如見天人”。
但是,嘉慶以來的政策卻恰恰相反,即把那些在內(nèi)地表現(xiàn)很差、無望提拔和晉升的官吏,派到邊疆充數(shù),以此作為對其長期不能得到提拔的補償。這些既無能力、人品又很差,甚至連知識都很缺乏的粗人,本來就心懷怨氣,于是,他們到邊疆任職的所作所為,自然就是可以想象的,而這無非就是魏源所指出的:“恃無稽查,威福自出。而口外駐防筆帖式更習情形,工搜刮,甚至廣漁回女,更番入直,奴使獸畜,而回民始怨矣。”
毛澤東曾經(jīng)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性因素。其實,對于治理而言,干部從來就是決定性因素。“吏不良,有法而莫能守”,選拔干部的標準敗壞了,即使有再好的政治路線,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魏源關于治疆的論述,講的雖然是清朝的事情,但對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唯有堅持正確的干部路線,真正踐行群眾路線,才能改善邊疆治理,破除官虐民怨,達致“萬方樂奏有于闐”之相。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
作者:磊磊
一個土頭土腦的詩人,和他幾乎沒人關注的小號,在死去整整半個世紀后,終于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場偉大的逆襲。
一
735年,一個很平靜的歷史年頭。
在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一個24歲的小伙子唉聲嘆氣——他剛剛查了高考成績,400分。
這個落第的“差生”,或者說大唐帝國的判卷老師——“考功郎”眼中的“差生”,叫杜甫。
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許多同時代的詩人都已經(jīng)揚名立萬,在詩壇翻江倒海,散發(fā)著猛氣。
當時,大名鼎鼎的猛人張九齡正任宰相,并醞釀著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的公眾號每次更新,一群人都“贊!”“頂!”“中書令大人好棒,么么噠”。
一個叫王維的學霸,作為高考狀元,已經(jīng)做到監(jiān)察御史。他的粉絲數(shù)量正飛快增長。
一個叫王昌齡的同學,已中了博學宏詞科,他的代表作品“秦時明月漢時關”橫掃詩壇。他的公眾號也十分活躍,經(jīng)常和各路大V相互轉(zhuǎn)發(fā)。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學,也已經(jīng)在帝都隆重發(fā)布了《烏棲曲》和《蜀道難》,其名聲大噪。別看李大V還沒有公職,微信公眾號也沒認證,但已經(jīng)擁有賀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沒錯,就是那個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
他們的地位、名氣,全部秒殺普通青年杜甫。雖然杜甫也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子美的詩”,但是人氣慘淡,粉絲少得可憐,閱讀量總在個位數(shù)徘徊。
二
在群星云集的唐詩俱樂部里,因為杜甫是小號,每當有大V走進來,他都要慌忙起立,給人家讓座,努力地和別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個走路帶風的大V瀟灑地推門進來,一屁股坐下,把腳放到了茶幾上。他叫李白。
這時的李白已經(jīng)被玄宗取消了關注,趕出了帝都。但人家畢竟供奉過翰林,參加過文藝座談會,比起杜甫還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連忙起身迎了上去,誠懇地遞上雙手:“李老師,我們……能做朋友嗎?”
后世的人們拼命渲染這一次握手,說是“四千年歷史上繼孔子見老子之后最偉大的相遇”“青天里太陽月亮走碰了頭”。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小號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絲。
那些日子里,他陪著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擼串,不時向旁邊這個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實上,終其一生,他都崇拜、記掛、思念著李大V: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對杜甫也不錯,偶爾也給他回個帖,但他從來沒有對杜甫的文章夸過一個字、點過一個贊。唯一有關的一句話是調(diào)侃杜甫“作詩苦”,意思是:“嗯,小杜這個人啊,寫詩也是蠻拼的……”
三
又一個大V推門進來了。他臉上帶著刀疤,渾身散發(fā)著殺氣,他的名字叫高適。
走進俱樂部,高適很酷地坐下,點燃一支煙,思考著他的新作《從軍行》。
忽然,旁邊傳來一個溫暖、誠懇的聲音:“高老師,您好!我是小號杜甫。”
高適比杜甫年紀小,出道也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杜甫對他的推崇。他認真地履行著一個小號的責任,陪高適游山玩水,喝酒擼串。
這甚至成為杜甫人生最珍貴的記憶之一。后來,每當回想起和高適、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后來,高適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已經(jīng)混到了大軍區(qū)正職了。杜甫則顛沛流離地跑到了成都,人窮志短,時不時要依靠高適的救濟。
杜甫只有道謝,反復地道謝:“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好像若不經(jīng)常在詩里提這事,就會顯得自己忘恩負義一樣。
高適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別客氣,咱們是朋友。”
和李白一樣,高適也拿杜甫當朋友,但從來沒注意過杜甫的詩。在他們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個小號。
四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熱鬧的唐詩俱樂部里,一個又一個大V穿梭往來,作為小號,杜甫常常插不上話。他只能站在一邊,帶著拘束而懇切的笑,聆聽大V們高談闊論。
公元770年冬天,寒風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從此再也無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經(jīng)偏枯,只能艱難地撐著右手,最后一次點亮了手機,看著自己的公眾號“子美的詩”。
是的,這一生,我沒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絲也就三五十個人。
對朋友,我做到了仗義、友愛、感恩、有始有終。
對粉絲,我做到了堅持更新,我寫了1500多首詩。
他閉上了眼睛,“子美的詩”也永遠停止了更新。
當時,幾乎沒有人在意他的離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誰在乎一顆暗弱的六等星呢?
歷史的灰塵,正在慢慢把這個小號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個叫元稹的人,沒錯,就是那個“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多情種子,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號。
他隨手戳了進去,連讀了幾篇,不禁大吃一驚:神跡!這是神跡啊!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詩人啊!
這1500多首詩連起來,已經(jīng)不是詩,而是關于一個時代的偉大紀錄片。
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也有時代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戰(zhàn)亂:“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也有勝利的狂喜:“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也有麻木無奈的嘆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動:“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也有孤芳自賞的矜持:“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元稹呆住了,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事實——原來最偉大的詩人不是四杰,而是上世紀那個默默無名、窮困潦倒的小號詩人。
五
有人告訴元稹:“那個作者客死異鄉(xiāng),被孫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連個墓志銘都沒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沒有墓志銘嗎?我來寫!”
我們至今還可以讀到這篇墓志銘:“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9世紀,中國才興起了讀杜詩的風潮。當時連文壇最紅的大V韓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在死去半個世紀后,杜甫終于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場偉大的逆襲。
每當想起這段故事,我都有些疑惑:他真的一點都不知道自己詩歌的價值嗎?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兩句詩: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這是他去世前留下的詩句。看來友誼是公平的,李白、高適們,你們從不把我當作天才,所以我也從來沒有把你們當作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