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模仿身邊的成功人士
要成功就要研究成功人士為什么成功,如何成功。他如何運用時間,他有什么想法跟別人不一樣,他有什么偉大的目標,他到底如何做計劃,他成功的策略是什么,他有什么樣的朋友,等等。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有了內(nèi)行人的指點,常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你會模仿嗎?或者,你重視模仿嗎?也許,不起眼的模仿能夠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財富和驚喜。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大企業(yè)家約瑟夫原是牧場的牧羊童。小學畢業(yè)后因家境困難不允許他繼續(xù)升學,他就一邊牧羊,一邊想法讀書。但當他埋頭讀書時,牲口卻常常撞倒鐵絲圍成的牧柵,成群跑到鄰近的田里去損害農(nóng)作物。后來他發(fā)覺有一段牧柵種著薔薇,那樣脆弱,卻從來沒有被破壞過。他疑惑地觀察原因。“對啦,因為薔蔽有刺!”于是他砍了一些薔薇枝栽植在牧柵的旁邊。但他立刻領悟到:用薔薇做牧柵太費時了,少說也要兩三年,而他需要的是現(xiàn)在就能創(chuàng)造讀書的條件。幾天后,一種想法觸動了他:為何不模仿薔薇的刺做“鐵刺”纏在鐵絲柵上?他馬上行動,當天就完成了。就這樣他發(fā)明了有刺鐵絲,后來他又對刺的裝法進行了改良。想不到意外的“模仿”卻給他帶來了機遇———原先曾叱責他牧羊看書的老板眼看約瑟夫的發(fā)明受到各方面人士的稱贊,就投資生產(chǎn),而且訂貨單紛至沓來。約瑟夫因此獲得美國的發(fā)明專利權。這種刺鐵絲還引起美國陸軍總部的重視,把它利用為戰(zhàn)地防線,這給約瑟夫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兒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牛頓的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去實踐過。
現(xiàn)實的成功者身上往往具有成功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且很多是需要我們借鑒的。要想更好把握機遇,贏得成功,學習身邊的成功者不失為一條捷徑。
模仿是你需要走的第一步。有的人以為模仿只是幼年、童年或少年時代的事,到了成年就不再模仿了,甚至恥于模仿、反對模仿。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從本質(zhì)上認識模仿的意義。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但是你知道他的不朽作品是怎樣產(chǎn)生的嗎?他是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tǒng),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從而再創(chuàng)出來的。特別是《第九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歡樂頌》的合唱,是模仿法國作曲家卡比尼創(chuàng)作歌曲的結(jié)果。貝多芬在這里的模仿,既有思想模仿,又有音樂風格模仿,還有作曲技法模仿。
在古今中外藝術史上,貝多芬的例子不是絕無僅有的。如:畢加索是從模仿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塞尚等起步的;毛澤東的書法模仿了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作品;在郭沫若的書法中,我們可見柳公權字體的構架和顏真卿字體的風韻。又如京劇藝術中存在的各種流派唱腔,內(nèi)行人只要一聽便知道屬于哪一派,這是因為京劇是模仿的藝術,雖然每個演員都有自己再創(chuàng)造的獨特風格,卻不能不留下師承的痕跡。
你如果常參加各種研討座談會,聽聽各行各業(yè)的精英會現(xiàn)身說法,傳授他們的技巧和方法,就會感覺受益匪淺。 模仿是你搶占機遇的“捷徑”。大約20xx年前,美國制糖公司把方糖輸出到南美洲時,在海運中常發(fā)生方糖潮濕而致?lián)p失慘重的事件。公司為此邀請專家研究對策,但始終找不到一個良好的辦法。然而該公司一位工人卻有一個主意:在方糖包裝盒的角落戳個針孔,使它通風,以達到防潮的目的。
方法雖然極為簡單,但十分有效。這個工人因這個“小發(fā)明”而獲得100萬美元的報酬。這個發(fā)明很快傳入日本。有位日本人被激起模仿心,于是專就“戳小孔”進行模仿。他到處戳孔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鉆個小孔可以使通常灌一次氣只能用10天延長到50天。他馬上向政府申請專利,并獲得50萬個訂貨。這里的模仿便是在原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