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強迫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許振超從事的是非常普通的崗位——吊車司機;非常單調的工作——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吊車司機,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橋吊專家,一年內就兩次刷新了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
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后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許振超勤學苦練,七天就學會了,在一起學習的工人中第一個獨立操作。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鉆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于是,他帶上測試表反復測試,終于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臺橋吊一小時吊十四五個箱子,改革后能吊近二十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四分之一。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打眼一瞄,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后,他專門編寫了操作要領,親自培訓骨干并在全隊推廣,以事實說服人。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杰作、青島港的獨創。
當了隊長的許振超,除了開好自己的橋吊,還想做更多的事,他想學習橋吊故障處理。
然而,橋吊的構造很復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等六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只有初中文化的許振超,為了攻克這門技術,著了魔似地鉆研,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里。一塊書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鑲嵌的上千個電子元件,另一面是彎彎曲曲的印刷電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吊上一共有二十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路,許振超專門用玻璃做了個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隱身的線路顯現出來,然后一筆一筆繪制成圖。
光分辨這20xx多個焊點,已夠麻煩了,要弄明白它們之間的連接更麻煩,一個點前后左右可能有四條連線,而且每一條連線又延伸出兩條連線,兩條再變成四條,最多的變成二十、三十根連線。每個點、每條線,許振超都要用萬用表試了又試,一條線路常常要測試上百個電子元件,直到最終試出一條通路來。
這樣精細的活,特別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許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塊,敷上一會兒,接著再干,每天晚上堅持干三個多小時。
就這樣,許振超用了整整四年時間,一共倒推了十二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點。
20xx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隨著港口西移戰略的順利推進,一個念頭在許振超腦海里越來越強烈:提高裝卸效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
20xx年4月27日,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
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五個月后,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
青島港集裝箱“10小時完船保班”這塊品牌,讓這項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振超效率”揚名國際航運界!
如果,許振超也像普通工人一樣,不強迫自己去學習,去思考,恐怕,他也沒有那么多榮譽,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有后來的一系列成就。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德·圣吉曾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一書中談到:“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你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所以,一個人的進步與否,不僅與受教育機會多少有關,更多的是與其本人的學習心態有關。
會學習的人時時刻刻都在為自己發現和創造學習的機會,而不會學習的人即使有學習的機會,也往往以不適合自己或沒必要而消極對待。
所以,不要心安理得地享受到手的一切,應該加強學習,促使自己奮斗,那么,自己在未來的路上才能一帆風順。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對于我們來說,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我們都應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做到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為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增添知識動力,為企業發展增添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