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讀后感(通用3篇)
鴻門宴的讀后感 篇1
最近在看《史記》,這書很厚,都是文言文,讀著挺費勁,但是讀進去了也很有意思。讀到《項羽本紀》時,里面最精彩的一節就是《鴻門宴》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的分水嶺,中國象棋也是由項羽和劉邦爭霸所演變而來的。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招賢納士,讓他統帥三軍,讓他“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欣賞,但也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但他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由此可見,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的讀后感 篇2
前幾日,我們學習了《鴻門宴》這一古文,這篇古文向我們講述了古代“鴻門宴”這一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宴”。
學完課文后,難免會引起我們的深思:項羽是正因這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他都無法稱霸天下。
為什么這么說呢?從課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項羽這個人,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殺了劉邦,他還是無法稱霸天下。同時,我們還能夠發現,項羽不善于采納他人的好的推薦,對于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聽取自己的叔父的無稽之談,這也就了他是無法得到更多優秀的人才,以至于之后發生陳平反叛,范增也棄他而去。我們常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項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會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親的性格而使他身敗名裂的。
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滅,并不是正因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即使他殺了劉邦,時勢造英雄,還是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劉邦來消滅項羽。項羽雖有勇卻無謀,只知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卻不知道智謀要遠遠比武力重要。因此,項羽未能稱霸天下,未殺劉邦只是客觀原因,項羽自己的種種弊端才是導致他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鴻門宴的讀后感 篇3
這天我讀了史記里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為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為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為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后,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愿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為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于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為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并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后,劉邦本來不想占函谷關為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后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后,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說劉邦一占為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十分懸殊,張良聽說了以后,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說:“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說:“明天你們必須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說:“你可明白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必須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十分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狀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著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后,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