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七年級必讀書目讀后感600字(通用3篇)
《西游記》七年級必讀書目讀后感600字 篇1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此書也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著之一。
《西游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被吳承恩描寫得生動有趣,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性格各不相同。
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孫悟空是第一個發現妖怪,可是他的師傅唐僧是肉眼凡胎看不見妖精的真面目分辨不出,經常錯怪孫悟空。在《三大白骨精》這個片段中唐僧被白骨精的妖術所迷惑,責怪悟空濫殺無辜,對他實行懲罰——念緊箍咒,讓悟空疼痛難耐,不給他解釋的機會。悟空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師傅的話,不死皮賴臉地跟著師傅。當唐僧被妖怪捉去,八戒找他尋求幫助是,他一聽到師傅有難,就義無返顧地跑去救師傅,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天生比較沖動,性格也比較火爆,有時會沖動而殺生,不過他殺得都是妖怪,他的本性可是善良的。
雖然唐僧有時候是非不分但是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與堅持不懈的意志力。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以造福蒼生,他沒有為了快速到達西天取經而讓悟空翻筋斗去取,而是要求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不急于求成踏踏實實地走去,當孫悟空提議要背他去取經時,他嚴詞拒絕。
唐僧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是他們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才取得了真經。這又讓我懂得了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
《西游記》七年級必讀書目讀后感600字 篇2
讀《西游記》有感
《西游記》是一部神話小說,共一百回,主要寫美猴王——孫悟空戰勝妖魔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全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敘寫孫悟空的歷史,交代它被眾猴擁立為王,得道成仙,大鬧天宮,結果被如來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寫唐僧取經的緣起,包括如來佛造經,唐僧出世,魏征斬龍,唐太宗冥游,唐僧應詔出發取經;第三部分《第回》,寫取經的經過,這是全書的主體,主要寫孫悟空保護唐僧前往西天取經,途中戰勝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完成任務
.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先世漣水(今江蘇)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杰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游記》的作者,而對于《西游記》的作者,史學界存在很大爭議。他生于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出任長興縣丞,由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后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貧老以終。
我的感受是:
《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不過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于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只遺留丘度輯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游記》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
吳承恩出生背景: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游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后,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并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游記》的前十幾回,后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記》的創作,歷時7年。
我要學習吳承恩的那樣勤奮好學的精神!
《西游記》七年級必讀書目讀后感600字 篇3
●第三回
悟空經過輾轉,終于獲得了武器,說明“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一定會成功。就像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后終于打敗了吳國,留下了“臥薪嘗膽”的千古美談。
●第四回
悟空和那么多人打,一點不畏懼,真是勇敢,我們要學習他勇敢的精神!要水滴石穿, 挺而走險,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百折不饒(不屈不撓),英勇獻身!
延伸閱讀:西游記簡介
《西游記》全本典藏版 /以明刊金陵世德堂本為底本,參考諸多版本,嚴謹勘校而成。
本版《西游記》,以明刊金陵世德堂本為底本,參考明代李卓吾評本、朱鼎臣本、楊志和本、唐僧本、楊閩齋本、閩齋堂本,清代證道本、真詮本(翠筠山房康熙刻本、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及懷新樓刻本)、新說本、原旨本、正旨本,以及當代學者李洪甫先生整理校注本、李天飛先生校注本、曹炳建先生研究論著勘校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