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賽尼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精選3篇)
卡勒德·胡賽尼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篇1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仿佛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只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在余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為一個書名,因為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么童話故事,也并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并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爭、難民、死亡聯系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松,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仆,或者說伙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為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復雜。最終他確定“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下。
漱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為他的不幸所悲傷,為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為這一切值得嗎?他為什么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仆人嗎?還是為了朋友阿米爾,他情愿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漱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為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于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么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后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后。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復回味著其中閃爍著的人性的光芒。
卡勒德·胡賽尼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篇2
一本書的美好,最好能讓人想到童年。
在我們都是孩子的時侯,在大家以一種無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來的時侯,在我們一天天自豪地長成大人的時侯,總有一些事不容我們忘記。那些美好的不負責任的錯誤和自以為是的小糾糾,無論多久,都尾隨成長,永不相忘。
還記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確仗著自己已能說會道而鄰居家的孩子還不能利落說話而硬說不是自己,并以為真得能瞞天過海。還記得一次兩個小朋友鬧翻了打架被老師訓斥,我違心的告訴老師是那個比我小的孩子的錯,原因是我也害怕那個大個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煩。而不顧那個小朋友哭著離開。還記得媽媽說和我一起張大的小孩有很嚴重的病而不讓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總是拿很多的好吃的來喚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會不耐煩的說,你走吧,我不要和你這個病人玩耍。然后我看著他遲疑著慢慢離開我家的小院,出門的時侯抹了一把眼淚。
后來,因為讀書的關系,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窮鄉僻壤,來到了城市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漸淡忘了家鄉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遠離了童年的無知。
這就是小時侯的簡單直白的自私和毫無顧及的傷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遙遠,只是我依然不能釋懷,依然不能原諒。雖然他們可能已忙碌的忘了這些,再次見面后是完全與以前的隔離。我們畢竟不是當初的彼此。
追風箏的人講述一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復雜的讓人不相信的現實,在喀布爾長久籠罩的混亂中,發生著動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難中提升的至為保貴的美。
追風箏的人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當我們已長大,足以面對一前的時侯,在U個人學會自我省悟的時侯,看到這本書,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為了靈魂的安寧,我們應該去找回,應該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確是給了我們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要我們去求贖。
卡勒德·胡賽尼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篇3
又迎來了一個寒假,在這次的寒假生活里,我閱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追風箏的人》。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于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國為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著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里,這也是曾經一度能彌補父親與自己的關系的鴻溝,但也因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有著兔唇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是多么的熟悉,這是仆人哈桑與小少爺之間的承諾,也是一段不可告人的友誼。阿米爾和他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后,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于找到了哈桑的兒子,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他意味著什么,我們也要勇敢地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