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通用5篇)
《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 篇1
閱讀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我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在樸實、平淡的語言外衣下洶涌澎湃的感情的潮水。
最催人淚下的,則要數母親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母親是多么地渴望兒子與自己一起熱熱鬧鬧地過春節,然而,當她明白“我”必須返校時,她卻故作平靜地讓“我”離去。母親這平靜的反應下,遮掩著多少的理解,遮掩著多少的深情啊!母親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讓老舍淚眼朦朧,又怎能不讓讀者為之鼻酸呢!
老舍之所以成為老舍,就是因為有母親這位“真正的教師”。是啊!如果沒有母親,怎會有日后的老舍!想到這點時,我們能不把對老舍的滿腔熱愛自然地轉化為對其母親的仰慕與緬懷嗎?
《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 篇2
這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
對于“母親”這一詞,我想,應該眾人皆知吧,你的母親也是百般的疼愛你,呵護你,對于你又做了什么讓母親高興的事?好好的為你的母親“服務”一會吧!
老舍的母親生于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由于家境貧困,他的母親每天都要洗兩大綠瓦盆的衣服,還得給人家縫補或裁縫衣裳,一個家全靠母親一人支撐……
讀到這里時,我的心似乎也顫抖了一下,我們的母親也是這樣。我們的要求母親都會盡力完成。媽媽一直都是勞累的。一天有干不完的家務活,還有我們的衣食,她都獨自承包,只有晚上睡覺時能休息下,早上還得起早為我們做飯。我們和媽媽要錢是,媽媽不給的話,我們還氣她,起的媽媽頭疼,這是讓我想起來感覺真后悔,我也和老舍一樣用一個詞來形容——“心痛”!
其實我的母親沒什么文化,他給我的教育確實生命的教育。
讀完文章,讓我感受到了母親如此幸苦,母愛如此偉大。母親的辛苦都是為了我們,而我們卻不會抓緊這個機會好好學習,大家應該好好想想了。趁母親還在世上,好好的孝敬她吧!不要像作者一樣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 篇3
當我看完《我的母親》一文后真的使我很感動。由于作者當時丈夫的突然去世作為神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打擊實在太大但又無處可訴苦水只得自己咽而且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擔全由她一人承擔我覺得她的確是偉大。
對于當時母親要孩子"很"父親其實只是想讓孩子們對他們的父親少一份思念之情。另外"改嫁"對于母親來說。也是別無選擇并且聽說對方說"我一生沒有親人這兩個孩子只當是我的親生有我吃的就有她倆吃的。"作為一個母親來說聽到這樣的話對自己是莫大的安慰。
現在我自己身為母親我認為首先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更確切地說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好地培養下一代包括做人的道理。
讓我和包括所有做母親的一起攜手起來共同努力吧!
《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 篇4
夜深了,靠在床頭,一點睡意也沒有。隨手拿起一本書來看,剛好讀到胡適先生寫的文章——《我的母親》。細細品讀,對其教育子女的方法略有感觸,特舉一二,以供自勉。
胡適先生是著名學者,他以溫和文雅,博學多才深受一代代學子的敬仰,他回憶起母親的教誨,在文中深情地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一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感謝我的慈母。”可見母親的教誨,給他極深遠的影響。
1.環境教育; 胡適先生自小身體弱,母親不準他和野蠻的孩子們亂跑亂跳。表面上看,恐其受到傷害,其間包含著環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如孟母三遷等典故。以至胡適先生小時不曾養得活潑習慣,待人處世總是文縐縐的。
2.懲戒教育; 胡母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孩子一句,打孩子一下。孩子做錯了事,她只一望,孩子們就被她嚴厲的目光嚇住。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把孩子叫醒后再教訓;犯的事大,等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后行罰,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哭出聲來,因為她教育孩子,不是借此出氣讓別人聽的。她以尊重、信賴為起點,一對一完全嚴厲教育,突出深刻二字,讓子女牢記深省,不能不令人贊嘆,其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影響終生。
3.床前教育;每天天剛亮時,胡母讓子女披衣坐,清醒后,才說起昨天孩子們做錯了什么事,說錯了什么話,,要他們認錯,有時還以父親的種種好處正面引導教育,,讓其用功讀書。細細想來:胡母23歲做了寡婦,又寄人籬下,生活痛苦可想而知,那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與耐心,但為何選擇早晨進行教育呢?也許早晨是一天的開始,記憶深刻,!比我們的餐桌前教育效果會更好!
掩卷沉思,胡適先生以平時的筆法,飽蘸感激之情,把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敘寫的感人肺腑,真摯情感,躍然紙上。育子之法,也令人深思!
《我的母親》的經典讀后感 篇5
看過寫母親的文章很多,但是胡適寫的《我的母親》卻時時讓我想起,不僅因為此文反映胡適母親懂得在品德上要從小嚴格管教孩子。還因為他的母親在做人上極溫和慈祥。尤其有一段話對我影響很深。
先引用原文: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家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便是敗子,吸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便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便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后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事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后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讀到此處,我總是有很多感慨,胡適那么小就能明白這點,而他母親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他母親總是處處吃虧,從小讓自己孩子吃虧忍讓。不與他人爭長短,不與他人計較爭吵。因為胡適母親的溫和慈祥影響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誰人不愛子孫賢”但是“積產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遺子孫,子孫未必讀。”“莫將真心空計較,惟有大德享百福。”人生不過百年,錢財終將散去,厚德才能載物,厚德方能載福。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不賢不肖,留著錢財與不肖子孫也怕是他不能承受的。“羊有跪乳之恩”,孝親乃天經地義。讓子孫成為孝賢之人是每個人的愿望。只是年輕時怕很多人都不懂得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品德上的嚴格要求和管教,在做人上自己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和氣致祥”“與人為善”。修好自己的德,積德之家,必有余慶,行善之人,禍必遠離。萬不可貪不義之財。為人父母時如若自己能夠做好人,其實教育子女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當然對于已經成人的子女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管父母如何,畢竟他們已經撫養你成大成人。父母再有不是,當子女的都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尤其在家庭中子女更加不能擺出一張生氣的臉來給父母看,不可讓父母傷心難過。“家和萬事興”,“和”也包含“和氣”的意思。和氣,開心,歡喜這就是家庭中應該有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