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隕落》讀后感(通用5篇)
《巨人的隕落》讀后感 篇1
在歐美出版界,英國作家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象征!讀了《巨人的隕落》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不由得感激萬分——這是我多年來閱讀的、極為罕見的、西方作家的一部小說巨著!正如《TimeOut紐約》所題:“福萊特再次創造了一個既熟悉又美妙的世界,以及一種純粹的閱讀樂趣,讓你根本放不下這本書。帝國衰落,英雄崛起,真愛無敵,你會忍不住和書里的角色在戰火硝煙中同呼吸、共命運,并希望福萊特的下一本大部頭趕快砸過來。”小說線索多而不復雜,人物多而不累贅,虛構的人物、事件與真實的人物、事件并存,既有個人的愛情故事、成長經歷、爭取權利、參戰等,又有幾個代表性家族的興衰,還詳盡地描寫了俄國十月革命過程,戰后歐洲衰落、美國趁機崛起,舊貴族的衰落、男女平等觀念樹立等重大歷史的演變。整個小說寫得波瀾壯闊,震撼讀者。
一、寫作方法方式獨樹一幟
福萊特用記載歷史的經典手法——“編年體”的手法來寫《巨人的隕落》,即小說的每個章節均以時間為標題,如“第一章6月22日”,這種精確到月,甚至精確到日的寫作方式,需要作者具有極大的寫作耐心和非凡的執著。因為,寫到月份,甚至日子,第一個要核實的就是當時的天氣,當時的居民生活狀態,當時的社會狀態,來不得半點虛假!
二、小說中的歷史故事均請歷史學家一一核對
福萊特公開宣稱:他的小說出版之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決不允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能夠達到這種忠于史實境界的小說,你認為還只是小說嗎?讀畢《巨人的隕落》,我深切感覺到這不是小說,是歷史的演義,是把歷史故事用小說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歷史再現!可以說《巨人的隕落》是20世紀之初歐洲社會的百科全書!
三、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給我帶來最多的就是閱讀之后的快樂感
《巨人的隕落》這本巨著,既描繪了一戰時期歐洲相關國家、全體民眾(包括上層人群、下層人群等三教九流)對待戰爭的態度、思想和行動;又以實戰的筆法描繪了戰場交戰雙方的攻防態勢、作戰情形、士兵和軍官等形形色色的情感狀態;還以細膩又流暢的章節真實再現了20世紀初歐美國家各個階層民眾的生活、愛情和人生觀;同時,其寫作水平達到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敘述水平,既生動又忠實地記錄了歐美幾個國家的社會、國家政權等重大歷史的變遷過程,又細膩地記敘了上層人群和下層人群的愛情經歷和生離死別的種種人生際遇……福萊特無論寫大場面,還是小細節,都能輕巧而又幽默地駕馭紛繁復雜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毫不費力。比如,自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之后,西歐大多國家都爆發了工人運動,Part1《天地失色》就以英國國王慰問遭遇礦難的礦工家屬作為開篇第一個宏大的場面,作者對這個大場面的描寫線條清晰而不累贅、敘事清楚而不混亂。最令我感到美妙和快樂的是該書給我帶來了“一種純粹的閱讀樂趣,讓你根本放不下這本書。”
四、書中無論寫什么階層的人物,都會令人以急不可耐的心情一氣呵成地讀下去
小說虛構了許多栩栩如生人物,比如有英國的菲茲伯爵和茉黛兄妹、艾瑟爾和比利姐弟,有美國白宮的青年幕僚格斯和獨眼無政府主義記者羅莎,有來自德國又深愛茉黛的沃爾特和他的同性戀兄弟羅伯特,還有俄國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他們的故事既有不同國家和不同階層的青年人面對愛情,面對參戰的激情和熱血,也有貴族人物面對自身權威被挑戰,舊有觀念無奈地逝去和悲傷,還有那些尋找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過程中的逐漸覺醒和理想信念的堅定者。
幾乎書中描寫的所有人物,我都喜歡:比如煤礦工人代理人戴同盟的兒子比利,跟中國解放前的兒童沒什么區別,比利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下到礦井謀生,小說從比利的生理、心理和對圣經的信念等主要方面進行描述,尤其是比利第一次下礦井時被工頭陷害遇險的種種情形,以及比利堅強的信念和早熟的思想,屢遇險境都讓他化險為夷……這種生動的描寫,讓我覺得比利的兒童生活就是舊中國兒童的生活,可是,堅強的比利自己卻不覺得艱辛!我在同情比利等下層人物的同時,卻又感到閱讀之后那種精神上的、不可名狀的愉悅!再比如:戴同盟的女兒、比利的姐姐艾瑟爾,被選中作為英國伯爵菲茨的女管家之后,艾瑟爾辛勤工作,也學會了不少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最后被菲茨引誘懷孕……直到艾瑟爾決定離開菲茨,離開娘家,獨自去倫敦謀生,而且決定把菲茨的私生子生下來,對外宣稱私生子的父親被國家征兵參加一戰之后就杳無音訊……還例如,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女性參政意識愈發強烈,艾瑟爾與菲茨的妹妹茉黛雖然身處不同階級,卻始終在為女性爭取選舉權等等,這些凡人的經歷盡管心酸而又悲慘,但我讀了之后,除了心生憐憫,卻有閱讀后的那種油然而生的閱讀愉悅感!我認為這與福萊特的寫作手法關系很大,他能夠把悲慘的經歷,用一種平凡人都必須經歷的方式和筆觸寫出來,讓我覺得平凡的人,不經歷艱難挫折,就很難獲得成功,而所謂的種種人生磨難,也許就是上帝對你成功之前的各種磨礪和考驗吧?!這也屬于人生難得的、卻又必須經歷的一種特別的挫折教育吧。
還有,對菲茨的妹妹茉黛與德國外交官沃爾特跨國愛情經歷的描寫:茉黛與沃爾特偷偷地領取結婚證,又偷偷地結婚,婚后又由于一戰而讓這對情侶分離達兩年之久,而茉黛與沃爾特那種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茉黛、沃爾特各自經歷非常人的欲望考驗,等等描述,都讓人牽腸掛肚,既唏噓不已,又皆大歡喜,最終讓讀者看見愛情的結果。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對愛情、情欲的描寫,讓讀者恍如身臨其境,情不自禁。
令我興奮的另一個閱讀點是:書中有對列寧流浪外國如何回到俄羅斯,以及如何組織工人階級進行革命的比較忠于史實的記敘!!!還有,小說對美國總統威爾遜與其幕僚格斯的幾個場合的描寫,尤其是關于美國是否參與一戰的討論,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演繹,也讓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在此,我不再揭秘了,如果你讀了本書,你一定對列寧的革命經歷有個全新的了解哦,也對美國在一戰時的角色有個全新的認識,呵呵!
五、小說揭示了不同類型巨人的隕落與崛起
我讀了這本書,深深感受到:戰爭是國家之間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因為,戰爭不僅能改變每一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小說的總名字叫《巨人的隕落》,我認為:一是,有隕落,就有崛起;二是,既有國家的隕落與崛起,也有階級的隕落與崛起,還有家族的隕落與崛起……甚至有舊的觀念和情感的隕落和新的思維和愛情的崛起……
從國家的角度,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戰敗國的德國等歐洲幾個主要國家,都在國力上隕落了,而與此相反,聰明的美國統治者則在戰爭的最后階段才參戰,并且憑借軍火生意繼而成為歐洲主要國家的債權國而獲利頗豐,還巧妙地利用戰后美國的優勢,來推動國際聯盟的成立,最終成為世界霸主……該書詳細而有見地地描寫美國循序漸進地成為國際局勢的主導者,最終成為崛起的巨人的主要過程。
從思想觀念來看,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共產主義不僅在俄國,而且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傳播,成了新的國家制度多種可能的選擇。此外,傳統歐洲貴族因漸漸失去土地而衰敗,貴族們那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靡生活漸行漸遠,平等、自由的觀念取而代之。正如小說在最后一幕所描述的,艾瑟爾與菲茲在樓梯間狹路相逢的那一刻,卻不再像過去在莊園,身為女仆的艾瑟爾向伯爵習慣性地低頭讓路,而是艾瑟爾向前邁進一步,伯爵菲茨則是無奈地站到一旁,為艾瑟兒讓路!這不僅僅是兩人愛情的終結,更是兩個階級之間的妥協,甚至是顛倒過來。而在政治權利上,女性通過斗爭逐漸掙得更多的權利,比如,,英國規定滿30周歲的女性擁有選舉權……
小說三個部分的小標題精準地總結了《巨人的隕落》,從天地失色,到巨人之戰,再到世界重生。新的世界屬于順應潮流的弄潮兒,屬于不屈不撓斗爭的無產階級階級,屬于不甘屈辱的新女性,屬于熱愛和平、自由、平等、友愛的人民。
更有意思的是:從本書對美國崛起的描寫,讓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安妮日記讀后感:你想了解20世紀之初的歐洲國家和社會嗎?你想了解那個時期這些國家政權的變遷歷史嗎?你想了解一戰的真實背景和戰場上硝煙彌漫的味道嗎?你想了解當時歐美國家的外交趣事嗎?你還想了解當時歐美各階層人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愛狀況嗎……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戰》、Part3《世界重生》為你一一解答,強烈建議親們閱讀《巨人的隕落》。呵呵,我個人認為:福萊特是英國現代的莎士比亞!《巨人的隕落》不愧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紀實主義的寫作典范!我在閱讀的時候,能感覺到從書的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氣息……真是一本好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呀!
《巨人的隕落》讀后感 篇2
看完此書,的確有一種震撼之感。讀起來暢快淋漓,1000多頁的書,絲毫不會有困倦感,反而期望一氣呵成。
在英國,一戰之前,礦工給貴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卻拿到很少的報酬。礦難中遇難的礦工家屬也得不到賠償。英俊瀟灑又亂性的貴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導致女管家懷孕。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用錢解決了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掃地出門。
在德國,同樣英俊的貴族男子愛上了英國貴族女子茉黛。由于戰爭即將爆發,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無法聲張,因為擔心娶了敵國女子會有叛國罪。
在俄國,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個敦厚善良,一個狡詐自私。同樣,因為戰爭,一個參加了俄國布爾什維克,一個偷渡到美國娶了美國大哼的女兒。最后機緣巧合,兄弟倆在戰場上見面了。
在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在暗中策劃著整個戰爭走勢。他運籌帷幄,使用各種辦法去游說選民最終獲得連任。當然,美國借錢給這些參與戰爭的國家,使得他們又發了一筆戰爭財。
整部書中出現了丘吉爾、威爾遜、斯大林、列寧的名字,讓我不知道這個是小說還是真實的歷史場景,分不出來,一切感覺很真實。
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鮮明,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礦工比利、布爾什維克格雷戈里、英國女伯爵茉黛、美國總統助理格斯他們對他們所選擇愛情的忠貞。也可以看到英國貴族菲茨、俄國工人列夫的亂情亂性。
對于第一次大戰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從歷史書上或許只能看到一些精煉的記載。而在這部小說中卻讓我們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實而豐滿了一些。
亂世出英雄,被英國菲茨伯爵拋棄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國自由黨的領導人。為英國礦工遇難而打抱不平的礦工比利,最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戰士。在俄國從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為戰爭加入了布爾什維克,追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從而成為了一名領導者。
戰爭也讓一部分人地位和榮譽大不如前,英國女伯爵茉黛嫁給了德國貴族后,德國貴族的沒落,使得這個從小衣來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總會上班賺錢補貼家用。英國貴族的地位,也因為自由黨的興起而逐漸落魄。
俄國沙皇倒臺后,沙皇的繼承人,也被俄國人民打死了。……
各種故事、各種人物交織在一起,從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惡丑還有任何的對社會的無奈與對社會的奮力抗爭。
《巨人的隕落》讀后感 篇3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隕落”這個書名,以為講的是某個偉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簡介,發現寫的是以一戰為背景,六個家庭的故事。這樣我就有疑問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看這本書。然而我完全被書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爾。
小說開頭是講的13歲的英國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礦井被欺負的故事,一般小說寫的第一個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讀者也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個人物身上,有帶入感,我也是這樣。看到跟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樣掙錢補貼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險的工作,心就不覺揪起來。當看到第二次出現的16歲的比利沉著冷靜的處理了一次礦難,救了一百多名礦工,我頓時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隨父親組織工會運動、罷工,但以失敗告終;之后參軍,親歷一戰,在俄國戰場用密信泄露“軍事信息”被發現,判刑十年;事件被報紙媒體曝光,成了風云人物,減刑為一年,出獄后成功當選為工黨議員。
艾瑟爾是比利的姐姐,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國國王到訪,艾瑟爾抓住機會,安排得體,成功升為管家。之后因為未婚懷孕不得不離開,到了倫敦做縫紉女工,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報社的主管,根據弟弟比利在俄國的信息發表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最后也當選為工黨議員。姐弟倆的故事都是逆襲成功的典范啊。
讀完書回過頭來思索“巨人”指什么這個疑問,發現應該是指“帝國”或者“帝國主義”。《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戰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民主、工人運動,婦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英國和德國的關系。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后來成為德國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著復雜的聯姻關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英國式。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溫莎”作為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溫莎從此作為英國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聯想到今年轟動一時的英國脫離歐盟事件,歐洲也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書,讓我這個從不喜歡戰爭歷史、不喜歡政治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起來。
《巨人的隕落》讀后感 篇4
有幸讀到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典之一——《巨人的隕落》,并且一氣呵成,首先深深地為此書恢宏的大時代背景所折服!此書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作者虛構了六個家庭,其中英國的菲茨赫伯特家和威廉姆斯家,德國的馮·烏爾里希家,俄國的別斯科夫家,美國的杜瓦家和維亞洛夫家,這四個國家均為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主要國家,而且這四個國家在1911年到1924年這十多年間的變遷是真實的。其次,細節描寫和大時代背景相互映襯,真實的歷史和虛構的故事相映成趣,也是此書蕩人心胸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但是因為我是女性,所以比較喜歡從女性的角度來剖析書中人物性格特點,這其中一定是夾雜了我個人的感情色彩,不成熟的思想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是卡捷琳娜。我認為她是“最值得批判”的女性人物代表,這在她與格雷戈里結婚前的對話中足以印證,明明她愛的人是格雷戈里的弟弟列夫,但為了能每月從部隊領取津貼,就與即將參戰的哥哥格雷戈里結婚。原文在第十二章的對話是這樣寫的:
她(卡捷琳娜)說:“如果我嫁給了一個軍人,就能過得更好。我的孩子也能有吃有穿。”
(格雷戈里)“可是……你愛的是列夫。”
(卡捷琳娜)“我知道。”她哭了起來,“但是,列夫在美國呢,他根本就不在乎我怎么樣,連封信都不寫。”
(格雷戈里)“那……你想怎么辦?”格雷戈里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想親耳聽見那句話。
“我想要結婚。”她說
“就為了拿到軍人妻子的津貼?”
她點點頭,“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她又說,“等孩子出生的時候就能有一點點錢,尤其你又去了部隊,不在身邊。”
……
由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卡捷琳娜的本性是自私的,她怕格雷戈里參軍后無法生存,就與格雷戈里結婚免去后顧之憂,明明不愛格雷戈里,卻還要結婚踐踏格雷戈里的感情。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格雷戈里,這是一個具有“犧牲”意義的典型人物代表。
其一,他對弟弟列夫的愛是具有犧牲意義的。父母雙亡后他和弟弟相依為命,并把所有的愛都給予了弟弟列夫。尤其是他為了讓弟弟列夫逃避警察追查免受牢獄之災,把自己準備好的去美國的船票和所有的身份證件都交給了弟弟,這種做法意味著從此他與幸福失之交臂,而與苦難結了緣,他的愛是深沉的,偉大的!
其二,他對自己的愛是具有犧牲意義的。這在參戰前與卡捷琳娜結婚上,他便犧牲了自己的愛。盡管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深受著卡捷琳娜,但在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卡捷琳娜愛的是他的弟弟列夫前提下,但為了弟,為了即將謀面的卡捷琳娜肚子里的親侄兒,他義無反顧地選擇犧牲了自己的愛,從此生活在矛盾與痛苦之中。
格雷戈里對親情這種無私無畏甘于奉獻的精神,在當今這個人情淡漠的社會里無疑是令人敬佩并值得推尚的。我們可以在物質生活上“缺衣少食”,但是絕不允許精神家園荒廢,有愛存在的世界是溫暖的,是美好的!
其次是艾瑟爾。她是書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美麗善良、敢愛敢恨、維護和平、倡導女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言棄等優點集一身的貧苦女孩,但是她也有懦弱、盲目的優越感等缺點,所以我給予她的評價用“最真實的”但絕不是“最完美的”來概括。文中有兩件事件對我來說特別震撼,深刻反映了艾瑟爾的“最真實的”性格特點。
第一件事件是艾瑟爾協助國王和王后對礦難事件中罹難家庭進行慰問。整個事件至始至終表現了艾瑟爾沉著、冷靜、大氣、從容不迫的處事能力,呈現給讀者面前的宛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聰明的有主見的女主人形象,這無疑與他父親是礦區工黨身份和耳濡目染的工作方法有直接影響,讓人感覺到艾瑟爾不是一個普通的卑微膽小女仆,而終將會是一個“涅槃重生”的英雄人物。這件事為她在戰爭期間去報社工作為維護婦女權益埋下了伏筆。
第二件事件是艾瑟爾當上《軍人之妻》總編輯之后,從事政治生活的精彩表現。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勞埃德。喬治針對是否結束戰爭挽救數萬名戰士的生命權力進行演講時,最終勞埃德。喬治的立場是拒絕了和平的建議。艾瑟爾表現出異常氣憤,她不顧現場參與國的議員阻攔,激動地在講演現場大聲質問:“多少像阿倫。普里查德那樣的年輕人在索姆河被殺,有人關心過這個嗎?”之后她一字一頓地喊出了一個個死亡士兵的名字,嚇得菲茨赫伯爵說:“安靜,快坐下來,我的老天!”但是艾瑟爾依然進行吶喊,最終被引座員抓起胳膊,連推帶搡地把她趕了出去。
如果第一個慰問事件說明艾瑟爾的性格特征是簡單的膚淺的,那么第二個演講事件無疑讓艾瑟爾的形象愈發飽滿起來靈動起來,這是人物性格的完美升華。透過書頁,我仿佛看到一個手握拳頭義憤填膺的女性正在為維護世界和平義正嚴辭地地聲聲指責聲聲吶喊,她的形象是高貴的,她的靈魂是高雅的。
盡管如此,艾瑟爾也有她的不完美的一面,這主要是體現在戰爭即將結束后菲茨赫伯特伯爵誘惑艾瑟爾做他的情婦并贈予她別墅時,艾瑟爾的表現是猶豫不決的,這種猶豫是客觀存在的,因為艾瑟爾出身貧困的礦工家庭,又曾在集財富和權利于一身的菲茨赫伯特伯爵家當過女仆,因此她有超出一般窮苦人的優越感,這也為她單純迷戀自私、冷漠、厚顏無恥的菲茨赫伯特伯爵埋下了伏筆。尤其是艾瑟爾有著未婚懷孕、被父親趕出家門、被迫過著背景離鄉隱居生活的痛苦經歷,因此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她的猶豫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這種“不完美”是完全符合艾瑟爾的內心需求,也符合上流社會中“大人物”對“小人物”的發展要求。
最后是茉黛。與卡捷琳娜和艾瑟爾相比較,作者在刻畫茉黛形象時幾乎是完美的,我也是至始至終報著欣賞的態度來完成閱讀的。首先她的出身是高貴的,她是上流人物菲茨赫伯特伯爵的妹妹。其次她自身擁有一系列的優秀品質:對待生活,她積極熱情、樂觀向上;對待愛情,她忠貞勇敢、至死不渝;對待工作,她鍥而不舍、全力以赴。這些優秀的品質對于一位上流社會富家小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在各國戰爭交鋒激烈時,她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為女權運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讓她的形象瞬間更加高大、更加光彩照人!這樣至高無尚的女性值得任何人去尊重,去敬仰!
書中第二十章這樣寫道:
“人類為什么這樣愚蠢,竟會發動戰爭?”她(茉黛)對格斯說,“而且,如此可怕的人員傷亡和各種損失早就超過了可能的利益,他們卻還在不停地戰斗!”
社會發展至今,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全世界呈現大和平大和諧的態勢,尤其是婦女權益得到了最大化的滿足,在此由衷地感謝《巨人的隕落》中的兩位重要的女性人物——艾瑟爾和茉黛,感謝所有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為了爭取婦女權益而奮斗的革命戰士,并以此文獻給那些在不同領域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女性朋友們!
《巨人的隕落》讀后感 篇5
在這個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萊特的兩本書《巨人的隕落》以及《圣殿春秋》看完了,就我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會更喜歡《巨人的隕落》一點。因為它讓我感覺更真實、更震撼一些。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本書虛實結合的敘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線索我覺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讀完整本書下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氣,猶如一部史詩。本書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節都是歷史的真實事件,但在這些史實中間穿插著精彩的虛構人物情節線索,并且結合的天亦無縫,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間的情感刻畫的很是細致。五條故事線的敘事,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沖突,但在著其中產生的親情,愛情,友情的不同情感,會讓人不自覺地深入其中。每一個人物所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整本書的節奏,情節推進的還是比較快的,以至于最后一部分的內容快的有點讓人出戲。不過并不影響整體的感受。有人墮落,必將有人崛起,為著貴族的利益,或者為著工人階級,又或者為著女性權利的平等。戰爭所改變的是否又會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嗎?那是一種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