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篇1
在這個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后,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為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后,后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歷那個時代,嚴嵩斗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斗倒,又被張居正斗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斗倒之后,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么強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凄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歷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后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么說,怎么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于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總結:
1、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朱棣、姚廣孝)
2、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朱元璋、戚繼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朱元璋、于謙、張居正)
4、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楊士奇、張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覺。(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盤皆輸。(朱棣、于謙)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篇2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說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一樣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一樣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這成了我喜愛這部書的原因。
歷史,每次讀來總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兒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蟻的事,正史不關心,野史也不疼愛,既然是大事,就總會引來很多的假設,總會假如這個不這樣,那咱們國家早就怎樣樣啦,如果那個不那樣,咱們早怎樣樣啦。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只要是個事兒,就沒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將相。但這也就構成了后人在閱讀歷史時的一個微妙的心理,這種奇妙的品味過程,堅信每個讀歷史的看官都深有體會的。
本書從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檔案開始,細數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從1320xx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貧農,因此為了吃飯,他為隔壁地主放了20xx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難,他17歲時的一場饑荒讓身旁的親人一一死去,帶著復仇的火焰和有飯吃的追求,朱元璋來到寺廟,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數十起暴動讓他揭竿而起,經過長達20xx年的艱苦發奮,他打敗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之后,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決定局勢,甚至在失敗后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此刻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決定。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務必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決定局勢;讓你在失敗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于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靜、堅持與果斷,那么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20xx年的造反經歷中,我看到了朱元璋無比的軍事天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他利用徐達的多點圍攻的沖鋒旗開得勝,而后常遇春的單騎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沖鋒,最后致命一擊——火攻。這幾板斧掄得陳友諒一敗涂地,而后用安撫俘虜的命令獲得民心,并一舉消滅了他當皇帝路上最大的敵人。這幾招看出了朱元璋對海戰的精通——兵貴神速,旗開得勝;他的眼光之準——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軍深入、勇不可擋的張定邊;不斷敗退中,丁普郎無畏的沖鋒……當這些名將都被朱元璋納入麾下時,勝利還難嗎?其實,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殺降的政策廣博民心,將陳友諒的軍隊弄得支離破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小時候放牛、討飯的狀況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軍事才略,實在難能可貴!
明代,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最明顯的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lz13)由六部分理朝政。這么做其實是透過分權來抓權,他將軍政大權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對于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點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于是他另設內閣,參與決策,減輕負擔;而后內閣首輔權傾天下,連皇帝的圣旨都能夠不批,想整誰整誰,這和明太祖的內閣制度是有直接關聯的。
“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眾。與其說他有王氣,倒不如說他很有運氣,先是出生在了一個漢人必反的動蕩年代,又巧遇了眾多良相俊將,就連細節因素(鄱陽湖的東風)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稱王也難。他的過人之處不多,但有一點對他的對手來講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緩稱王”政策,這能讓他在高舉“自然法正義”旗幟的基礎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陳、張之間,先是“幫忙”蒙元“剿滅”陳、張二人,然后再對蒙元“反戈一擊”。考察歷史,我們發現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韜光養晦”理念都有“緩稱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殺人如麻,他的統治時代像極了蘇聯的“大清洗”時期——政治上極端恐怖,經濟水平和軍事力量卻都有了長足進步。盡管如此,中國的朱元璋還是要比俄國的斯大林優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鏟除異己,只是徒有“肅反”之名罷了,他把殺人當作目的;朱元璋雖也濫殺了不少無辜,卻也幾乎沒有放縱一位奸臣,殺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總會有人會為這種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單吧: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0xx萬的慘痛代價,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則丟掉了江山。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么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后,繼續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作為大明天下的締造者,朱元璋有過不朽的功勛,也有過嚴重的過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為大明帝國而驕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誤之處也許在于他太堅信責罰、殺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過早已載入史冊,人們心中自有分數,又豈是你我能夠毀譽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歷史風云即便,各個英雄人物流星般橫空出世。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的人、事早已灰飛煙滅;然而,大浪淘沙,他們這些豪杰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加灼灼生輝。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篇3
讀史書應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對一些平鋪直敘的文字,心中毫無感觸可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另類的史書,感覺截然不同了,光看書名就覺得作者有點隨性,似乎在調侃我們,其實,這更能凸顯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銳準確的判斷;朱元璋,一個身經百戰的傳奇!可是,又有誰能了解他的起義是多么被動、無奈?又有誰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單純、簡單?又有誰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開始,他只是想要一個溫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勞作后,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只怪他生不逢時,偏偏遇上戰亂,身邊的親人不是去了遠方,就是因為戰爭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來,他僅僅為了混口飯吃,跑去當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棄、鄙視,最后竟落得化緣(就是討飯)的地步。可是為了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來信一封勸他起義,被元軍知道后告他謀反。終于他別無選擇了,就試一試——起義!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慶幸的是征途上總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與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邊。如天下第一謀士劉基,得力虎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等,能人奇才眾多。
要說朱元璋的大將之風應是他那異于常人的敏銳的洞察力,每到關鍵時刻,他總是用他那天才的軍事頭腦去剖析每場戰爭。真理總是在少數人那邊這句話說得果真沒錯,朱元璋獨到的觀點往往成為致勝的關鍵(雖然還是有幾次失誤)。
雖然朱元璋最后還是成功創建了明朝,但還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個最大的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與這三個人的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們就來說說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生死之戰。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生死之戰可謂是驚心動魄。其實當時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時候,兵力遠不及陳友諒的強大。而且朱元璋的弱點水軍正好是陳友諒的強勢,且裝備還是以前從陳友諒那里搶來的,很差(陳友諒的裝備不停改進,與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論)。怎么看,這場游戲,朱元璋根本是以卵擊陳友諒這塊大石頭嘛!可導致鄱陽湖這場血戰中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陳友諒的性格心狠手辣,導致軍中人心渙散;二是陳友諒戰術用得不得當,竟把幾十艘大船連了起來,重現赤壁之戰的悲劇;三是朱元璋過人的判斷。雖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陳友諒的大船小了幾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靈活性攻擊大船的這個弱點,這不正是過人智慧的體現?一個領導者不是應該智勇雙全,才能打贏對手嗎?
此戰開打之時,朱元璋就已經做好準備,殊死一搏了。贏,則得到一切;輸,則失去一切,再也無法翻身。我想,換做是別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過人的膽識和自信讓他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大戰在即,臨危不懼,這不正是大將之風嗎?朱元璋不愧為“英雄”!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領軍人物!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臨危不懼,他在危急時刻的冷靜的準確的判斷,都無不讓我震撼!
就這樣,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傳奇人物的征途經歷。作者用他獨到的目光詮釋了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也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明朝的開端!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篇4
說起《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呀,我就感慨萬千。原因只有一個:這本書寫得太好了。首先這本書主要是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明朝這三百年來的一些事情。該書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及身份低微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面的解說,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是這些因素使歷史不但變得不會枯燥,反而還變得輕松有趣來了;大大的提高了人們對歷史的興趣。
這部書一共分為7部,每部都有每部的特色與精華之處。
先說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白手起家,他沒背景,沒后臺,沒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等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靠著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但是,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對腐敗官員大開放生之門的歷史依據。還有朱元璋為了保證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繼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奪兵權、殺異己,卻無法保證天下從他的繼承者手中被奪走。
看來,無論你多么強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卻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門。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游戲最殘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
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在戰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拿破侖
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每一種主張的背后,都隱藏著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群體。如房地產商一定說房價會不停的漲,電信公司一定說自己的收費很便宜一樣。而農民的主
張只可能是種地或者收租。
駕崩后傳位于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難之役”的名義奪位。(從這里可以看出。朱棣的心理:必須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再說第二部《萬國來朝》:內容是從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后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修筑《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后來永樂于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
從這段精簡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朱棣是個合格、優秀、杰出的皇帝,他做了明朝歷屆皇帝沒有做也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有驚人的膽識、智慧、與才干。在他領導的大明王朝可謂大明王國最為巔峰的盛世,它決不亞于朱元璋的時代,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永樂盛世!
之后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于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后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說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而第三部《妖孽宮廷》是接續上篇: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后寫起,敘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鎮聽信讒言,殺害曾救其于危難之際的大功臣于謙,而這也成為他繼“土木堡之變”后在歷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點。而在他病逝后,相繼繼位的兩位皇帝憲宗和孝宗,真可謂是一個個不折不扣、無所作為的懦夫……
第4部第四部《粉飾太平》:從嘉靖即位、議禮之爭開始。嘉靖皇帝借議禮之爭清除了一批前朝舊臣,總攬大權。此后他的生活日漸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國家大事拋諸腦后,奸相嚴嵩因此得以長期把持大權。同時大明財政空虛,兵備廢弛,東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國飄搖》:這部書共分兩大部分,一為內爭,一為外戰。內爭寫嚴嵩倒臺后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罷我登場。三人都是實干家,都為中興朝廷嘔心瀝血;同樣又都是陰謀家,鏟除異己心狠手辣。而這兩者均以張居正為最:改革遺惠萬民,荼毒殃及門生。外戰亦即援朝抗日戰爭,場面波瀾壯闊,運籌神鬼莫測,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鄧子龍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雖然一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第6部主要講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發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自張居正去世后,便無人敢管萬歷,為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他與大臣展開拉鋸戰,三十年不上朝。東林黨卻因此發展壯大,為把持朝政,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斗,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權。魏忠賢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與東林黨展開對決。在外,援朝抗日戰爭后,明防御線轉至遼東。沒落貴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滅女真,成為一代梟雄,卻養虎為患,努爾哈赤借機興起,統一后金。為抗金、守城、奪失地,在帝師孫承宗的帶領下,袁崇煥從一介文人成長為邊疆大將,堅守孤城,最終擊敗努爾哈赤。
不知不覺到了第七部了,第7部也是大結局,《明朝那些事兒7:大結局》是對這樣一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來有許多傳說。關于崇禎究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個力圖奮起的人,一直眾說紛紜。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個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精彩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北方的后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經營,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即位。袁崇煥就在這一時期邁上了歷史的舞臺。本文作者告訴我們,袁崇煥這個民族英雄,在歷史上不過是個二流角色。為什么這樣評價?因為我們所了解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在這背后,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關于袁崇煥的死因,更是與我們之前知道的歷史大不一樣:一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臺。大明的動亂此時才不過剛剛開始,隨后陜西等地爆發了各路義軍。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么?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里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云”,甚至“三只手”這樣的名字嗎?作者當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后那些洶涌澎湃的暗流。
這部書說完啦,還是那句話,“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你們說《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是不是一本實實在在、不折不扣的好書呢?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篇5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后,萬歷十年至天啟六年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斗,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艷,沒有其后五部的嘆為觀止,但是出于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贊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資平庸要么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空前絕后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系,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