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后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于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于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于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