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范文
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但是他們的靈魂,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所腐蝕透了。于勒變化著的身世,好像扇測靈魂的窗子,從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們的心深處。于勒“揮霍家產——經商發財——衰敗窮困”三次身世的起落浮沉,菲利普夫婦也采取了“懼怕憎恨——奉為福星——深惡痛絕”三種不同的態度,前后迥異,強烈對比,把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冷酷的內心世界充分地展現出來,刻畫了他們那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是一個職員,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他雖然生活拮據,但是還高于一般的勞動人民。他們虛榮,虛偽,發財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會,一舉一動總愛擺出上流社會的一副架勢。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愛效顰上流社會。當他看到“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時髦的漂亮的太太吃牡蠣”時,便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雖然錢不多,還是問母親和兩個姐姐:“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他們極端自私、貪婪。接到于勒的來信后,他們望眼欲穿地盼望著于勒這個福星的早日到來多次寫了他的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使他急切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躍然紙上。等于勒來了,他們就可以花于勒給他們的錢了,他
們已經用于勒的錢“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打算置一所別墅,而且就買別墅的問題已經同人進行了商談。你看,這毫無著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劃!多么可笑!可憐!
可鄙!可是,當于勒真的就在眼前的時候,小說又著重描寫了他的神態:“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神色很狼狽”,前后對比深刻揭露了他急劇變化的復雜心理。
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除了有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通過她的言行神態著意描繪了他精細、潑辣、刻薄的個性。比如,當菲利普準備請大家吃牡蠣的時候,她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她說的何等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實質,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看看這番話,我們似乎聽到了她的語氣聲調,也不難想象出她的表情動作,更可以窺察到她的心理活動。同時,作者還揭露了菲利普夫婦性格中冷酷的一面。當他們發現了盼望了十二年的“福星”,竟然是個窮光蛋的時候,頓時大失一驚,臉色蒼白,眼神異樣,甚至“哆嗦”起來。接著,由恐懼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齒的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變成了寇仇!多么冷酷無情!至此,讀者的視線已經窺到了他們的靈魂最深處。他們的內心世界里,裝著的唯一的東西就是“錢”。他們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恩怨愛憎,完全是圍繞著“錢”來轉動的。作者把非利普與于勒在海輪上見面的場面,精心安排,著意渲染,寫得有聲有色,是匠心獨運的。這個場面,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表現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還寫了菲利普的兩個兒女、女婿。姐夫因為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知道他們家有一個人富翁于勒叔叔,才最后“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勢力無孔不入,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每個毛孔里,就連婚姻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愛情也滲透了銅臭。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題的作用。另外,就是作品中的“我”了。“我”是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從“我”的眼力看出的。對人物、事件的感受、評論,都是從“我”的角度說出來。“我”是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他對于勒深表同情。面對著窮困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盡管他母親罵他是“瘋子”,他還是給于勒“l 0個銅子的小費”。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的感情和希望。作者處在十九世紀后期的法國社會里,看到的是虛偽自私,貪婪狡詐,而這篇作品中的“我”,卻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也是作者沒有完全失望的表現。
總之,在這篇小說中,人物形象寥寥無幾,但卻有明有暗,有虛有實,有詳有略,寫出了層次,突出了重點,在語言動作中生動地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力地表現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