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讀后感(精選3篇)
《“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讀后感 篇1
曾幾何時,“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刺耳的聲音一直縈繞耳邊,大多數的家長、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努力尋找我們失敗的原因——智力,于是大家開始“亡羊補牢”,犧牲掉本屬于孩子們歡娛的時間,忙碌奔波于各個補習班之間,可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收效又有多大呢?是不是我們的孩子們最后就贏了呢?
假期重讀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一書,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的主人公于智博9歲留過級,中學排名倒數,這個在媽媽眼中的“不爭氣的東西”,最終創造了輝煌的人生,25歲,考上了美國哈佛商學院MBA;27歲畢業后成為花旗銀行“全球領袖計劃”成員;28歲,擔任聯想集團總裁助理。
那么是不是所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都能像智博一樣成功創造自己輝煌的人生呢?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成長環境;雖然家人也因他的學習萬般無奈,但家人還是始終希望智博能在身體和心靈上都健康成長。所以,從不約束他所喜愛的體育活動,因為他們知道,體育活動不僅能夠鍛煉身體,更重要的還可以幫助他建立信心。
誠然,智博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具備了堅定地信心,還有諸多的因素最終促成了他的成功。這里作為體育教師的我不去分析這些,我僅從體育這個角度來說說我的看法。
體育在當今以分數為主的中小學教育中已經看不到他的重要性了,但是,等到將來進入職場,就會看到體育好的學生有無窮發展的后勁。科學研究發現,運動能使大腦產生更多的神經營養素,這種化學物質利于腦細胞的發育和成長。另外,多元智力理論也指出,運動能力本身也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標準之一!在美國,橄欖球運動非常流行。在有些人的眼里,這項運動可能屬于雖勇無謀、身材高大的野蠻人,誰會想到,這些職業橄欖球隊在選拔隊員時,除了要求他們是大學生選手,還要求這些隊員要通過一個智力測試,測試的結果直接影響他們是否被錄取。韓國知名的足球明星樸智星,是亞洲征戰歐洲聯賽最杰出的運動員代表,1999年,在他剛剛考上明知大學的時候,被韓國主教練許丁茂招入國家隊,在那里他成為少數具有超強閱讀比賽能力的運動員之一。由此可見,運動能力與智力水平有著一定的關聯。
體育與競技比賽,能鍛煉我們超乎常人的永不認輸的拼搏精神,在運動中你可以體驗競技帶來的精彩人生。我們聽說過因抑郁自殺的形形色色之人,但是我們卻很少聽說過自殺的體育明星吧。具備體育精神,使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中,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絕不會退縮,永遠保持勇往直前、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
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體育精神體驗,就必須具備完整的體育比賽體制,美國的學校有各種形式的比賽,回頭看看我們……,因此,作為體育教師的我深感自身的壓力很重,我們只有通過更多的學習、實踐、研究從而探究出適合我們學生發展的體育鍛煉體制,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最終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讀后感 篇2
媽媽培訓歸來,一同回來的還有一本書——《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咦?這書名怎么這么奇怪?他輸在了起跑線上同,難道還能贏嗎?還有,為什么要在“輸”字上加上引號?帶著許許多多的小問號和難以遏制的好奇心,我翻開?這本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天哪,他這種情況,算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嗎?嗯?他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呀!你看,他上小學時留了級,中學時成績一直是班里倒數,可……你再看看他長大后的成績。上“東俄”大學時當了宿舍管理員——校園里薪水的工作;在“密州大”創辦了“布萊德中國物流論壇”,獲得惠爾浦實習的機會,后來在聯合利華實習8個月,為公司解決了不少問題,畢業后在DELL工作,考上了哈佛MBA……長大后和小時候判若兩人呀!如果小時候他沒有打下基礎,他怎么可能……噢,對了,他長大后為什么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
是因為他的軟實力基礎!
說實話,“軟實力”這個詞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那么何為軟實力呢?
軟實力,就是除學習成績以外的能力。比如:運動能力,演講能力,領導能力,吃苦能力等等。書里的主人公——于智博哥哥,其實,在軟實力這方面沒有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輸”字上加了個引號。
那么,軟實力,你注重了嗎?
人生有無數條賽道,可是,有好多人只注重“學習”這條賽道。不知是哪一年,有了這么一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的當然是“學習”賽道。
于是,就有了一批批在提高學習成績上絞盡腦汁的孩子。可是,在“軟實力”的賽道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人在奔跑。
成功人士能有幾個呢?如果說硬能力(即學習成績)好的人一定能成功,那為什么只有幾個人成功了呢?那么多的高材生呢?
所以,我呼吁:在注重硬實力的今天,也要著重培養軟實力!
有些知識學了不一定有用,但軟實力卻能助你成功。名校哈佛,錄取人時,不但要看硬能力,還要考驗軟實力!
說來慚愧,我的硬能力不錯,但軟實力還是有些欠缺。比如,書的作者認為最重要的軟實力——體育精神,恰恰是我的最弱的。于哥哥在球場上所向披靡,威風八面,而我,跑不了幾步就開始喘氣;于哥哥被人撞倒了,眼冒金星,還說:“繼續練!”。而我,才練了幾小時籃球,第二天就走不成路了,練籃球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我要向于哥哥學習,在培養硬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訓練軟能力!
《“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讀后感 篇3
本書講述的主人公于智博,他今年29歲,已經是世界五百強企業聯想集團的總裁高級助理。他21歲被當時全球最大電腦商戴爾電腦公司聘用,先后在3個重要部門任職。他20xx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曾是花旗銀行10名“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體稱為“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小學留級,中學排名倒數;9歲時父母離異,自小由爺爺奶奶帶大;16歲時去美國留學,就讀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鄉村中學。
他的經歷中值得我們關注的:小學留級,中學倒數,體育是他自尊心的避風港,進入不到50人的美國“鄉村中學” ,于智博說“人生有多個起跑線,也許我現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見得會永遠落后于人,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說,他最喜歡俞敏洪的一句話:蝸牛只要能夠爬到山頂,和雄鷹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從三流大學到名牌高校。
20xx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們四處求職的時間。在三成同學沒有滿意工作的時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機構的聘書,分別是花旗集團、三星株式會社、LG電子、蘋果計算機和美國籃球聯盟(NBA總部)。20xx年,哈佛畢業之后,于智博選擇了到花旗銀行工作,盡管與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來“工作中可以鍛煉的能力和學到的東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數倍”。接受培訓之后,他被派駐到巴西,在那里,他成功組建了南美銀行界第一個專門服務中資企業金融團隊,并被評為最佳新員工。
在花旗,廣闊的事業前景等待著他。然而20xx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國發展。對于他的選擇,父親很贊成,他說:“在戴爾和哈佛,盡管有同事之間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戰斗。今后的崗位需要的是協調各方,進而領導多個部門,需要更多的韌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在教育專家史青星看來,現在不知有多少父母還為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糾結,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夠取得喜人的成績,與他曾經的過去關系不大。“未來的成績決定于你現在邁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經的起跑線上的表現。”
我認為于智博的經歷給我的感受:一、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只是他的一個方面,不代表全部。不能因為孩子在學習上不夠出色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二、父母對孩子充滿信心,正確的引導孩子有好的意志品質就一定能夠成功。三、美國的教育環境與中國的差距巨大,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四、美國的學生也好,成人也好,生活內容都很豐富,社會活動多樣。
我也有一些困惑:最近在給兒子選擇幼兒園,因為他只有21個月,所以考慮離家近,伙食好點的。很多知名的幼兒園都是雙語教學,兩歲就開始學英語,還是外教授課,不知道是借這樣的名目收費還是真正對孩子有好處。
還有如何對待孩子學習落后的問題,我作為教師已經習慣于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作為家長,我侄女學習的事情一直都是我管,感覺到學習有問題就能分析出很多其他方面都有問題,其實學習好的孩子就一點問題沒有嗎?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有問題,尤其是十三四歲的孩子。只是我們成人天真的認為學習好的孩子就可以原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