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后感500字(通用8篇)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1
清末時期處于下層的小知識分子們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備受科舉制度的摧殘,愈過愈窮,變得窮困潦倒,可是仍然瞧不起當地農民,一副旁若無人的架勢,使他們成為了不高不低的地位。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收到科舉考試的打擊后,走上了偷竊的道路,在偷人東西后被發現竟還振振有詞的說:“竊不能算偷。”有一次,他偷啦一個大地主丁舉人家里的東西,被打折拉雙腿,變得少言少語,很少出去,最終,他的生命走向拉盡頭。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百感交集,既有對孔乙己好吃懶做的諷刺也有對他可憐遭遇的同情。既有對舊社會封建教育、科舉制度腐朽的批判,對地主階級人冷酷暴虐的痛恨,也有對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滿足。孔乙己的遭遇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舊社會的可怕,生活在那的時代的人的命運是多么悲慘啊,失去家庭,親人,金錢一切的一切,這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也更加的讓我知道啦今天我們生活的美好。
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人人平等,再也沒有了地主,包身工一類的人,每個人都享有平等念書,公平考試的權利,都能如愿以償的上理想的學校,不再有身份高低貴賤的區別,即使是局長等官銜的子女和農民的孩子一起上學,他們也會同樣的享受九年義務教育,老師的平等教學。現在的法律法規,不像舊社會那樣幾乎名存實亡,貪官污吏可以隨意犯法,我們每個人都要尊重法律,實行法律。再一次新聞報道中,一位市長,是整個市區經濟落后,人們不顧權貴,勇于舉報,最終那位市長被依法判刑有期徒刑十年,審判結束后,人們高興的歡呼起來,為這次公平審判作出贊頌。
我相信,社會在逐漸進步,孔乙己的遭遇永遠不會再重演!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2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自我,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透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透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樣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運。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愿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剩余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里開始,但卻明白在哪里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個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3
穿著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著傷痕和蓬亂的白色胡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么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么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著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著往腰包里塞錢,或是根本不愿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讀書是為了學到知識、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應該是會給人們創造幸福的。而這一切到了孔乙己身上,便被曲解得一團糟。“讀書人”被孔乙己用來做在短衣幫面前炫耀的資本,而學的知識更是被孔乙己用來做掩飾的借口。這讓我不得不問一句:“讀書人對孔乙己來說,意義何在,到底給他帶來了什么?”可悲,可笑,正是因為孔乙己讀過幾年書,他變得越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已定的事實。生活、未來對于孔乙己來說是一片模糊,他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當中,他或許認為他是在盡一切保護他僅存的尊嚴,可恰恰是因為這些讓他喪失了一切。他的行為讓人厭惡,讓人覺得可笑,這正是他“惡”的根源。后記對于處于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真得很難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只覺得他真的是不可理喻。孔乙己到底在想什么,我猜可能誰也想不透。我時常回想問道:“孔乙己,如果你還有一次重新活過的機會,你會怎樣面對你的人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或許,沒有人能回答我。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4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眾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后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于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凈的!因為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為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茍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為無愧于世人,便也就無愧于自己了。
相反,我卻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為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著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著良心嘲笑著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著眾人都能夠釋然的活著,不掙太多名和利,為了自己而活著!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挨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于世人。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5
結束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后,頗有感受,課余得些體會,筆錄如下,敬請各位老師斧正。
孔乙己者,不知何許人也。旁人常議,乃知其幼時天資聰慧,遂拜師于私塾,潛心苦讀四書五經,以求功名。然功名未得,卻迂腐之至。常以圣賢居之,不思營生,當婚未娶,孤寂一生,至死孑然。悲哉!
與之謀面,乃半百之人,天命定也。其生活窘迫,瀕臨絕境。常食不裹腹,衣不敝體,為求溫飽,時有偷竊之舉而遭毆打,乃至遍體鱗傷,加之秉性不改,所謂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為解憂悶,常獨飲于咸亨酒店,飲罷,仰天長嘆,留下之乎者也之語,飄然而返。長此以往,人已不人,鬼未為鬼,終不知所終。其命之苦、其終之悲,令人痛之。故父斥玩兒、妻婦相夫,皆以此為戒。嗟乎!典制止毒莫如此也,世人之愚焉有情乎?
然,余觀孔乙己之境遇,豈不事出有緣哉?語曰:凡事因內外之因而變,外因者有相輔之效,而內因則具錘音之功。此理世人皆知也。而孔乙己怨天尤人、自甘頹廢,真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愿世人明其理、衡其力、定其位、肩其責、平其心,不履孔乙己之覆轍矣。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6
孔乙己是我很早就讀過的一篇文章,當時我還沒能琢磨透其中的意義,單純的覺得孔乙己很慘,但是當我現在再細細品讀之后,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孔乙己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正是當時的社會塑造出了“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講述的是,在一家小酒館里,孔乙己是唯一一名站著喝酒而穿長袖的人,他有一定的知識,品德良好,卻好吃懶做,經常被人嘲笑。最終他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死去了。
這篇文章全文都給人強烈的思考,孔乙己他是一名學者,雖然他沒有考上秀才,但是他也有著學者的尊嚴,所以他堅持穿著他破破爛爛的長袖衣喝酒,不與短衣的人為伍,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失敗的學者,所以他也沒有臉面去坐著喝酒,于是他便成為了他人所嘲笑的,形單影只的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這能說明很多事。一是當時人們的冷漠,對于他只有嘲笑而沒有關心,二是孔乙己這種性格就是被當時的社會所塑造出來的。反觀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心依舊冷漠,估計放到現在,孔乙己依舊會被人所嘲笑的。魯迅先生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在現在依舊不過時。我們應該對悲慘的人抱著關心的態度,而不是嘲笑他們。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⑻”,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段話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因為這一段中,孔乙己被所有人嘲笑,而他自己那無力的辯解也無力回天。孔乙己就是這么一點點的被逼上絕路的,正如下文所說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他并不是一個被大家所需要的人,他只是大家生活中的點綴。在當時,一個人的意義比現在要低得多,一個人死或生,對于別人或許沒有什么影響。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容不得一般人生存,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這個人,難道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的悲慘么?當然不是,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孔乙己”遭受著同樣的命運,魯迅先生沒有能力拯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筆,向當時與現在的人們展示他們的生活,來改變當時的社會,讓現在的人不要忘記歷史。
讓我們為“孔乙己”默哀,向魯迅先生致敬。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7
在讀完魯迅寫的這篇具有悲劇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后,我心里感到一絲凄涼,一點同情,然而我也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過去殘忍的科舉制度下,造就了無數的遺憾,從而改變了孔乙己一生的命運,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舉制度的時代里被打碎了。
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壓力一步一步墮落為社會垃圾。如果不制定科舉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會是這樣的情況,可是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天都有很多人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為行尸走肉,變得非常懶惰。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著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魯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得極為形象,寫出了孔乙己有勞動的本能,但由于生活的窘迫,科舉制度的壓迫,一直頹廢下去,導致了好吃懶做、經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諷。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總是瞧不起人,都是沒有愛心,麻木不仁得人。孔乙己因失敗頹廢,被人打斷了腿,沒人同情他,大家都譏笑他,因科舉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在最后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雙手撐著地慢慢離開。而那些沒有愛心的人無一同情、可憐他,從而體現舊社會的人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如今的社會不再有科舉制度,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學堂。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科舉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很快樂。國家越來越富強,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學習,隨著社會進步,大家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極力去追求。
我希望孩子做有愛心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孔乙己讀后感500字 篇8
我讀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惰,學問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讀完《孔乙己》這篇文章,我覺得孔乙己雖然貪吃貪喝,但是在文中“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歡文學的,而并不是一個即貪吃貪喝,又是一個不勤奮好學的。雖然孔乙己常有偷竊的行為,但也不是天天不務正業。
在文中孔乙己來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竊被何家吊著打,不但不關心孔乙己的傷勢,而且來取笑孔乙己。在文中結尾,掌柜還仍然想著孔乙己欠自己十九個錢。可見掌柜這個人是一個貪財,狗眼看人低的人。在文中結尾部分孔乙己被舉人打斷了腿,原因是偷盜,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現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沒死。
無論孔乙己到底死沒死,我們都要衷心的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