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24(通用4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24 篇1
我最初對這本書好奇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先來了解一下這個作者吧!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后隨父親遷往美國。也就是說,他是一位美籍阿富汗。
眾所周知,20xx年阿富汗戰(zhàn)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軍在20xx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zhàn)爭,該戰(zhàn)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zhàn)爭的開始。直到20xx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zhàn)爭結(jié)束。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仆人關(guān)于風箏的故事,關(guān)于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本書于20xx年出版,是美國20xx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所有意味著這本書是在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在美國暢銷的。而書本的前言的前面一頁,寫著“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我始終認為多數(shù)的小說無疑是虛構(gòu)的,假想的,正如《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我對這書本本身的內(nèi)容并不好奇,而是對作者和暢銷的原因而驚訝。
因為這部書,讓世界了解了一個遭受戰(zhàn)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斯坦人,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這部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但是這部小說不僅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內(nèi)心纖細的情感,是因為它討論了關(guān)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xiàn)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其實,人性的救贖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價值。
作為阿富汗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美國政府,面對如此一本書,居然還在美國暢銷,無疑是一個奇跡,或者是必然,因為美國政府不能左右民主的意愿,這才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度。
誠然,言論自由被世人自1789年法國《人權(quán)與公民權(quán)宣言》把言論自由作為人權(quán)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加以規(guī)定。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也把言論自由列為首要的公民權(quán)。已經(jīng)說了幾個世紀了,統(tǒng)治者真正讓民眾言論自由的卻很少,為什么?因為會引起社會不安,一定的言論自由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和諧安定的發(fā)展,但是,積怨越久,怨越深,終究會爆發(fā),如果陳勝吳廣李自成,甚至是共產(chǎn)黨的起義,可見一斑。
總之,不好的地方就改變它,不能改變就要想辦法改進它。這就是我所感。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24 篇2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為你千千萬萬遍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抵觸心理的。因為聽聞朋友說,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于一個看書就想輕松愉快的人來說,真的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后,記住了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并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后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chǎn)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zhì),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過的凄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么的不同,卻有著同一個人喂養(yǎng)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shù)暮⒆樱敢螂y產(chǎn)而死;哈桑是老爺仆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 “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并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guān)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quán)的懦弱心態(tài)。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說,就是一個風箏引發(fā)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著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里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后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愿。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為不愿丟失少爺?shù)娘L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凌辱。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著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著暴行的發(fā)生,什么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著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只字不提遭受凌辱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表,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說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nèi)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阿米爾決定去往戰(zhàn)亂的阿富汗,拔出內(nèi)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到了阿富汗卻得到了哈桑已經(jīng)被塔利班殘忍殺害的消息,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著。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yǎng)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為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說話直白,不經(jīng)考慮,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并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曾經(jīng)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nèi)心仍會受到折磨。于是他返回戰(zhàn)亂的故鄉(xiāng),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只風箏,帶著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征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24 篇3
該書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所寫,《追風箏的人》是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仆人關(guān)于風箏的故事。網(wǎng)上說它是關(guān)于背叛和救贖的書,而我認為它是一本人生成長傳記,記錄了主角的童年,少年,不惑之年。
它的優(yōu)點在于語言簡潔,敘事條理清晰,沒有對情節(jié)進行太多跌宕起伏的修飾,當劇情展開其中的溫情與殘酷時,又會有一種沖擊感使得讀者仿佛置身故事當中。網(wǎng)上評論說:這部小說值得矚目,因為它不僅是一部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guān)于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畫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這本《追風箏的人》使我感慨,人生道路上坎坷頗多,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松手,讓手里的“風箏”飛走。一旦它飛走了,想要把它尋回就不容易了。唯有不忘初心、堅定信念、腳踏實地走好這條人生路,才能緊緊捉住手中的“風箏”,不讓它飛走。
一本好書能讓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更能使讀者開闊視野、堅定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找一本好書,拋開身邊的紛擾細細品讀,亦如書中有一情節(jié)說到“他從來不抬頭看天上的風箏,一直跑著就好像一直都知道風箏會去哪”。我找到了這本好書《追風箏的人》,你呢?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24 篇4
哈桑為你追來了那只藍色的風箏,雖然付出了某種沉重的代價,但這真的很棒,不是么?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你閉上眼睛,然后聽到自己說。“我想我無法再面對哈桑。”
于是你把自己嶄新的手表與阿富汗尼鈔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你大概想不到他會承認他做了一場子虛烏有的偷竊。
你說你能夠想象他們兩個在那間昏暗的斗室里面如何的掩面哭泣,哈桑懇求阿里不要揭發(fā)你。
那么我認為哈桑是幸福的,他也是不幸的。
他的內(nèi)心一片坦蕩,從來不做令自己愧疚的事情,他成功的用自己的一切守護了你。離開后他至死沒有再見到你,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與你有著同一脈血緣。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
也許故事的結(jié)局并不完美,但我再沒有見過令一本像這樣動人心弦的書。
犯錯。錯過。然后用一生去尋找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