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飄》讀后感(通用7篇)
關于《飄》讀后感 篇1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菲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女主人公的愛情觀,使我感受頗深。
思佳麗,這一在美國動蕩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優秀個性散發出無窮的光芒。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著。她所擁有天使般的臉蛋和魔鬼般的身材——用修飾中國古代美女的話那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對這些毫不在乎,她對愛情瘋狂的執著。但是出于無奈,她分別嫁給了兩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當再一次見到她鐘愛的艾希禮時,依然像少女般瘋狂地愛著他,不顧一切的向他傾訴鐘情。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女子對愛情忠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以《孔雀東南飛》為例,一對男女要表現對愛的忠貞就要結為連理枝,他們的愛情是與婚姻緊密相連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當他們的愛情遭受別人的破壞時,為了表現對愛的執著,他們只有“自掛東南枝”了。然而思佳麗卻不一樣,在她的愛情觀中,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分離的,或者說是一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分離。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拋開一切大膽的去愛艾希禮,爭取自己的幸福,她并未將愛情套上禮義,道德的枷鎖,她的愛情永遠是自由奔放的。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吧。愛的本質是不因表達方式的變更而變化的。
思佳麗的大半生又是為愛所迷惑的。因為迷惑而做了很多錯事。知道最后她才發現,原來她一直鐘愛的艾希禮并不愛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優秀。其實她愛的并不是艾希禮,而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完美形象。艾希禮越是拒絕她,她心中的那個形象就越完善——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而恰恰因為她錯誤的迷戀,才使她錯了身邊真正的幸福。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示:人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要讓幸福從自己的指間溜走。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麗的愛情世界里沒有什么是為之已晚的,當她徹底的失去艾希禮,失去女兒,丈夫瑞德也已離她而去之后,她才意識到原來她真正愛的人是瑞德,她于是拋開心靈上的創傷與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如果許多人對愛情都能有這種樂觀自信的態度,那么許多愛情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關于《飄》讀后感 篇2
《飄》是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為背景的愛情小說.小說以亞特蘭大及附近的一茖種植園為故事背景,描繪了內戰前后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以"亂世佳人"斯佳麗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
初讀《飄》時,對小說的女主人公的感覺是矛盾的——既侑些討厭,但又不得不敬佩她.討厭的是為了功利,為了錢等不擇手段,而選擇婚姻.甚至是不惜損害自己的妹妹,搶走了她的未婚夫;討厭她面對白瑞特的愛時,那愚蠢的固執.但她的勇敢與堅強和那份艱苦創業的精神又不得不讓我敬佩.
再讀時,突然間感覺:斯佳麗那種對金錢和土地的狂熱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在那種戰爭爆發的動亂的社會,她一茖女子卻要獨自承擔起養活包括自己情人和情敵在內的一大家人的重擔,那是多么繁重的擔子啊!況且,在亞特蘭大,作為一茖婦女,平時出門就也許會遭別人的非議.可她,為了擔負起此重擔,不得不與黑人做生意.
斯佳麗就像一茖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侑的東西卻不屑一顧.斯佳麗認為自己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愛她,就像白瑞特說的那樣,阿希禮是茖君子,只是生在了一茖和祂格格不入的時代.祂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可是斯佳麗卻不明白,越是得不,難以實現的,就越追求不舍.可是,最后才發現,她最愛的人一直就在自己身邊卻不曾意識,等明白時,卻為時已晚.但斯佳麗就是斯佳麗,她沒侑絕望,她只是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斯佳麗,始終就是這樣一茖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
小說中的另一個人,也是我最喜愛的人——白瑞特.白瑞特有著良好的家世,卻并不以此為榮。他有著銳利的眼睛,有著聰明的頭腦,他能很快在亂世找自己的處身之道.他的勇敢,執著,他的機智果斷,都成為讓人喜歡的因素,還有他放蕩的外表下那顆專一的心也使人喜歡。他愛斯佳麗,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顧斯佳麗,他希望讓她事事稱心,可這些卻被斯佳麗拒絕了,于是他一直耐心地等待,等待他愛的斯佳麗也能同樣愛上他,可是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就這樣,當他的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死了,再也回不來了。于是,他選擇了離開。
讀《飄》時,對斯佳麗面對困難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佩服;對她侑時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而反感;對她對阿希禮遲遲不肯放手的愚蠢固執而氣憤;對白瑞特對斯佳麗的默默付出而倍感愉悅;對白瑞特最后的離開表示惋惜……
很容易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從中學了不少東西.就像斯佳麗每次面對困難時的樂觀,侑時自己遇不順的時候,也會輕輕地對自己說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關于《飄》讀后感 篇3
這本《飄》是劉珂宇“飄”到我這邊的,看著它1000多頁厚厚的一摞我就害怕,當時我還瞪了她一眼,什么不好“飄”,“飄”本這么厚的《飄》,我哪有信心哪有耐心把它看完啊!于是這本《飄》就被我擱在了床頭,每天只是純粹的陪我入睡而已。直到前不久在家養病,看完了所有的雜志,無書可看了。我突然想起了這本被我打落冷宮的《飄》,隨便翻了幾頁,沒想到這一翻便不可收手,直到我一口氣花了三個白天把它看完為止。
《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著自己的土地,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如果讀完《活著》讓我感覺到的是壓抑的話,讀完《飄》讓我感覺更多的是氣憤和悲哀。
氣憤于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以往所看到的女主角要么溫良賢淑,大度寬容或者純潔善良、忠貞不渝,或者歷盡艱辛但最終找到真愛。不想,小說剛開始沒多久,郝思嘉就在衛希禮和媚蘭的訂婚宴會上,為了報復衛希禮而色誘媚蘭的弟弟。很快他們就結婚并且還生了一個兒子,看到此處我好不氣憤,期望中女主角清純的形象蕩然無存。她的驕傲、貪婪、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在后面的劇情中一一展現。她渴望愛情,不顧一切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但當感情和現實利益相沖突時,她毅然將經濟需求放在了首位。為了300塊陶樂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騙錢被識破而未果后,又故伎重演色誘甚至還是她妹妹未婚夫的干癟老頭弗萊,就只因為這個干癟老頭有一個小小的木材廠,能夠提供她300塊。
關于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為,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論我也有點同情郝思嘉,對于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鉆營”,或許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蕩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媚蘭也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赡苓@其中是出于對衛希禮的愛而愛屋及烏,但到了后來則完全不是。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跡。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通過讀《飄》后,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著南方的秩序和關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沖突。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著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然后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愿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后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讀,并不能體味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獲吧。
關于《飄》讀后感 篇4
在這場影響巨大的戰亂中,我看到了斯嘉麗這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第一次讀《飄》的時候,我非常喜歡的是玫蘭妮這位善良、可愛的女子.…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于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后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干、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
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里,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于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干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干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尸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于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么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后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蕩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觀因素,對于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并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關于《飄》讀后感 篇5
回眸歷史的長廊,任《飄》將我帶入美國內戰那個特殊的年代,去經歷一位出身南方種植園主家庭女子坎坷跌宕一生的故事。很喜歡《飄》這本書,喜歡郝思嘉的性格,每次讀完,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
小說《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艱苦創業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直接影響了我,在戰火和生活的磨礪下,成就了她堅強的性格。
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綻放著屬于自己十六歲的花季。初次與她相識是書中所描繪的一次聚會上,她身著綠色花布裙,有著一雙令人著迷的藍色眼眸,顯的極其恬美。她從生下便過著安逸的生活,那時的郝思嘉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候,她是社交的寵兒,卻遭遇了情場失意的痛苦。她傾心已久的鄰居衛希禮卻娶了她的表妹媚蘭,之后苦難、困苦事情一件件接踵而來。
她如同一顆向上攀爬的藤蘿敢愛敢恨,爭取自己的幸福。她愛上了鄰居衛希禮,不顧他將要和媚蘭結婚,在野餐會上,單獨約見了衛希禮抓住機會,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絕。郝思嘉覺得自己顏面掃地,為了報復立即嫁給了媚蘭的哥哥查理。她敢愛敢恨,大膽追求自己所愛,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這需要很大勇氣。
她是個糾結的矛盾體,但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媚蘭是衛希禮的妻子,郝思嘉喜歡著衛希禮,所以說媚蘭占據了衛希禮妻子的位置,是郝思嘉的情敵。盡管郝思嘉從心里并不喜歡媚蘭,卻因為對衛希禮的承諾,在最危難的時候,陪伴著、照顧著、關心著媚蘭。她心里也曾矛盾,責任心還是打消了她這個想法,對媚蘭盡了自己所能盡到的責任。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震撼和感動的是在面對一個個挫折和打擊時,郝思嘉直面現實不畏困難的精神。亞特蘭大失陷,郝思嘉一心盼望著回到溫暖的家,當她千辛萬苦回到塔拉時,不得不面對對她的又一打擊:最疼愛她的母親去世,父親因受不了打擊精神失常,被洗劫一空的家,老老少少十多口等待著吃飯,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她的身上。過去是多么安逸的生活,現在留給她的只有戰爭帶來的傷害和洗劫一空的塔拉。巨大的落差與失望并沒有打垮她,而是使她更加堅強,她把眼淚留給了自己,逼迫自己柔嫩的內心化為堅固的鎧甲。在一個寒冷漆黑的夜晚,喝了點酒的郝思嘉躺在床上,不斷想著她今后的生活,明天、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去做,她要繼承家族的使命,把最不幸的變成最美好的,現在的塔拉就是她的命運,她奮斗的所在,她必須攻克他?吹竭@些,我不由得心疼這個姑娘,所有的一切只得由她來承受。在塔拉那段艱苦的日子,在曝曬的陽光下,她親自下地摘棉花,拎著籃子在烈日下到鄰居廢棄的果園里挖剩下的蔬菜,甚至為了生存殺了一個前來偷盜的士兵。在塔拉受到要挾時,她又不惜犧牲自己,嫁給了妹妹的男朋友,卻也受到許多指責,救了水深火熱之中的塔拉。
通過書中詳細具體的刻畫,我為郝思嘉不畏艱難,堅強面對和執著的勇氣所感動,在帶給我心靈感染的同時,她和白瑞德一波三折的愛情之路也讓人唏噓。一開始白瑞德是讓郝思嘉所討厭的形象,他好像能看透郝思嘉的心思,永遠在戲弄和挑逗郝思嘉,在郝思嘉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又傾盡所有來幫助她。后來經歷了重重坎坷,白瑞德娶到了郝思嘉,他對郝思嘉有著赤熱的愛,卻因為郝思嘉一次次對衛希禮的愛意讓他終于決定放手。其實郝思嘉意識到自己愛的人是白瑞德時,他已經離去,但結局最后盡管郝思嘉傷心難過,但她想把他從新追回來。人們總在失去時,才知道珍惜。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也是《飄》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示。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這是郝思嘉堅信著的。她一生坎坷,卻從不放棄,總是堅強面對。這正是這本小說所傳遞給我的精神,也是《飄》的魅力所在。讀《飄》、讀郝思嘉、讀她帶給讀者的精神!
關于《飄》讀后感 篇6
《飄》,是我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于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后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干、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墒,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里,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于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干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干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尸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于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么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后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蕩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觀因素,對于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并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關于《飄》讀后感 篇7
《飄》是一部取材于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后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颶風一般卷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思嘉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部小說與一九三六年問世,并且立即風靡世界,六個月內共售出一百萬冊,日銷額最高達到五萬。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時,本書已在世界上四十個國家共銷售八百萬冊,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冊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萬冊。小說于一九三七年獲普利策獎,根據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一九四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獲奧斯卡獎,曾創造連續二十多年獲巨額利潤的記錄,至今猶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由于這部作品長期廣泛流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家喻戶曉。
這部小說為什么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贏得那么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部作品中盡管也有世亂兵燹、悲歡離合的動人情景和愛惡交錯、情詞誤會的曲折因緣,但與那些以奇險取勝、以妖冶媚人的所謂通俗之作比較起來,毋寧說它的故事結構是簡單的,情節是常見的,作家的藝術手法也是樸實的。再加上題材的嚴肅性和傾向的明確性,作品的格調便遠遠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現實主義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農場主階段的生活和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的一個重要側面,二是創造了幾個鮮明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后者尤為突出。這是作者在藝術上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已為歷史所證明。
作者在人物描寫上著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兩人。思嘉那十年來的生活經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而作為精神支柱的則是愛情、土地和金錢,即對于這三者的占有欲。其中對愛的占有欲更帶有掠奪性、獵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難以實現愈追求不舍,因此長期專注在艾希禮身上,直到媚蘭死后即將獲得滿足時,才發覺他并不值得愛,才決定移情別戀,但為時已晚。她對土地和金錢的追求也是狂熱的和不擇手段的,但跟愛情的主觀直覺和夢幻色彩比較起來,則主要是現實變革的結果,是戰后家業衰敗、生活貧困和重建時期金錢至上主義的產物。盡管為了金錢可以委屈自己的肉體,損害自己的妹妹,不惜與弗蘭克結婚,但決不犧牲對艾希禮的愛情。因此愛情一旦幻滅,金錢便黯然失色了。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頗值得讀者同情,正如她那艱苦創業的精神有時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這是與她的投機性分不開的,都來源于徹底的自私自利和無止境的占有欲。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奴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為人狡詐、冷酷、倔強、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人利害出發看待戰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他對思嘉的愛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不僅是情欲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為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人婚配無異于壁合珠聯。但是他的現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較量,終于失敗了,于是他將愛全部轉到女兒邦妮身上,并決心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乃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轉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茫然無存。瑞德是性格最復雜、眼光最銳利的一個人物。他最了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侮她,既戀戀不舍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采取冷嘲熱諷、若即若離的態度,以致在明爭暗斗中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不過,正是通過他對思嘉的無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這個女主人公的艱巨任務。
瑞德走了,思嘉準備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辦法把他弄回來。后來究竟怎樣呢?里普莉說,如果時間允許,她可以寫出一百種續集來。的確,本書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這正是作家藝術魅力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