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后感(精選6篇)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1
常?吹接腥嗽谔崞鹗疯F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并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贊賞。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正確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于將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
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后來的我才發現僅僅以一個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的角度認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只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
可是話又說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為“病”,因為“殘疾”,才有機會拋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歷的太多紛繁復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說,信仰。
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狀態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為了什么?我們往往處于“當局者迷”的狀態,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繚亂。我們總以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為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只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運。
于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態,并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地看著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說,發展。
保護環境這件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標語,環保行動在全球范圍內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
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么呢?作為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會上爭一份地位和財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現在的生態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為中心,只是因為經濟要持續發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態,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于每天都在糾結著怎么“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說,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顯得俗了,只顧著按照其他人說的方式活著,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態度。從現實意義上說,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說能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為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運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會引領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們正過著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
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么能讓我自己過得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脫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現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諦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為了向這位老人的“靜”致敬,也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2
在寫《病隙碎筆》的時候,史鐵生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他盡可能的把握著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寫下了生病期間的一些所感所想。他將他一生來回翻看了一遍,總結出了自己對人生,命運,愛情,道義,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幾番領悟,兩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議論,是他對人生的發問,便是這些議論帶我進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我猜想或許是等待死亡的時間長了,便也就看淡了生死,也就并不那么懼怕人生終點的到來,反而能夠靜下心來感悟自己那并不漫長的的一生。史鐵生先生在很多觀點上看法很特別,角度新穎,娓娓道來如老大哥促膝談心。但也憤世嫉俗,對不喜歡的觀點一頓猛轟。
他認為愛的本質就是對差異的追求,幸福的本質是不見而信,俗人的本質是自卑和索取……很多偏向哲學思想的判斷。字里行間看得出他是信仰基督的,而且瞧不上佛教,于是也看著他厚此薄彼的爭論。
《病隙碎筆》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我是史鐵生——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話有點怪,好像我除了是我還可以是別的什么。這感覺一直不能消滅,獨處時尤為揮之不去,終于想懂: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鐵生。”這句話我一直似懂非懂,一路成長過來我漸漸的適應了獨處,也慢慢的理解了這句話,僅僅只是理解而并非懂得。
他說,人有一種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關于生病的意義那一段,讓我印象極生病的經歷: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是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 ’,經;杌枞徊荒芩枷,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對于完美和殘缺這一廣受爭論的話題,我最為贊同他的看法。如果他沒有殘疾,或許還看不到人類心靈普遍的殘缺,而完美是人們沖破一切阻礙對美好的向往。在物質的世界中,錢可以供養“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生活中,正常與殘疾本就是相對而言,人們往往首先會注意到旁人身體上的殘疾,然而跟生理殘疾的人來比,心靈殘疾恐怕更多。
“上帝為人性寫下的最本質的兩條密碼是:殘疾與愛情。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是屬物的,是現實。愛情屬靈,是夢想,是對美滿的祈盼,是無邊無限的,尤其是沖破邊與限的可能,是殘缺的補救。每一個人,每一代人,人間所有的故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但究其底蘊終會露出這兩種消息,F實與夢想,理性與激情,肉身與精神,以及戰爭與和平,科學與藝術,命運與信仰,怨恨與寬容,困苦與歡樂……大凡前項,終難免暴露殘缺,或說局限,因而補以后項,后項則一律指向愛的前途。說著說著,也鬧不清是從哪天起終于信了: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即殘疾與愛情,即原罪與拯救。”
為走出頹廢陰影,史鐵生孜孜不倦地寫作和尋找。雖然他自謙說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但他給作家起的“靈魂工程師”這個稱號,卻再適合他自己不過。關于追尋人生意義,他的文筆更是精彩。“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觀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這腦筋就怕要永遠傷下去。天人合一,科學也漸漸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這樣,問題似乎并不難解:任何部分之于整體,或整體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幾塊碎片,碎片的邊緣盡管參差詭異,拿來補在花瓶上也肯定嚴絲合縫。而要想復制同樣的碎片或同樣的缺口,比登天還難。”
對于科學,后人不必重復前人,只需接過前人的成就,繼往開來。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會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
在邏輯的盲區,或人智的絕地,勿期圓滿。但你的問,是你的路。你的問,是有限鋪向無限的路,是神之無限對人之有限的召喚,是人之有限對神之無限的皈依。尼采有詩:“自從我放棄了尋找,我就學會了找到。”我的意見卻是:自從我學會了尋找,我就已經找到。
有次記者問史鐵生,“那您覺得你的神是什么樣的?在哪兒?”他答道:“我的神就是一種境界,在你想使自己達到這個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說達到‘天堂’,我說天堂就在這條路上,而不是在某一個地方。”是的,彼岸只能去跋涉,但卻不能抵達。《病隙碎筆》是一本啟迪人心的書,它來自一個苦難的人生,卻凝聚著精神的明朗。在物質世界,也許史鐵生做不了你的舞伴,可在精神世界,他定能帶你跳一支優美的華爾茲。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3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辟,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叭松拖褚槐瑁粫嘁惠呑印笔疯F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圣的詞。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帶著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并不因為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4
我沒有見過他,史鐵生。
只是從那些鮮活的文字里覺得他是一個剛毅的男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先前曾拜讀過他的幾篇文章,都感觸很深。因為雖然上蒼對他很不公正,可他卻依然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是強者。
史鐵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輪椅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就如他在《病隙隨筆》中說的一樣,他的職業就是生病,48年來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來生病。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命運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舊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纏身,卻仍對生活抱著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史鐵生說:“生病是生活的體驗之一,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難以想象他的心中擁有多么大的勇氣。我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一種樂觀的氣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臉,那一定是一張很自信、很燦爛的笑臉,他的眼光中沒有焦躁和憂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一種生機,一股極強的生命力。有一些話他說得極有道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一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
其實我覺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部雷屛覀兏诱湎鶕碛械囊磺,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實,我們每一刻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史鐵生這樣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唉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回頭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福他,史鐵生,祝他的身體和心靈上每天都存在著陽光的溫暖,祝福他可以繼續與命運抗爭,繼續頑強地走下去。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遭,因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諦。史鐵生說,如果讓他來選擇墓志銘,他會選擇這樣一句話:“我輕輕的走,正如我輕輕的來。”
生命有時很脆弱,有時很堅韌,關鍵在于它由誰主宰。史鐵生是個生命強者,在坎坷中贏得了明天。作者以細膩筆端抒發了對史鐵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5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
職業是患病,業余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一直是在尋找,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信念。為活著而思索,為思索而活著。
關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后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跡,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吹饺怂赜械牟荒芎拖拗,這是智慧的起點?吹讲⑶医邮苋怂赜械南拗疲@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是患病,業余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斗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筆讀后感 篇6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閱讀,里面的語句十分樸質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懾于鐵生精神。曾有記著問史鐵生職業是什么?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心靈的慰藉在這里,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著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恒。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