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通用5篇)
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 篇1
我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因為讀它讓我覺得孤獨不是可悲的可恥的,而是上帝的恩澤,讓我們如此安靜。
讀前兩章的時候心情有些浮躁,因為那會兒剛從武漢回家,家里沒武漢那么熱,但空氣干燥,沒有我習慣的夏天的生活模式……于是又開始看書,我從書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姑父剛好看見,他說別看那書容易憂郁.回家前媽媽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憂郁癥,我還不是很相信,后來見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歲,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我印象中他總是在看書,總是在嘗試著學到更多新的東西.他小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好,那時候也沒有過復讀或是上個職業學校之類的概念,就那么耽誤了.他做過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長的就是建筑。他個子小,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建筑根本不適合他。后來自學畫工程圖,終于不用在做那些體力活兒了.這半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他沒上班,因為春夏時節他的鼻炎忽然嚴重了,會汩汩的出血,他勸姑姑別害怕,其實他自己也有些心驚,去過很多家醫院看過,但鼻炎和肝炎什么的一些病一樣,只能控制根本無法治愈.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了.生病失業是他憂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結婚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醫生說兩個人都有病,于是東奔西走的四處求醫,終究還是沒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養病的那段時間他們領養了個孩子,是個女娃娃,很可愛,看起來也很聰明.抱回家一個多星期了,漸漸覺得這孩子有點兒不對勁.為什么她總是抬不起來頭來呢?他們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讓大家都驚呆了:是腦癱。萬般無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郁郁寡歡了.他說:“我一個大男人就不能照顧個小孩嗎?如果我們不養又有誰會養這孩子呢?”他說的句句是理,可是誰平白的要給自己的家庭多加一個這么大的負擔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后來他就越來越少說話了……
男人過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苦累,但是也充滿了希望和成就。我們都是這天地間飛舞的塵埃。還是要盡量開心的過日子!我說的太多了,顯然是事業,家庭,身體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憂郁,不是《百年孤獨》可是我的孤獨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用了兩天半的時間把那本書看完了,那兩天晚上和書里的結局一樣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只貓在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很恐怖,很猙獰.但我沒害怕或是討厭,只是覺得它很可憐。有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想去照顧一個人或者一種生物,可是誰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呢?
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即使是夏天下起雨來還是會很冰涼。忽然覺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這孤獨吞沒了.第二天我就開始生病,去醫院打了幾天的點滴。雖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覺到.我想孤獨就是順著點滴瓶里的液體流進我的身體里,出不來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 篇2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后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后,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臺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讓肉店老板賒給她肉、面包師賒給她面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么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么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里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 篇3
“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始終都記得這樣一段短小卻深刻的句子,在小說的開篇帶著我們走入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通過革命軍總司令奧雷里亞諾·布恩地亞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繼承人被螞蟻吃掉時,他的父親終于破譯出了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詞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刮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環往復使用同一個名字一樣,循環出現的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多被嚴密的包裹成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過家庭的溫暖,這個家族實際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反復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這個家只是一個家,一個房子,一個載體,而不是一個給人以心靈安慰和溫暖的港灣。除了貫穿全文的靈魂人物烏爾蘇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愛與被愛,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滿自己的空虛和私欲,以致終身活在執拗與孤獨中。
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那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這之中始終浸淫著的孤獨感,是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又是拉美大陸獨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狀態的認知和渴望走出孤獨的倔強。這不僅僅是敘述一個家族,更是對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在高樓林立,速度多元的時代,我們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獨。越發感覺到一種冷漠在蔓延,侵蝕著我們脆弱而敏感的心,愛與美好,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抬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去認知社會,去擁抱他人,向陽而生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 篇4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感觸是:這一百年里這個家族居然沒有一件好事。真是太驚訝了!
感覺這個家族孤獨的源頭是因為那個叫梅爾基亞德斯的人。如果沒有遇到他或許這個家族的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那個積極向上勤奮努力的年輕族長式人物。可是這畢竟是我的感覺,也許布恩迪亞還很慶幸遇見,畢竟是梅爾基亞德斯將布恩迪亞引向科學,帶來新生。雖然這條路很孤獨,可他愛。用許嵩的話說:茫茫人海中相遇如果喜歡是緣分,如果不喜歡who cares。是不是有意義后不后悔全要當事人覺得,當事人覺得有意義,那便有意義。
讀這本書開始我覺得腦子都要炸掉了,只是名字我就蒙圈了。書看了一半了名字還是沒看懂,人物關系完全理不清。一會兒隨父姓,一會跟母姓,一會兒又有了自己的名字,一會兒又是這個人的姓和那個人的名的組合。那名字真是怎么亂怎么來,根本不知道誰是誰的誰。到現在不看書我也根本說不出人物的名字,一個都沒記住,這名記住里面的人的名或姓里的其中一個字。比如:烏什么,梅什么,奧什么,阿爾什么,以什么,費什么哎呀我去,真的是滿腦子漿糊。整篇文章主要就是講一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可是我偏偏看不懂名字也理不清人物關系,整本書最核心的地方缺失了,那感覺好像是失憶一樣。你說你是誰,告訴我名字了,我也有感覺可我就是想不起來啊。被外國人的名字深深地跪了,理解無能啊。
這家人的人物關系非常亂,人還特別多,但是妻子幾乎沒有。這個家族的第一個男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有一個妻子烏爾蘇拉。這是第一對,一直到烏爾蘇拉的孫子才有一個妻子叫什么什么費什么。但是這個家族人員非常龐大。沒有妻子但是有不少兒子。布恩迪亞沒有亂搞,因為他一心撲在他的科學事業上。但是他的兒子們,那簡直瘋了一樣,各種關系錯綜復雜。你看我說的亂?因為我也沒理清。這個家族的 男人們普遍孤獨。第一人認識了梅爾基亞德斯走向孤獨,而其他人雖然沒見梅爾基亞德斯,但是幾乎都有研究他留下的羊皮卷,只要碰到羊皮卷就變得孤獨,好像世界只剩他自己,并不是世界拋下他而是他拋下世界。還有這個家族真是長命,生命力特別頑強。烏爾蘇拉都活到高祖母的輩分了,感覺他們能活好久。
有個男人在研究羊皮卷的時候會看到梅爾基亞德斯,烏爾蘇拉看不到,只有研究的人能看到。他想研究羊皮卷的秘密,但是研究不出來,梅爾基亞德斯說:這個秘密要等到一百年時才會揭曉。后來烏爾蘇拉的孫子的女兒的兒子愛上了她孫子的女兒,兒子以為他愛上的是他的姐妹,結果那個女兒其實是他的姨母。后來他們生出了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因為愛而孕育出的生命。因為如果這個孩子不出生他倆就是家族的最后兩個人。然而他們兩個沒有聽到過高祖母不讓近親結婚的警告。所以這個因愛而出生的孩子有一條豬尾巴。孩子出生后女人就流血不止直到死。男的傷心過度去找之前的一個喝的爛醉如泥。回來后發現籃子里的孩子不見了。他還以為是女人復活了再帶孩子,很高興。可是女人的尸體分明還在毯子下面。是產婆抱走了孩子這種想法讓他放松的回憶過去,直到第二天看到孩子一張干癟的皮。他驚愕地無法動彈,也是那一瞬間羊皮卷的終極密碼向他鮮明了: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這個家族就此崩塌,還好書的最后一句說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第二次出現。感覺松了一口氣的感覺,還好不會第二次出現,不然誰受得了。也算是一個圓滿結局了。
其實讀后感寫著寫著忽然感覺他們經受百年孤獨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崇尚科學或研究神秘羊皮卷,也不是因為有無人理解的想法而內心孤獨。他們孤獨-----是因為他們沒有愛。一百年來沒有愛!怪不得一百年都沒有一件好事發生。這太恐怖了。
我被自己上一段突如其來的想法嚇到了。不過言歸正傳朋友問我讀完有什么感想,我吧啦吧啦說一堆,忽然就大概理清了那些名字的人物關系。好意外,沒想到看著書時一直不懂的人名關系看完后和朋友嘮叨幾句反而隱約就懂了,人物清單大致如下:
吉卜寨人梅爾基亞德斯;投卻奔的親戚麗貝卡
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和他的妻子烏爾蘇拉;
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何塞阿爾卡蒂奧,二兒子叫奧雷里亞諾.恩迪亞,還有一個小女兒叫阿瑪蘭妲;
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一個發生 關系的女人庇拉爾.特爾內拉。得知庇拉爾懷孕就躲回家中,在一次和女郎發生 關系后跟著吉卜寨人走了。和庇拉爾的兒子叫阿爾卡蒂奧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與雷梅黛絲.摩斯科特結為夫妻。
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死后有對雙胞胎叫何塞. 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
不寫了。看到這我又蒙了,還是理解無能,大致烏爾蘇拉有個兒子和十七個女人有十七個兒子。奧雷里亞諾第二和費爾南達結婚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梅梅,小女兒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梅梅有個兒子叫奧雷里亞諾,和梅梅的妹妹在一起了生了一個帶豬尾巴的孩子。
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 篇5
這個假期又重溫了一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遍讀它的時候,我被各種“差不多”的姓名,各種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整個人都不好了,經過時間的沉淀再看,連同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由此孤獨的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于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