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為誰而鳴讀后感(精選3篇)
喪鐘為誰而鳴讀后感 篇1
讀完正本小說的時候,午后的陽光斜斜地透過窗戶照耀進來,投射在屋內簡潔的水泥地板上,空氣中隨處可見的微塵在陽光里飄揚舞蹈。向著陽光照射來的方向,抬頭便看見了城市上空湛藍的天空和一絲清晰可見的白云,屹立的高樓層層疊疊延伸向遠方。
這就是我們活著的世界,美好而自由。即使你知道在這個世界的很多角落還有著貧窮與饑餓,有著戰爭與暴動,還有著不公與壓迫,即使你天天刷著微博上著人人看著一條條匪夷所思的圖片和報道,并且在信與不信之間徘徊,可是此時此刻,這個在你身上發生的美好的午后讓你覺得,活著真好,世界真好。
我不禁再次回想起喬丹(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天的黎明,與深愛的女人共享最 后的永恒時刻:
“他們合二為一了,盡管表針在走動,但是沒人看了,他們知道,一個人有的感受另一個人也一定會有,只有這種感覺,這就是永恒,過去、現在、將來,都是這樣。他們現在正在享受的,他們將來不可能在享受了。他們現在所擁有的,過去有過,一直都有,但重要的是現在,現在,現在,啊,現在,現在,現在,唯有現在,首先是現在,除了你這個現在,沒有別的現在,而現在是你的先知。現在,永遠是現在。來吧,現在,因為除了現在只有現在,是啊,現在。就是現在,只有現在,除了現在什么都不存在,你在這,我在這,一個在這,另一個也在這,別問為什么,永遠別問,只有現在;一直這樣,但愿永遠是現在,永遠實現在,因為永遠只有一個現在。只有現在,只有一個,出了一個現在沒有別的,一個,正在進行的現在,正在升騰,漂流,離去,盤旋,翱翔,小時,一直在消失,不停地小時;一個加一個等于一個,一個,一個,一個,還是一個,還是一個,下沉地在一起,溫柔地在一起,渴望地在一起,親切地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美滿地在一起,寵愛地在一起,一起躺在地上,胳膊肘支在看下來當床用的松枝上,散發著松枝和夜的氣息;現在終于回到大地上,清晨即將來臨。”
不斷地排比、重復,文字激蕩出主人公內心強烈的情緒,直抵讀者內心。傷感的、悲壯的、不舍的、感動的、震撼的,種種感情在這一刻矯揉在一起,似乎升華了,似乎還是停留在那里,留著一分期許,等待著美好的結局發生,無論種種,這復雜的情緒作為這一份永恒的存在駐留在心中。是的,他就要度過人生最后的一天了,他就要去完成那項光榮的使命了。哦不,誰也不知道他是否能活過這一天,他自己也不知道,至少他還希望能回到馬德里,能帶著瑪利亞去會見他在蓋洛德飯店的朋友,回到蒙大拿繼續自己的工作。
他就是一個教西班牙語的大學講師,也許他也曾經欣賞過無數個如此美好的午后陽光,只是動蕩的社會和崇高的使命感讓他投身到了革命中。這項任務發生的始末不過僅僅四天的時間,羅伯特.喬丹卻在四天的時光中度過了人生最美好而完整的時光。他遇到了自己的愛人,遭遇了叛變和回歸,思考了一生中最多的東西。或許這是一種昭示,因為迫近死亡,所以五官通靈,六神發達,更能感知這個世界,在啟示中人生得到升華,思想得到歷練?
我們的生活過于安逸,安逸到一點點挫折便足以讓自己稱苦到累。陶醉在這樣的午后,我們沒有辦法體會人間冷暖,更無法得知何為真正的痛和苦,我們所跨過去的那些所謂的小小苦難,在這些人間大是大非面前,在和平與正義的大命題里,實在是微不足道。而在那些戰士眼中,苦痛不過是人生的必經路,那么死又是什么呢?或許他們已經忘了死者一回事了,因為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在等待他們思考。
海明威寫道“死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沒有想過死是怎么回事,也沒有對死的恐懼。但是山坡上田野里起伏的麥浪、天空中的蒼鷹、打谷篩秣時喝的一陶罐水、你胯下的馬兒、腿下夾著的卡賓槍、小山、河谷、樹林里的小溪、河谷另一邊的群山,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
在海明威筆下的村莊總是充滿生活的氣息,大自然的清香,是的,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我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些維護和平的戰士對生命的渴望,渴望著“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這句被寫入美國憲法里的話,仿佛是人類追尋著的永恒的主題。我們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追溯歷史,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革命,只是一群不甘于生活困苦潦倒、命運曲折不公的人出于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向社會抗爭,為命運反抗。
在如此厚重的主題面前,我寫不出更好的讀后感。只是想象著主人公,和瑪利亞,和比拉爾、巴勃羅,和所有同伴一起,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在馬德里的午后,這對幸福的愛人,享受著陽光,自由如同他們正在呼吸的空氣,握住彼此手中的幸福。
只是最后要記得,我們今天所有的美好,都是諸如羅伯特.喬丹一樣的戰士們賜予的。
喪鐘為誰而鳴讀后感 篇2
周日的一天光景下來,我是足不出戶的那一種,盡管校園里這陽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勝收,但我還是更貪戀室內的恒溫,更能給人一種安妥的感覺,晚上睡的比較晚,好像已經習慣要在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睡才會好好的睡著。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那樣一個夢,關于自己的死亡。
夢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歲,但可以明確是比現實中的我要大,但模樣還是沒變,奇怪的是外婆的年歲和模樣都還和現實中的一樣,我們不知道從哪里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歲,并且我們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我并沒有得什么重病,當我得知這一點時,我也并沒有傷痛欲絕,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內心里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暫,在這一生,我似乎是一無所獲。
夢里的我已離死期不遠,外婆決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邊,那里有條巷子,原先是很干凈的,我和伙伴們小時候經常在那里玩耍,后來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們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外婆說:“就埋在這里吧!我們可以天天陪著你,省得你孤單,受欺負,”夢中的外婆哭了好幾個來來回回,走路時拖著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里充滿了悲傷,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撫摸著我的臉頰,我知道,外婆是極舍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個小洞,弄了個墓碑,無字碑,外婆說她以后不會和任何人說這是誰誰誰,里面要弄整齊、干凈,這樣我死后才能舒適的待在在里面。
我走進屋子拿鏟的時候,我在心里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要笑著把自己的墳墓弄好。
夢到這里就結束了,夢里的我面對死亡很平靜,只有外婆一直陪伴著我。
我不知道這樣的夢代表什么,或者說能說明什么,對于這個夢,我不想深究,夢只是一個夢,對待這種夢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為一個聽聞來的好故事就好。
可是,我想,這也許是我目前為止做的第二個可以銘記一生的夢,第一個是我讀初一的時候做的,我夢見我比現實中的我要小,媽媽比現實中要老好多,頭發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顫顫,她走進我們宿舍,像小時候一樣幫我穿衣服,溫柔的看著我,并對我說:“以后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要聽話,”我看著媽媽蒼老的臉,揪心般的疼,疼著疼著,我忽然就驚醒了,便是一場無眠。
我記得,那幾天,我一直惦念著媽媽,直到她打電話回來,我知道她安好,激動的就快要掉下眼淚,心里那塊懸著的大石頭才落下里,這兩個夢都是講訴著生命的盡頭,一直相互陪伴著的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外婆。
在我的意識里,家人的重要程度遠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讀后感 篇3
花了近一個月的時光看完了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海明威是一個我比較喜歡的作家,很早就看過他的《老人與海》,十分佩服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尤其對人物矛盾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
《戰地鐘聲》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并沒有描述戰爭的宏大場面,而是從一個十分小的角度,講述一個爆破手在敵后組織當地游擊隊執行一個在大戰開始前的炸橋任務。中間穿插著主人公羅伯特和瑪利亞短暫的感情故事。
故事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初期,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法西斯的實力十分強,雖然大家革命的熱情用心高漲,但處處處于劣勢,前景還不太明了,在比拉爾回憶巴勃羅進行造反暴動的殘忍情景,反映了革命初期一些草根革命家的盲目錯誤思想,對革命的曲解,造成了一些無辜的殺戮,體現了一些草根革命者思想局限性*。老向導安塞爾莫每殺一個人都要為他禱告,從他的思想中體現了宗教的根深蒂固和一個人性*最樸實的對生命的珍愛,即使對敵人,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聾子”和比拉爾代表了毫無畏懼的忠實革命者,他們置一切于不顧,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對革命抱有十足的信心,并為之付出一切。瑪利亞與羅伯特美麗的感情在殘酷的戰爭中穿插著,構成鮮明的比較。
故事時光跨度只有四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幾萬字,可見作者對細節刻畫的深入。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緒是混亂的,總會零零碎碎去想很多東西,這些思緒是片段的,毫無章法可言,作者卻很好的用語言將這種矛盾心理直觀的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進入人物主角*的心理,去體味人物那時的復雜心理。這種描述手法是高超的,會讓你不知不覺跟著書中人物的思緒去發展,猶如置身其中,成為書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