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故鄉》讀后感(通用7篇)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1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個性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2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并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后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床,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后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3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4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明白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向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夠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述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最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十分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5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并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里。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猬、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后,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么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恒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么渴望自由啊!
比起現在,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著隔閡。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6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后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并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子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松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斗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復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對于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
有關《故鄉》讀后感 篇7
寒假中,我接著空余的時間讀了一篇小說——《故鄉》,讀完《故鄉》后,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小說講的是魯迅因為搬家回到了自己離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在故鄉中見到了閏土、楊二嫂等人,感到閏土變得麻木了,楊二嫂變得刻薄了,一切都變了。最后,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在《故鄉》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人就是閏土,在六年級上學期里,我們曾學過《少年閏土》一文,我們學過的少年閏土見多識廣,活波開朗而又機智勇敢,并且還會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技能,是魯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鄉》,里面的中年閏土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中年時的閏土的臉已經灰黃,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樹皮。兒時的閏土和中年的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覺人在二十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魯迅和閏土小的時候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等他們長大之后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為小的時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擔,可是現在閏土長大了,閏土必須挑起家庭的重任,體會生活的艱辛了,加上那時“人吃人”的社會,閏土已經被逼的,被壓迫的麻木了,已經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魯迅先生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這里,我才意識到舊社會的黑暗,意識到舊社會是多么的可怕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舊社會要好的多。所以,應該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顆責任心,趁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