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閣序讀后感1000字(精選4篇)
王勃滕王閣序讀后感1000字 篇1
《古文觀止》不過二百余篇,但卻洋洋灑灑記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別鐘愛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劉禹錫的《陋室銘》等等。
尤其是《滕王閣序》。南昌人對滕王閣是老少皆知,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情景卻不一定知曉。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王勃接下來寫了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諸,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檻外長江( )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
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后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 “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
待來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么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愿,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于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間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后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王勃的才華橫溢可見一斑。《滕王閣序》的用詞十分簡潔,精煉傳神。通觀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寫地理位置“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了了數字,就將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說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氣而不遙遠。而且在這幾字中將洪都的險要位置中心地位說得一清二楚
《滕王閣序》的造語佳句迭出,異彩紛呈。婦孺皆知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自不待言,此為寫景之極也。其它如寫地勢“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此等妙筆,貫穿全文。
《滕王閣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達二十多處,均是信手拈來,貼切恰當。而且運用靈活。有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
先有滕王閣,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閣序; 有了才華橫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會有這被稱為千古雄文的滕王閣序; 就是因為有了這神來之筆的滕王閣序,才使得滕王閣成為光輝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樓。 古往今來,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對滕王閣趨之若鶩,極盡謳頌,并且以一留名姓為莫大幸事。
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后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
當身臨波瀾起伏的贛江畔,仰望雄偉壯闊的滕王閣,不由心生感嘆。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
王勃滕王閣序讀后感1000字 篇2
我站在滕王閣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閣外的長江和著雨聲,如唱,如泣,如吟?那雨聲纏綿著我的思緒,那思緒里有著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夾雜著我的愛惜、惋惜和遺憾。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順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一路上風餐露宿。當張燈結彩的滕王閣映入眼簾時,他將他的愁苦,他的憤懣,他的懷才不遇,連同那滿腹的經綸,一并揉入了《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里,又飽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讀著吟著,深深地愛惜著,那篇華美的《滕王閣序》,道盡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訴盡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揚名了滕王閣,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壇!
“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這滕王閣里的熱鬧繁華本該與他無關,閻都督為了女婿揚名而開辦的一場盛宴,本是讓他拿筆推謙的,他卻鋪紙研墨,揮毫潑墨間洋洋灑灑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們驚異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兒被薦入沛王府,而就為了區區一紙的“斗雞賦”,心胸坦蕩而又才華橫溢的他成了官場的犧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們真的無言了。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本該不屬于他的繁華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當滕王閣一幕成為遠景時,他無憂地繼續著他的行程。
每一個愛才的人遺憾了,還未折柳相贈,還未道一聲珍重,還未依依惜別呢……遺憾了,卻也無用了。我更愿意是龍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長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閣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濤聲呢喃,傳誦至今,只是再沒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輕而驕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閣里,輕輕嘆惜一聲:千年的風雨里,王勃,你還好嗎?
王勃滕王閣序讀后感1000字 篇3
《滕王閣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的代表作。說起王勃,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比喻他,不算過分。出身書香世家,七歲即善作文,人稱“神童”;九歲讀《漢書》,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錯誤;十四歲中舉人……當時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其中的這《滕王閣序》堪稱千古名篇。
《序》不是說寫就能寫的。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緣于他自身的文學造詣就很高,更重要一點因為他是“書圣”。所以當時匯集蘭亭的名流:謝安(指揮過淝水之戰,文武雙全外加圍棋高手),孫綽(文學家),支遁(佛學家)等都推崇他來作序(不光留下美文,還可留下墨寶)。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嬰在貞觀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尋常。與會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讓王勃作序,他的才華可見一斑。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是篇命題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慮,要即席迅速完成(寫序只是個開頭,按照當時文人一慣的玩法,后面還有很多人等著寫詩呢)。說實在的,滕王閣——這樣的命題不乏空洞,不象議論時要或抒發情懷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卻從描繪滕王閣周圍景物及宴會的豪華場面著手,通過“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等句的承前啟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羈旅之情和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感嘆,使通篇頓顯立意深刻。真不愧為大家手筆!
說來慚愧,我開始看《滕王閣序》時,只覺得滿眼的生字。因為特鐘情于其詞藻的華美,硬是邊看注解邊翻《辭海》把它看完。同時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調和開闊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動。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且不論其構思的巧妙和對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氣勢,就讓人心為之奪,仿佛只身畫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謂俯首皆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樸實無華,卻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圍展露無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述說著漁人的怡然自得,道不盡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傳說衡陽有回雁峰,雁到此不過,到了春天再北歸)。“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說‘清爽幽美的簫聲響起來,清風因此而生;輕柔舒緩的歌聲綿綿不盡,白云為它住留’——那融融的閑情逸趣,讓人恍若身臨桃園仙境。“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讀起來字字擲地有聲,展露著作者的傲骨,抒發著作者的抱負。“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勝收。而且其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漁舟唱晚”“物換星移”等說得上是膾炙人口,被后人廣為引用……
誠然,文章過于華艷就不免媚俗。對王勃的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評論可謂中肯。就象書法等藝術有“藏拙”“守拙”之類的說法。可要知道作者當時只有二十七歲,相對那些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來說可要年輕多了——套用現在時興的話講:“都是太陽惹的禍,不是年輕鑄的錯”。不過話說回來,以上這些可不是吾輩俗人所想理會的。君不見:有多少女性喜歡瓊瑤的作品,有多少男生愛看武俠?——要的就是這股俗勁兒!
古人有“兩句三年得,一吟淚肆流”的感嘆。撇開“華艷”不講,王勃能在宴會上即興寫出這樣的佳作,讓人不由體悟到什么叫厚積薄發,什么叫才華橫溢。
王勃滕王閣序讀后感1000字 篇4
我站在滕王閣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閣外的長江和著雨聲,如唱,如泣,如吟?那雨聲纏綿著我的思緒,那思緒里有著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夾雜著我的愛惜、惋惜和遺憾。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順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一路上風餐露宿。當張燈結彩的滕王閣映入眼簾時,他將他的愁苦,他的憤懣,他的懷才不遇,連同那滿腹的經綸,一并揉入了《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里,又飽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讀著吟著,深深地愛惜著,那篇華美的《滕王閣序》,道盡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訴盡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揚名了滕王閣,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壇!
“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這滕王閣里的熱鬧繁華本該與他無關,閻都督為了女婿揚名而開辦的一場盛宴,本是讓他拿筆推謙的,他卻鋪紙研墨,揮毫潑墨間洋洋灑灑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們驚異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兒被薦入沛王府,而就為了區區一紙的“斗雞賦”,心胸坦蕩而又才華橫溢的他成了官場的犧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們真的無言了。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本該不屬于他的繁華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當滕王閣一幕成為遠景時,他無憂地繼續著他的行程。
可是——
每一個愛才的人遺憾了,還未折柳相贈,還未道一聲珍重,還未依依惜別呢……遺憾了,卻也無用了。我更愿意是龍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長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閣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濤聲呢喃,傳誦至今,只是再沒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輕而驕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閣里,輕輕嘆惜一聲:千年的風雨里,王勃,你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