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6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1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資料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chǎn)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于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季羨林談人生問題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該書融合了季羨林先生在不一樣時期所寫的人生經(jīng)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資料側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導當年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全書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將季羨林對人生的感悟、理解與智慧箴言集于一書。在書中,季羨林以自我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90余年漫長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感悟。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我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我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就應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感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就應認識和實現(xiàn)自我人生的好處和價值,這個好處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jīng)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shù)條曲線迂回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jīng)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先生對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徹而一針見血的:“根據(jù)我個人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先生對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顛覆好處:“我此刻利用魯迅的話來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干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干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先生對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滿睿智的,同時又有一種無奈感:“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個性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滿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將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獨的思考者。雖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但是,在他內心,卻渴望與知己舉杯邀明月,共譜人生曲:“我不謬托自我是錫予先生的知己,我只
能說錫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們并沒有讀到舍我其誰,鶴立雞群。但卻讀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徑。
先生對于文學的論斷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一如他自我的文風:沉穩(wěn)、大氣、厚重、凝練。我們此刻所看到的許多文學作品常常以“豐乳肥臀”來作為噱頭,令人心生厭惡。但它們的作者必須不是大師級的文壇巨匠。大師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衛(wèi),但卻絕非油滑、輕浮、標新立異和嘩眾取寵。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觀點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學觀點幾經(jīng)雕琢,雖然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但是卻難得的溫婉大氣、圓融平和。“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無愧于己。”
我們夸獎一個人聰明,表示我們對他贊賞甚至羨慕;我們褒揚一個人智慧,卻表達我們對他尊敬乃至折服。聰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卻能夠后天培養(yǎng)。多觀察,練就一雙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萬象的寬廣胸襟。在時光的歷煉中能夠構成自我的思想,這無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運動,身體的運動強健了我們的體格,而頭腦的運動則增加了我們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環(huán)境是喧嘩的,處世是艱難的,我們更需要一顆平靜祥和的內心,以我們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2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詮釋。盡管人人都期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關鍵在于我們采取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讀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時期,如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于空想。季老經(jīng)歷“文革”,進過“牛棚”,他又對誰抱怨過什么?既然季老都無法“力挽狂瀾、改變歷史”,我們?yōu)楹尾蝗ピ囍淖冏晕业男木衬?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思考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聯(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用心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持續(xù)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光,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明白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shù)呐惺浇衣,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3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書中描述了自我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并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jīng)歷,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之后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應對過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我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我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感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xiàn)的十分的謙虛,而且十分的敬業(yè),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后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游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應對用心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持續(xù)這種心態(tài)。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4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明白他是位名人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臺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著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能夠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獨享樂趣。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里,書里的故事不僅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xiàn)的文藝。但是你不能夠懷疑季老真誠的態(tài)度。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很慶幸自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我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我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huán)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我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和對環(huán)境的深入了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必須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里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于在環(huán)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v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xiàn)狀,擺正態(tài)度后,該簡單上陣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5
書中描述了自我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并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jīng)歷,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之后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應對過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我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我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感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xiàn)的十分的謙虛,而且十分的敬業(yè),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后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游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應對用心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持續(xù)這種心態(tài)。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6
每次讀季老的書,都能從他那簡潔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與隨和。
人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都會有自我獨一無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總結他八十多個春秋的人生經(jīng)歷,開篇三節(jié)大談人生,人生的內涵、好處。在文中,一代國學大師,一代圣人,還一口一個我輩凡人,這不免使得“我輩凡人”捫心自問,我該有怎樣的人生?
品讀這本書,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靈的交流,一齊探討了一種用心的生活態(tài)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體味,感悟到了他對自我人生旅途的總結。關于緣分、關于命運、關于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感情、
關于人生的價值和好處,季老說:“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是的,職責感,對于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職責感,每個人都就應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口號,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后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所有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于人生,他還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好處上對人生的詮釋。是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敢高聲宣喊自我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坷與挫折、這樣那樣的不完美與遺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里的一句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準確的說明了這一點。人人有本難念的經(jīng),所以說:“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能夠不煩不躁;對人,能夠互相諒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記得他曾笑談過自我,幾度摔倒,又幾度爬起。
這種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擁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們此刻無法到達境界。他說,世態(tài)炎涼,古今如此。年紀越大,涉世越深,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受就會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許不明白現(xiàn)代年輕人的感受,可關于世事人情,命運,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總結著實讓我有些觸動。
人生慢慢旅長路,總會有福有禍。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禍福相通,所以走運與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
“理解禍福的辯證關系;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季老對禍福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到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態(tài)的平衡,情緒的穩(wěn)定,才是長壽之道。季老用實際論證了這一點!他很快樂,生活很超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中,我們總會在特定的階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緣起,他們中總會有些人只會碰我們走過一段短短的旅程,總會有些人會和我們成為兄弟,成為知己,成為我們一生的朋友。和我們一齊應對多舛的現(xiàn)實生活,攜手走過那些艱難滄桑歲月。一齊飛,一齊鬧,一齊哭,一齊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和我們并肩的有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要珍惜自我擁有的一切。
我們還有很多夢沒做,還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讓世界聽見我們的歌。準備好沒有,時光不再停留,想要飛不要任何理由。我們說過不管天高地厚。想飛到那最高最遠最灑脫,想擁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資本,現(xiàn)代的年輕人都向往自由,這本身并沒錯,可如今的社會形勢正一步步逼迫著這一代的年輕人拋棄自我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來,這就是命運吧,“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持續(xù)情緒的平衡。”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卻都被這骨感的生活磨去棱角,剩下的少數(shù),不是牛X就是傻X。
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不滿足是人生常態(tài),麻煩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種心態(tài),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對此,季老的態(tài)度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透過用心有為的人生,促進不利條件向有利條件,不滿意態(tài)向滿意狀態(tài)轉變。“知足者常樂”嘛!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季老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下。是啊!不拋棄,不放下。生活中,挫折、困難不可避免。應對不順,正視它,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我投降。勇往直前,理解挑戰(zhàn),才能雨過天晴,見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間,不要天天為自我的事憂心忡忡,你該完成的使命,你該盡的職責,就自自然然地去盡職履責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做自我能做的,做自我就應做的,讓自我問心無愧、不后悔就足夠了。我們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計較它呢?我們就應做的就是透過用心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奮勇向前,勇于挑戰(zhàn),活出精彩人生,展現(xiàn)最完美的自我。
最后,季老談到了感情。“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務必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對于感情,季老不相信一見傾心。一見傾心只是人一時的沖動,不相信沖動的感情。兩個人務必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并且,季老還說:不能花費太多的時光在這上方,余出來的時光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yè),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整本書讀完,突然發(fā)現(xiàn)對于人生這個概念,讀之前模糊,讀時漸漸清晰,看完后又整個模糊一片。對于人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注解,這個注解需要我們每個人用我們一生的時光去摸索、去探尋。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為的前人經(jīng)驗看待,每個人都有自我追求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我想要到生活。
如今,雖然季老已經(jīng)無法續(xù)寫傳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為數(shù)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品味。
后記:說實話,季老這本書,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后,什么感覺都沒有,更別提讀后感了。想完成論文,又無從下筆。只好乖乖的讀第二遍,于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點感覺,寫下這篇拙劣的文章。其實,對于每本書都是這樣,只有用心品讀,你才能在身心觸動的同時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每一本書,都蘊含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讀一本書,就是在和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