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的童年》讀后感(精選5篇)
《肩上的童年》讀后感 篇1
《肩上的童年》我整整讀了三遍,這是曹文芳用童年講述的美麗故事,她用平凡的生事寫出了不平凡的文字。
“一張棗紅色的古床,雕花欄桿,床檐和床前兩側嵌著鏤空花板。”這是我喜歡的句子,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回憶和留戀。
這個頑皮、可愛的小姑娘,曾經為了西瓜而大哭,因為黑夜而害怕,但時間是擋不住女孩的漸漸長大,父母卻慢慢變老;哥哥的邀請換來的重病,母親的悉心照料,沒有回報;父親走了,哥哥在父親奄奄一息的時候仍沒有回來。
父親火花的當天,全村人都早早起來,為他們的老校長做最后的送別,就這樣父親享受了全村人中最高級別的送行。這本書有著作者的很多感情,但歸根到底,這本書是為了她死去的父親而寫的。
從書中我讀到了很多,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快了,天真、同情、快樂、悲傷,是這本書,將人生的所有感情都融匯在一起。我應該向曹文芳學習,怎么在悲痛中尋找快樂。
《肩上的童年》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肩上的童年》,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文中講了這樣的內容,以作者的童年和作者的哥哥如何尊敬自己的妹妹。例如,每一次去看電影,作者的哥哥曹文軒把自己的妹妹抬到自己的肩上,讓妹妹看到電影,自己卻淹沒在人群之中。還有曹文軒每次從小鎮上回來,都會帶一些吃的或用的給自己的妹妹。到暑假了,總是帶著妹妹去鎮上的公園玩。有什么好的東西都會給妹妹的,從不給自己留一點東西。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有好的東西都應該想起自己的兄弟和父母。就像文中的曹文軒一樣,當父親生病了,從千里迢迢的趕回家,照顧父親,直到父親的病好了,還陪著父親。當他的妹妹想看電影,把妹妹抬上肩膀,自己淹沒在了人群中。為什么他會怎么做呢?因為他保護自己的妹妹和尊敬自己的父母。
就像曾經有一件事,我正在教我弟弟一道題,我拼命去解釋和去教他,他還是不懂,以我平常的脾氣早就不教了,這次我忍了忍,還是認真地教了一遍,他這次明白了,還做對了,要是想平時我不教的話,可能會打起來,這樣多不好啊,還好我忍住了。
通過書和現實生活,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讓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尊敬自己的父母。
《肩上的童年》讀后感 篇3
我讀過曹文芳的一些書中,最讓我喜歡的是那本《肩上的童年》。
這本書講述了曹文軒、曹文芳兄妹的童年往事。曹文軒是長子,曹文芳是最小的孩子,他們倆是父母疼愛的孩子,曹文軒又最愛護自己的小妹妹,只要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給妹妹。有一次曹文軒帶小妹妹曹文芳去看電影,可是人山人海,他們根本插不進腳,這時候哥哥把妹妹騎在自己的肩上,曹文芳很高興,哥哥也笑了,可是曹文芳看了一半就睡著了,可哥哥還使勁的背著她,你說這場面感人嗎?
文章中,還多次提到了曹文芳的父親,曹文芳的父親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他每次都鼓勵孩子要能堅持做好每一件事。就是這樣,曹文軒和曹文芳才寫出了很多動人的作品,父親讓他們兄妹倆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寫作。曹文芳的父親為她寫作提供了許多形象的作品名,比如:“姐妹”、“水關”、“叫釘”、“摸疙瘩”、“呆丈夫”等。父親去世后,曹文軒日夜思念父親,縈繞心頭的總是往日的歲月和浸透父親一生心血的鄉村校舍,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寫下了珍藏心中已久的魅力動人的故事,一氣呵成的長篇小說——《草房子》。
曹文芳的童年生活非常的快樂,有一年南方的冬天暖洋洋的,穿件薄衫就能愜意地過冬,北方的冬天屋外大雪紛飛,屋里有暖氣,回家便是暖意融融。而曹文芳的家處于南方的北邊,又是北方的南邊,冬天寒風冷颼颼的,屋里也沒有暖氣,早上起來的時候,父親總說:“動作快,越磨蹭越冷。怕冷就唱起來,嘴里唱起來,心里就開心,就不覺得冷了。”于是兄妹們幾個唱了一遍又一遍:“我們不怕冷,左胳膊伸進棉襖,右胳膊伸進棉襖,快快扣紐扣;左腿伸進棉褲,右腿伸進棉褲。加油,堅持住。”
你瞧!曹文芳的童年生活過得多么的快樂,幸福啊!讀著她的故事,我的心情也會變得好起來。
《肩上的童年》讀后感 篇4
三歲的純潔的未經任何罪惡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天使一樣的阿列克謝,似乎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過而觸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無情地將他扔進了這骯臟的臭水里,讓他在充斥著荒誕與野蠻的境況下生長,頗有些自生自滅的味道。于是,三歲的小男孩阿列克謝便蹣跚著開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尋找。能夠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滅的阿列克謝身邊出現了一位慈祥的守護神,多年生活在這樣黑暗的角落里,所幸沒有使她的心靈變得一樣黑暗。她所終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懷有一顆純潔的心靈。
《肩上的童年》讀后感 篇5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童年卻是異常的悲慘。
《童年》這本書向我們再次講述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事件”。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當年的高爾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但現在的我卻連簡單的洗衣服都做不好。我曾嘗試過洗衣服,卻實在做不到。先要擦肥皂,然后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臟的地方還是臟,最后只能丟進洗衣機。我們和高爾基之間,差距實在太大了。
看了《童年》這本書以后,不僅讓我知道了這美好的童年需要我去珍惜,還讓我懂得了現在就應該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斗。讀書閱讀總能讓我像《祖父的園子》里的蕭紅一樣感到無比的自由;總能讓我隨心所欲的暢想感到愜意;總能讓我有感于生活的幸福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