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精選13篇)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1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里學習,你將會怎么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群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里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著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斗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圣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為家里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煙老師”一起去旅游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圣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沖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后,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為值得嗎?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2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后,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為之奮斗,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為了夢想而奮斗,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為一個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為了夢想而奮斗,最后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后來憑借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并沒有沒命運擊垮,后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為一個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么理由,不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斗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著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酸背痛,腳底發麻,手腕酸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仿佛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著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為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為之奮斗,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3
最近讀了由汪中求和朱新月聯合著作的名叫《零缺陷工作》,感觸很深,深受啟發,被作者的觀點深深吸引和折服。其中第一篇第一節就寫到:態度永遠是第一位的。僅僅一個開頭就把工作的精髓寫到了點上,也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專業水平。
就工作態度問題,我愿意追隨作者的觀點表述下我的看法。我認為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視工作的人。不管工作是大,是小,是重還是輕,是機械般地簡單還是搞火箭般地復雜,都需要有個人去完成。在完成一件工作前,工作并不會自主選擇完成它的人,工作本身也無法決定選擇他的人是高學歷還是文盲,只有那個完美地完成工作的人才被真正地認可。而我們人是有思維的,有選擇能力的,在我們挑選一件工作完成它之前,首要有的態度就是:我要做好它。而不是僅僅簡單地認為,這是分配給我的任務。你愿意做一項工作和愿意做好一項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你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決定有什么樣的結果。
那么如何做好一件工作呢?首先你得熱愛自己工作。就像作者所說,像愛自己一樣來愛自己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將把同樣的愛回饋給你。一點都不錯,能夠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并為此投入全部的熱情,當你收獲的時候,那份成就感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給我們身心所帶來的愉悅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其次,要做好一件工作要了解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要如何才能完成?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面前的這項工作?只有解答了這些問題才能開展,否則就是盲目的。只有了解了眼前的工作,才能駕馭好它,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現失誤而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那么,了解工作靠什么呢?還是態度。取決于你是否有細心,耐心和恒心像對待孩子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其實,在你能力范圍內的工作,要完成一點都不難。也許你也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和程序,特別是對于一件日常機械性的工作,甚至你厭倦那種一成不變的手法和日復一日的毫無創意。但是這種了解是膚淺的,你該了解的是這項分解后的工作對于整個生產線的重要性。或者這件工作是腦力勞動,那么更需要你發掘工作本身背后的意義。簡而言之,讀懂你的工作,才能給你帶來樂趣。
最后,做好一件工作要正確看待工作中的產生錯誤。有句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于是每個人給了自己犯錯的機會和可能,也輕而易舉地原諒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誤。這是絕對要不得的態度,并不是每件工作都有讓你犯錯的機會。如果那件工作有允許犯錯的機會,那你該為自己的失誤感到羞愧。因為你挑戰的并不是一件高質量的工作,是羞辱了你本身的能力。所以,但凡自己出現了工作失誤,我們要為此反省和考察,到底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如何避免。
總而言之,態度決定一切。在面對工作的時候,態度能幫助我們確立和提升人生的定位,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工作和工作以外的人事。以良好的心態開心地度過擁有工作的每一天。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4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鐘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鐘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鐘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鐘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5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6
最近讀了一本《零缺陷工作》的書,其中提到的很多觀念深受啟發。
其實“零缺陷”這個概念最早是1961年一個叫菲力普。克勞斯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來的,他指出“零缺陷是質量績效的唯一工作標準,改善質量的基礎,使每一個人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在傳統的觀念里,“零缺陷”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句話便否定所有的“零缺陷”,于是人們常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原諒我們在工作中所犯的錯誤。
的確,人的一生誰也不可能無過,但是因此而否定了“零缺陷”的目標和觀念,不能不說是一個群體的可悲之處。就像書中所說的,“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與在第二次、第10次把工作做對是一樣的,錯誤只是一個機率問題,并不因為是在第幾次就會有不同”。是啊,憑什么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呢?沒有人能做到一生無過,但問題是:如果不以無過來要求自己,那么這個過的最低要求又是多少,1%,2%還是10%?實際上,不管是百分之幾,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大家的出錯率一定在最低要求前后出現。那么,為什么不能把目標定在“零”呢?其實很多的過錯,就是由于我們日常工作認識中的一些誤區或忽略造成的,只是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種常態或認識中的一種真理——不出點錯怎么能叫真理?
我不是管理者,但作為醫院辦公室工作的一員,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和醫患關系的現狀,也許醫療衛生工作更應該推行“零缺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目標!因為作為醫務工作者,你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或認識上過錯,就可能導致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損失,這樣的過錯或失誤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近些年來,醫療糾紛呈快速增長趨勢,醫患關系緊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醫療服務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醫療缺陷和服務缺陷。如果每個醫院都能實行“零缺陷”管理,毎個醫務工作者都被灌輸著“零缺陷”的工作目標,在醫療服務各環節(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及各層面(醫療層、護理層、技術服務層、后勤保障層)實行“零缺陷”管理,加強培訓、教育,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醫療護理零缺陷,醫患溝通零距離、質量管理零投訴,才能避免缺陷的發生,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7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后,我不禁為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于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后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里并沒有得到一個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著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著這一切,默默承受著這個“家”,默默承受著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沖昏了頭腦,蒙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伙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盡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為阿廖沙的第一個伙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為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后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著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為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著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余,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著。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8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晝夜地在我們身邊流淌,或幸福地包裹著我們,或歡欣地在我們身旁騰躍,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視著你。許多人視若無睹,因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價和唾手可得。然而,對于在過去30年的歲月里經霜瀝雨的阿富汗婦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遠在“屋頂之上”,在“墻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夢中,遠在天邊地于現實里。這樣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復一日地摧殘著她們的心靈,她們懷疑、憤怒、委屈、恐懼、自卑,她們逆來順受、心存期望、孤注一擲……
胡賽尼在<燦爛千陽>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歷史的揪心記錄,一部關于家庭、友誼、信念和因愛得救的極其動人的故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的杯具史,不如說是一個國家女性的心靈發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瑪麗雅姆,有錢的父親與其女傭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貼上的標簽,是走在大街上會被扔石頭的那種小孩。十五歲的生日愿望僅僅是想去父親的電影院里看一場電影。而這個愿望讓她失去了一切。父親沒有如約來接她,她違背母親的意愿下山去尋父親,而他不肯見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時候發現了已自殺身亡的母親。隨后幾天內被父親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嫁給喀布爾四十多歲的鞋匠拉希德。十五歲的純真少女,眨眼間,失去了父親,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時,瑪麗雅姆還算幸福,至少她是這樣認為的,至少偶爾還能得到丈夫的溫情,但是連續七次流產之后他所能應對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時會降落在她頭上的恐怖暴力。
而萊拉,則是小說的另一個女主人公。她有一個相對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那是鄰居塔里克。他能夠揮舞著自我的一條假腿像騎士一樣為自我的公主萊拉去作戰。在戰爭中塔里克全家逃亡,臨行前塔里克和萊拉偷嘗禁果,他請求她嫁給他并和他一齊走。但她拒絕了,她想起了自我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盡管她很想那么做。
戰火越燒越旺,萊拉父母也準備舉家搬遷。就在搬運行李的時候,一枚火箭彈瞬間就讓她父母雙亡無家可歸了。重傷中瑪麗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無恥地買通了別人來告訴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發現自我有了身孕之后別無選取務必嫁給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這樣,兩個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從一開始的水火不容到之后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瑪麗雅姆為了萊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而自我遭到塔利班的qiāng斃。
讀完小說,真不敢想象在這天的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角落,沒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們的幸運,當滿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時候,阿富汗婦女出門還要穿著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長度到臀部或上面一點,眼睛的地方有一張網紗或格子,是一種蓋住全身的面紗);我們隨時能夠出門,而阿富汗女人出門務必要男人陪伴,否則要被懲罰;我們自由戀愛,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歲就會被嫁給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第四個老婆。我們在家能夠當家作主,而阿富汗婦女在家承擔所有家務,還要隨時理解掄過來的拳頭。這就是阿富汗,一個女性在其中苦苦掙扎的封閉民族,一個飽經戰爭之苦不能給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會對現實產生種種不滿,但是讀完<燦爛千陽>,你就會覺得我們此刻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9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就再次失散,就這么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于是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10
我在假期里有幸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幼年時期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生活的斷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后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兩個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貪財、自私的人。他的家里彌漫著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毒,連小孩也熱烈的參加了一份。兩個舅舅為了爭奪財產,每天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們害死。阿廖沙每天過著心驚膽戰的日子,只有他的母親和外祖母疼愛他。這本書獎的就是阿廖沙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時,雖讓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并沒有被黑暗的丑事和腐蝕人的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反而他鍛煉成長為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這與他的頑強毅力是分不開的,難道他的這種品質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遇到點困難就害怕,就知難而退。就拿做題來說吧。每次一遇到難題,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說不會,而沒有仔細去理解它。最后,不是抄別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時,我們為什么不去想想高爾基小時候呢?他遇到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我們為什么不像他學習呢?
《童年》這本書主要揭露和批判了當時俄國幾十紀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靈魂。我想我們應該廟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要說的是:“黑暗終究會過去,我們向著光明而奮斗吧!”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11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想到自己與高爾基生活得巨大懸殊。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
在這里,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爭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斗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著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只想著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么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12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一樣命運的窺探,最后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但是,兩者就應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燦爛千陽讀后感。故事能夠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欲望呢?戰爭,爆炸,襲擊沖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饑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凄涼。”是的,完美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后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里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我相愛的人相守,做自我認為有好處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著家庭,幻想著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于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但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系,還是她最后做出的選取。說實話,對于他父親扎里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里,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周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么溫馨,那么完美。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于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但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沖擊。
瑪麗雅姆最后勇敢的選取,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锨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應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關于高中讀后感800字 篇13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這本書其實類似于高爾基的自傳,講述了他三歲到十歲的生活。主人公的名字——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的乳名。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斗毆。他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后同鄰居的孩子們合伙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后,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在我看來,外祖母可能是對高爾基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她甚至可以說是高爾基童年里唯一的希望。她對于高爾基的影響非常大,是她親切和藹的形象使高爾基對這世間抱有一顆溫暖的心,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否則我覺得他很難在這么艱難的生活環境里支撐下來。
不得不說,書中的外祖父真是一個極其暴躁的人,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粗暴。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家境的衰落、不爭氣的兒女,對于這個老人的生活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看過這本書,我也不得不感嘆相比之下,當今孩子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也處于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來自沙皇的黑暗統治,沒有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沒有極其不平等的階級劃分……
但也正是小時候這悲慘的生活,造就了高爾基……如果他從小就在蜜罐中長大,可能也不會有這堅毅的性格。無論如何,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