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的讀后感(精選3篇)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 篇1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
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
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么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原本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讀完《呼蘭河傳》,那些畫面仿佛都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 篇2
因著寫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小詩,意外獲獎并得了一張六百元的購書卡。故而無比興奮地走進了書店。一本《呼蘭河傳》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過有關這本書的簡介。知道它是由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著的。心儀已久。便毫不猶豫的買了。
整日里匆促無為卻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終才看完全本。雖是膚淺閱讀,卻極其欣賞蕭紅細膩平實有趣的文筆。更是被她文字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寂寞感所驚嘆。在《呼蘭河傳》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筆下塑造的那些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觸動我內心深處柔軟的地方。每每讀到悲憤動人處,也曾好幾次哽咽失聲。聯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不禁唏噓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可以說,整本《呼蘭河傳》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
蕭紅,最大的人生悲哀則是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親情與關愛。起初,她那有著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親不喜歡她。后來,她的繼母更不喜歡她。所以蕭紅便懷著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識地反抗著這幾千年傳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
幸而,蕭紅有一個對她疼愛有加的祖父。有一個她童年時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園。在后花園,有祖父種的嫩綠的大倭瓜、小黃瓜、韭菜、有飛舞著的蜻蜓、五顏六色的蝴蝶、有鮮艷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黃泥巴包起來烤熟的小豬、掉進井里的鴨子,還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黃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誦的那一首首詩句。這些無不成為慰藉蕭紅孤寂心靈的溫暖回憶。故而,蕭紅將兒童和成人雙視角寫法運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間的寂寥與凄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讓她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創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說體式。
蕭紅的文字,透著深深的悲涼寂寞。這本書中的人物,除了疼愛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更是將這一“孤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團圓媳婦,一個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有著一根油黑的長辮子,皮膚黑黑的,臉上總是笑呵呵,走路帶風的天真小姑娘。卻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縛著頭腦的大人們議論成“頭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飯!”“總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給個下馬威。”最后,竟因長期受婆婆欺負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社會環境里,導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種非人的殘忍折磨,最終悲慘而死。這其中,所有的圍觀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團圓媳婦慘死的幕后推手。當那可憐的小姑娘,被強迫淹進滾水中“治病”時,一伙眾人先是圍觀新奇,后又是盼著死看熱鬧,再又驚訝于沒有死,再又慫恿著小姑娘再次被摧殘折磨,直到最終屈辱死去,方才罷休。無疑,蕭紅在寫這段文字時,內心一定是悲愴的,是憤怒的,而又是無助的。
《呼蘭河傳》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陽光穿透云層,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文字。例如“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命運。他是個小磨倌。他住在破舊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認真地做黏糕,卻勇敢的追求愛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過著雖苦猶甜的小日子。后來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難和悲痛卻沒有擊垮這個偉大的父親。當所有的圍觀者都以為他會上吊時,蕭紅這樣寫“可馮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絕望。好像他活著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洞穿了他。因為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他反而鎮定了下來。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者他那份責任。……喂著小的,帶著大的,他該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上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這些文字是溫暖堅韌的,卻又透露出那個國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們之間的冷漠,和蕭紅自己內心的寂寞。
在蕭紅的文字里,呼蘭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著生,忙碌著死。而蕭紅的筆,是那樣沉重和平和。這表現在《呼蘭河傳》中的人們愚昧、平庸,對生、老、病、死之事都沒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這也沒有什么辦法;病,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后,那活著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人們就在這座消息閉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過活。
“眾人皆醉”,唯蕭紅獨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 篇3
童年,在我們眼中是充滿了幸福,充滿了快樂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我想,現代作家蕭紅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當我拿到《呼蘭河傳》這本書時,就會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那篇課文《祖父的園子》,也是蕭紅所寫的。那篇課文所描寫的蕭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讀完《呼蘭河傳》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蕭紅的父親對她很冷淡,母親對她很兇,祖母對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這本書最讓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講了胡家養了個童養媳,他就是年近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胡家經常無端打她,鄰居還沒有一個出來制止的。終于,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團圓媳婦是個較典型的童養媳,這個事例更加表現出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們的愚昧。這些人還很迷信,認為只要請了法師來,一切災難都能解決。
當讀到“還沒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就死了”這句時,我心里就會有一絲憤怒,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還讓別人隨意踐踏,那人世間還有良知存在嗎?還有人性存在嗎?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們卻不懂得珍惜。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吧!因為比起呼蘭河的那些孩子們,我們的童年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