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精選5篇)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 篇1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管建剛著的《不做教書匠》,感慨頗多。這部書里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道道漣漪,蕩滌著我們混沌的心靈;又像一聲聲響鼓,敲響著我們沉睡的心靈;如同一級級臺階,拾級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頂峰。
初讀《不做教書匠》之時,驀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個徹徹底底的教書匠,讀完此書,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煙消云散。面對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開朗了,心中也有了方向,深刻領悟到了: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的真諦。
閱讀《不做教書匠》,我懂得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具有親和感。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摘花的小女孩,不是批評教育,而是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送給誰?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回答說:給生病的奶奶看,看過之后,我就把花送回來。多么純真的孩子!有的時候,面對犯錯誤的孩子,不要急于批評,耐心的了解真相,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如果我們用心去關愛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講臺上那一束束美麗的花,耳旁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您好更多的,是一種為人師的幸福與自豪。
書中說年輕的教師從事教育大致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學校布置的工作,視之為包袱,能把事情應付過去就行了。第二種態度,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這類老師工作很辛苦,他們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義在哪兒。第三種態度,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這類教師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教育的活動、教育的意義。
他們的生活狀態已經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美好明天。怎樣成為第三類教師,書中給我們提了幾點建議:不做機械重復的事,做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讓我們朝著第三類教師努力奮斗吧!
一本書,就是一面鏡子!恫蛔鼋虝场肪褪俏覀兇蠹业囊幻骁R子。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時,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時,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讓我們帶著這種力量奮勇直前吧!
最后,我想用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里的一段話結束自己的感想。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雙向的。當學生感到幸福的時候,你將感到幸福;當學生感到幸福的時候,你的幸福將是幾十個學生的幸福的總和。用心去做,教育原來可以這么有滋有味,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心體會,你會發現幸福就在我身邊。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 篇2
今年暑假里,我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以后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該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
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于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里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
讀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
此書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全書的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教師群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
我從心里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著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冗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么,對什么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糊口的工具。
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 篇3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活到老,學到老,養成良好的、持久的讀書習慣,才能讓不年輕的自己智慧迸發,情懷豁達。自己的精神生活會天天充滿陽光,并讓其學生受益終生。
本學期按照學校要求,讀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書中的好些故事并不陌生,回顧自己從教二十多年的經歷——認真備課、上課,對學生負責,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適當培養學生的人格。我以為做了一名不錯的教師。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我充其量只是一個“教書匠”。什么是真正的教師。心靈的力量、情意的關懷、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氣質、智慧的實踐。我,一個初中數學老師到底能具有哪幾條來完成這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呢?怎樣才能做到“匠心非匠”呢?
一、在研題做題中不斷深化自己對初中數學的熱愛。
作為一個數學老師,解題研題能力是基本能力。面對一個新的數學題,首先自己應該興趣盎然,利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才能引導學生做數學題的興趣?梢愿┫律韮A聽學生的解題思路,向學生投去贊許的目光,也可以虛心向解題能力強的老師,學生學習。以學習的姿態面對數學教學中遇到的新題,難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做一個具有心靈力量的數學老師。
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熱愛數學,實事求是,勇于探索。每個學生都應在數學學習上有所發展,有所進步。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要求上可以不同,但不能放棄學習,放棄進步。能鼓勵表揚學生,更敢于管學生,批評學生,使學生能靜下心學習。在現實的妥協中堅守教育的理想信念。`
三、做一個具有情意關懷的數學老師。
要做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每接一個班,每帶一批學生,就力爭和學生建立起初戀般的美好情感。真誠地表揚他們的進步,盡可能地鼓勵,幫助他們。
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更好的教師,做一個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教師。努力做到“匠心非匠”。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 篇4
最近,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起初是被它的書名說吸引。
本書作者管建剛是一位特殊的教師。他用對聯來談論他自己“病重一年,休養兩年,經商三年,農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無書,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管老師成為一位獨特的老師。
當然,我喜歡讀這本書,不僅因為管老師這份與眾不同,更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發。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有了更多的新見解。
舉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從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說:只有那些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無數小事結合而成的嗎?
的確,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學校,進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這里,如果沒有人,是什么原因?誰沒有完成作業?為什么?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吵架,不得不調解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通過這些小事來教育學生,是我們的工作。
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哲學家的故事,他讓他的門徒去麥田里摘最大的麥穗,條件是沒有人能回來。因此,當哲學家們說“時間到了”時,很多門徒都空手而歸。
因為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認為前方有很多的機會,沒有必要過早的做出決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機會。直到那時,門徒們才突然意識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里。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離你的期望有多遠,既然你已經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讀到這里,我也有些慶幸,慶幸的是,我是一個牽著麥子的手,踏實的工作,踏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才不會抱怨,才會感到幸福。
隨著我閱讀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要求老師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意味著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
最后,我想說,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愛他們。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做教書匠,要做一個辛勤的園丁!我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像一朵朵鮮花,即使經過風雨,也會有一天盛開,讓我們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50字 篇5
很榮幸又一次拜讀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每當讀到“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這章節時,心中激情萬分,感受頗深。
作為一線教師,每天被日常教學常規,瑣碎之事占滿時間,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總是找不出時間來閱讀一本完整的書。
我們都知道,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把課堂這塊主陣地看好,教學質量也有保證了。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不單單是把握好課堂上的時間,更重要的就是課余時間,也就是教師在課堂以外的時間——五個小時的“次陣地”時間。
課堂的主陣地要精彩,離不開課堂外的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打底。那么,只有把五個小時當主陣地的教師,才是真正有發展前途的教師,才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教師。
一個注重自身發展的教師,一定不會讓寶貴的五個小時在不經意中流失,除去必要的輔導學生時間,批改作業時間,處理學校大會,小會的時間外,還有很多這樣零碎的時間,只有好好利用這樣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把這些零碎的時間利用在讀書上,讀相關專業知識方面的書,日積月累,你積累知識多了,才能更好的在課堂上展示你的魅力和才華。
一個老師只有把課堂之外的五個小時時間用好,一定能影響學生并實現教學相長。如果五個小時不夠,那么不妨晚一點下班,或是早一點上班。對一個敬業的教師來說,下班的鈴聲響了,并不一定意味著工作的結束,那就晚一點下班。下班以外的時間做事,也許與報酬無關,與獎金無關,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能看出一個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對教育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態度。
下班后的時間,一般都是屬于自己的私人時間,但若能利用好下班后的時間,終身學習,把工作和學習,當享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想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那就像管老師那樣,利用好五個小時,利用好課堂以外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