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美術教學經驗豐富(通用3篇)
高考美術教學經驗豐富 篇1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要結束了。在這一個學期中,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我擔任高中班美術教學工作。回顧這學期所從事的美術教育教學工作,基本上是順利完成。作為一名頂崗支教的實習教師,我擔負著學校及領導對我的信任,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獲與喜悅,也在工作中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現對這一個學期中的美術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一邊取長補短,教學水平能更上一層樓。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在這個學期中,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我擔任了二年級九至十六班的美術課教學工作。一個學期的實踐教學中,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學習。一學期來,我認真參加本校及進修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活動。另外,我還利用書籍、網絡認真學習了美術新課程標準、藝術教育新課程標準,以進一步地完善自我。并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自己能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通過這些學習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不斷地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
二、認真搞好本職教學、教研工作:
本學期,我努力將自己這幾年的一些教學經驗及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堂及教學實際,力求讓我的美術課堂為學生的視野開闊貢獻自己的那份力量。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并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課堂上認真傳授,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心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掌握了美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時也學會了判斷美和創造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學習除了課本上的內容,還發展學生自覺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在課后的業余時間,從網絡上搜集一些課本上所沒有涉及的內容,可以是優秀美術作品,優秀的畫家或者是畫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種關于美術的知識內容。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網絡這個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很容易找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美術知識。在課堂上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可以語言描述,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點的美術知識。使他們不單單局限于書本上一些內容單一、枯燥的東西,讓學生自我選擇想了解的有趣的,豐富的藝術世界。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高中美術欣賞課與網絡信息技術合理的整合起來。使用電腦課件進行授課,讓學生自己接觸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術。具體的一些構思和方法在上面的具體實施里談過。當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經常的改變一些
形式,從而使信息技術和美術學科的整合,讓學生接受,讓學生歡迎。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教師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呈現形勢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1、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美”感。
興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通過讓學生欣賞一些中外兒童題材的優秀美術作品,讓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他門的表現欲望。
2、培養正確的繪畫姿勢,認識構圖美。
作畫,必須有良好的姿勢(包括坐姿、站姿和握筆的姿勢)。在教學中,我時刻提醒、糾正學生的姿勢。
一幅畫從整體看上去美不美,構圖的處理是關鍵。如:一個物體擺放在畫面中,畫得太大就顯得擁擠;畫的太小就顯得小氣;畫得偏上或偏下、偏左或偏右都會使畫面不美觀。如何恰當的處理好物體在畫紙中的關系呢?構圖很重要。我用直觀的正誤圖例讓學生進行對比,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構圖飽滿。
3、培養學生對素描的感知。
我根據高中對新鮮事物的濃厚興趣,和當地的實際條件,提倡學生使用鉛筆、彩色鉛筆、水彩色筆或蠟筆,運用形與色的知識,進行臨摹、寫生、記憶畫、想象畫的練習。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都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力求讓美術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四、加強反思,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反思本學期來的工作,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方面還有所欠缺,課堂教學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全面,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2、但由于學生各方面的原因,以及我的美術教學功底不夠扎實,因此還存在很的多問題。不過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有的放矢地去進行美術教育,使學生掌握好更多的美術知識。
高考美術教學經驗豐富 篇2
高考,我國的一大重要考試項目。隨著我國教育發展,高考一改再改,學科門類一拓再展。而美術生也隨著高考的改革浪潮不斷壯大,但量大質小也成為現今美術考生的一大問題。
回顧現今教育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導致這一問題系教學方式出現的問題。美術教育教學,大致可分為兩種教學機構,即普高(特長生),中專(藝考生),其教學模式大致相仿,其一是文化學習(文科:語文、數學、外語),其二是專業課學習(素描、色彩、速寫)。教學方式無外乎是雷同于文化科目學習,講述、示范、觀摩、練習等。然而美術課異于文化課學習,它不僅像知識的傳授,更像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培養。如果用文化課的常規教學方式的話,那么對于美術課來說就太單一了。
在文化課的教學中,教師常常依靠個人經驗和思考方式來進行知識傳授,學生依據教師的講解來學習和模仿,一般來說這種方式在文化課中的知識傳授和學習過程中是有效的。美術卻似乎不太適應這種
方式,在調查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學生群體類似各個教師,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帶的學生繪畫是一種風格。美術本身就是個人性格的體現,在常規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喜好、技能、知識,慣性的傳授,幾乎忽略掉了這一特征。對于學生來說個性發展無疑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最嚴重的是創造能力遭到了禁錮。這樣一個在成長中就沒有創造力的孩子,在的成人后就基本喪失了這種能力,創新性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環顧現今美術教育,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A教師教B學生,B學生雷同于A老師,B學生成為教師,教C、D學生,C、D學生順其自然的成為A老師的復制品!如果真的發展成這樣,美術教學時相當失敗的!教育不是機械的生產產品的過程!
與此同時,現今的藝考評分也并不科學,幾乎沒有一個相同的標準,一年換一個風格,教師每年帶的學生錄取率高低不同。為了追尋高考的腳步,教師換方法,學生換風格,樂此不疲。然而,好的美術作品,無論換了哪個時代都是好的作品。事實上不可不說的是,還是學生接觸的太少,同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特點的藝術風格,沒有發揮出自身強項。如果美術教學僅僅為高考,不考慮學生個體因素,那么這種教育就注定是失敗的。
現今美術大學畢業學生,就業前景也十分慘淡。真正有美術天賦的學生,在高中專業學習之后能夠尋找出自我發展,利用個人的專業優勢就業和創業,但這類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美術畢業生則不同,他們專業不精,并無特色,毫無探究創新能力,早已經在高中的機械學習中喪失了美術熱情,面對幾乎飽和的人才市場,或者轉行,或者失業,多年以后或許完全扔掉了美術。
這些都是令人深思的和反省的!
美術教育不能立足在教,不能單純的以高考為目的。例行開元化多模式的教學,才是美術教學的發展之路。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主旨,以創新能力、審美能力、自主能力的提高為目的,來實施教育活動。 三個加入
(一)加入師生互動,教師跟著學生動,學生跟著教師走。摸清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其自身優勢,制定學生學習方向,提供理論支持,指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方式,完善自身美術發展。
(二)加入情感培養,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刺激生活感受,達到豐富情感和抒發的目的。從聽、看、想、觸、味等方面,鍛煉學生的感受能力。
(三)加入課程學習,牽一發而動全身。藝術的提高是方方面面的,有個人經歷、有個人閱歷、再或者是技能水平。所以單一的重視技能水平的提高,還是不能有效地提高美術成果。同時也避開單調枯燥的學習內容,加入人文、美術史、攝影等。
三個加強
(一)加強個性培養,主張自我探究。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刺激興趣愛好。
(二)加強現有文化課程的教學,加強語文的寫作能力訓練,擴展情感抒發,生活感受,個人表達能力。加強數學學習,比例、幾何
學習雖然是初中學習內容,但在高中美術生學習中強化知識講解,配合專業學習。實際上是美術專業課和文化課教材缺乏互動性。
(三)加強審美訓練,發覺不了美的事物,很難表現出美的感受。加入審美課程的訓練,提供審美規則理論支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學會觀察,學會感受,學會尋找美。
三個豐富
(一)豐富教學方法,常規的學校教學幾乎固定在教室刻板的講和練,應多做戶外寫生示范、講解、訓練,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引申出課后學習方法。
(二)豐富學習活動,支持學生上臺示范,談談自己的學習方式。加入合作練習,強化團體意識。
(三)豐富文化交流,開闊教師、學生的眼界,不斷更新知識內容,明確自我定位。開展校與校,市與市,省與省班級繪畫作品交流展出。
通過以上三個加入,三個加強,三個豐富,從形式上的高考美術教育,轉變為美術人才的基礎培養,化身為提供良性循環的美術教育,才能真正的有益于人類教育發展。高考美術教學,不能成為定勢,應該在不斷改良和不斷的探索中完善,給中國美術發展提供優良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高考美術教學經驗豐富 篇3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語文教材中那些語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這些詩歌既是我國古代詩人詩作的名篇,又是眾多詩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詩的特點是短小精悍,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從而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學習古詩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常識和歷史,而且也豐富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受到美學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高其審美塑美能力,不斷塑造其人格魅力。但是,如何讓古詩走近學生的生活,走進他們的習作呢?我進行了實踐。
一、營造詩化環境。
課堂是孩子接受知識的主陣地。詩化課堂,讓小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走進古詩。在教室黑板上的 “每日一詩”處書寫淺顯易懂的古詩, 如《靜夜思》等,堅持課前2分鐘吟誦古詩, 讓古詩的吟誦聲充滿校園,成為學校的一道獨特風采。在古詩教學上,教師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則,將語文雙基教學,思想教育同古詩文誦讀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和學生一起進入“角色”,一起進入“狀態”。如誦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驗“成功的道路沒有盡頭”這一哲理;讀“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感受朋友間的情誼;讀“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欣賞音樂的美;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繪畫的美……在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圍中,增長文化知識,提高審美情趣。
二、在品讀中促寫。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詩歌教學在我國古代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形式,特別是對兒童來說,學習詩歌,掌握理解詩歌對于以后的學習發展意義重大。詩歌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口語化通俗化,適合兒童學習語言初期的要求,詩歌的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又適合兒童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要求。因此,學習好古詩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獨特的意義。毛澤東同志提倡:“學以致用”。葉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加強運用。”掌握古詩后的實踐運用,不是超過古詩教學的范疇,而是古詩教學的延續。如,我在教學《清平樂 村居》古詩時,在師生共同理解、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把詩的意境寫一寫。 學生李溢明寫道: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向遠處流去。小溪兩岸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陣微風吹來,小草樂得彎下了腰。小溪旁,有一個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樹長在茅屋的左邊,給茅屋前灑下一片陰涼。屋后長著一片濃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看來茅屋的主人是知道這句話的。圍繞茅屋的籬笆旁長著幾株南方特有的芭蕉。低矮的屋檐下,一位白胡子的老爺爺,雙手握著拐杖,向前探著身子,用吳儂軟語和老奶奶說笑,老奶奶一面縫著衣服,一面和老爺爺聊天。老爺爺笑著說:“今年真是風調雨順,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老奶奶也笑瞇瞇地說:“秋天,賣些糧食,扯些布給孩子們每人添一套新衣服。”他們有說有笑完全陶醉了,全然不知周圍發生了什么事。小溪的東面,他們的大兒子正在黃豆田里鋤著雜草,期盼著黃豆快快長大。他頭上的草帽也擋不住太陽的熱浪,汗水一個勁的向下流。二兒子坐在屋前的地上用竹片編織雞籠,他正神情專注的為小雞們編織一個新家。最淘氣的小兒子趴在小溪旁的樹陰下,一面望著滿池盛開的荷花,一面剝剝手中的蓮蓬,把蓮子放進嘴里。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讓古詩文走進學生的作文,讓學生的作文能煥發出一種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詩性美,讓學生在古詩作文的練習中真正感受到寫作的獨特樂趣,領略語言的美感,對于整個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創收。
三、感受古詩妙用
一次,中午就餐時,有位同學把整盆的飯隨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沒有在同學面前點名,而是讓大家當一次“小老師”。結果,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背了首《鋤禾》,那位同學也慚愧地低下了頭,看到這微妙的變化,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了詩的“妙用”。
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之后,在習作中會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寫到學習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寫到春雨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到白雪會觸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詩源中汲取營養。
當學生在古詩學習乘風破浪時,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享受,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生命在詩歌的滋養中得以鮮活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