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修身讀后感
腐敗是社會的沉重話題。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腐敗就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在古代社會,專制政體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雖然某一國家的政府在特定時期內可能相對廉潔,但總體說來濫用權力的現象幾乎沒有例外。英、法兩國在近代最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敗。英國革命前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公開鬻賣爵位。法國革命前的專制君主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政治上均實行高度專制,生活奢侈,揮金如土,橫征暴斂。路易十五甚至聲稱,自己一生己經賺夠,“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王室的專制、腐敗最終引發了大規模革命。中國歷史上同樣充斥著腐敗行為。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的開國之君生活上尚基本上能保持節儉,政治上比較清明,對百姓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但用不了多久,無節制的專制統治必然走向大規模的貪污腐敗,賣官鬻爵、索取賄賂幾乎成為歷史的通例。有些朝代對貪官也采取嚴厲的懲治,如《大明律》對官吏貪污、受賄等罪往往要處以凌晨、挑筋等刑,清朝將貪治吏作為治理國家的“第一要務”,對貪官多“賜令自盡”、也無法阻止貪污行為的普遍發生。
廉潔——社會永恒的價值追求
在今天,廉潔就是一個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應該具備的品德。正因為廉潔與否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廉政問題。各國對腐敗的認識和治理都有一個過程,經過長期的認真治理,完善制度后,腐敗現象就會減少,官員的廉潔程度就會提高。
修身——反腐敗倡廉的主體訴求
“修身”一詞最早出現在《墨子.非儒下》篇里:“遠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謂“修身”就指個人對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主動,自覺的鍛煉和修正,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的要求,不斷地消除、克制自己內心的各種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高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都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修身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即所謂“內圣外王”。“內圣”是指人具的道德目標,通過修身將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從而成為道德的楷模。
好的制度如同陽光,它有助于依法反腐倡廉。善的美德如同陽光,它有助于以德反腐倡廉。
大學生如同早晨八九點的太陽。擁有光明的前程,充滿美好的希望,擔當未來的期待。前程,希望,期待是以真、善、美為追求目標的,是以奉獻社會、完善自己為標志的。為了陽光燦爛的明天,讓我們共同孕育陽光心靈,建設陽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