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400字
在《西游記》的神話世界里,處處有人間的影子:神圣的天宮表面氣派不凡,至高無上的玉帝卻賢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間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嚴,官官相護,貪臟枉法,無辜的人有冤難伸,和地上的衙門并無兩樣;妖魔鬼懌殺人吃人,貪財好色,仗著魔力法術稱霸一方,無惡不作,簡直是人間惡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記》還寫到了一些人間國度,那里的統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的”,這同樣是明朝廷君臣禍國殃民罪行的寫照。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嫉惡如仇,神通廣大,一切稱兇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這都反映了吳承恩掃蕩社會丑惡現象和丑惡勢力的強烈愿望,也是《西游記》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大鬧天宮故事和取經故事,在題材內容和主題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貫性,斗爭對象和情勢的變異并未影響到小說思想內容的大致統一。孫悟空因法力不及如來佛,造反失敗,被鎮壓在五行山下,后來皈依佛門,遵奉神佛的意旨保護唐僧到西天去取經。他出于"強者為尊"的思想而反抗神權,終因較量之后變成相對的"弱者"而不得不屈服于神權。但孫悟空在思想上并沒有真正成為一個謹守教義的虔誠佛教徒,最后成為"正果"也還是"斗戰勝佛",斗爭精神始終是孫悟空的寶貴性格。當然由于題材本身的宗教性質和作者的歷史局限,不能不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取經故事未能褪盡因襲的宗教色彩,孫悟空的反抗精神也不能與大鬧天宮時相提并論,作者還不可能完全克服前后兩部分之間的思想矛盾。
《西游記》的語言生動流利,尤其是人物對話,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一種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吳承恩善于提煉人民生活中的口語,吸收它的新鮮有力的詞匯,利用它的富有變化的句法,加工成為一種優美的文學語言。
假如沒有孫悟空
印象中,初讀《西游記》,最討厭的人物就是那個不可一世的齊天大圣——孫悟空。按常理來說,孫悟空應該是眾多少兒讀者的崇拜對象啊。有一天偶然翻看自己小學時的日記。上面寫道:“今天看到‘其’天大圣把那個人打死了,腦漿象豆‘符’一樣出來了。我很想哭,這是宋老師說的殘忍吧。”現在看起來真的很可笑。是啊,那時單純的過分,那一個細節竟然使孫悟空在我心里成了一個殘忍的角色,使我幼小的心靈有了一次至今仍記憶著的陰影。可試想,假如沒有了孫悟空,那整部小說也許不會有那么多的血腥,不會使天宮大亂,也不會有如來把他壓在五行山下,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那么多麻煩事。可畢竟孫悟空是個功臣,是《西游記》里的英雄,一路上降妖服魔保護唐僧的安全。現在孫悟空是《西游記》中我最欣賞的角色,并非因為他那些英雄行為,也不是因為他那出神入化的七十二變,只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他是有些霸道,有些驕傲;但他敢作敢當,對于不滿的事情敢于反抗,這些對已走向成熟的我有著深深的吸引。他是整個小說的中心,是作者心靈的使者,是有個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作者從孫悟空身上傳輸了他對封建統治的蔑視和鄙夷,贊揚了勇于反抗的精神。可以說孫悟空是作者與讀者心靈交流的一個窗口,假如沒有了他?故事又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