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圓明園的讀后感
我愛你,中國
我輕輕地合上《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也與書中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告別了。但書中那種種美德卻已在我心中生了根,永遠也抹不去。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關于愛國的一章節。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愛國志士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屈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這些偉人以他們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感動著我,激發著我內心深處對祖國的那份熱情。 可是,現在的很多同學卻“崇洋媚外”,身上穿的是外國名牌服裝;受傷帶的是外國的手表;看的是外國的動畫片……就連電視上也在放“真正的美國口味,我愛吃”,這樣的做法怎么能被視為時尚?記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舉了個例子: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說用刀叉高明、科學,用筷子落后,就說不通。確實,西方人有許多好的東西值得學習,但不能說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人習慣和咖啡,中國人習慣喝茶,很難說喝咖啡的品味就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的確,西方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不能什么都學西方的,如果我們把中國的茶改成外國的咖啡,把中國的筷子換成外國的刀叉,把中國的饅頭換成外國的面包……這樣豈不是把我們自己的民族特點通通丟了嗎?這樣世界上還會有我們的地位么? 讀完這本書,我掩卷沉思,中國啊,你如慈愛的母親哺育我們成長,一曲《我愛你,中國》唱出了億萬國民的心聲,我要自豪地大喊:“我愛你,中國”!!!
平凡之中見偉大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始終貫穿著為國為民為革命的精神,毛澤東送子上前線,為世人敬仰,當他獲悉兒子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時候,便坐在沙發上一支接一支地吸煙,接著又在書房里踱來踱去,一幕幕地回憶岸英出生、成長、并以仁慈之心勸慰媳婦,獨自承受晚年喪子的巨痛。影評通過質樸的藝術手法描寫動人之情,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以前,我也曾看過反映革命領袖風采的影片,大多注重在政治舞臺的果斷決策、軍事戰場上的叱咤風云和運籌帷幄,而此部《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的影片,有了新的突破,能在正面細膩地刻劃了革命領袖的家庭私事,從而把“神化”的毛澤東“人化”了。 其中就有一組鏡頭特別感人:當毛澤東剛獲悉兒子犧牲的噩耗后,僵立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默默流淚時,他的一位朋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向毛澤東報喜說自家生了個男娃準備端酒慶賀時,毛澤東更加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聲哭泣道:“我……我失去了……岸英。”頓時酒杯落地,朋友一臉懊喪,毛澤東泣不成聲…… 作為自己的兒子,自小看著他長大,親自送他上前線。其實做父親的心里有一千、一萬個不愿意,但是毛澤東還是和別人的父親一樣舍小為大;沒有因為他是主席的兒子而搞特殊。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片著重表現了毛澤東既偉大而又平凡,在平凡中見偉大。影片重彩濃墨、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代偉人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既有對兒子的哀傷和思念,又有對侵朝美軍強烈的憤恨。一曲《滿江紅》悲壯激越的千古絕唱,表達了毛澤東戰勝喪子之痛的堅強意志。作為領袖和父親在對兒子的尸骨處理時,他認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在一位偉大的父親身上,失去自己的親身骨肉,還要面帶微笑地勸慰別人不要傷心,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呀! 飾演毛澤東的演員王仁沒有只注重形似,而是捕捉、把握了毛澤東的個性特征,做到了神似。總之,影片將共產黨人的崇高偉大蘊含在細膩感人的深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