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讀后感800字(通用5篇)
讀名著讀后感800字 篇1
《共情的力量》是一本心理學療愈書籍。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先生,意大利裔美國學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心理學會成員,著名心理學家。他首次將共情能力與認知療法結合,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習者,引導人們在生活中發現運用共情的力量,影響廣泛。許多專家學者、美國心理學會都力薦此書。
在書中,作者以極大的勇氣和真誠向讀者披露了自己痛苦曲折的心路歷程及自我救贖的故事。作者出生于一個普通的移民家庭,全家人和睦友愛。不幸的是弟弟大衛大學退學、從軍不得志、與不良少年結伴染上毒癮,最后卷入搶劫案異國自殺。作者及其父母一直都沒有放棄大衛,極力想挽救他,結果事與愿違。作者是最后與弟弟聯系的人,這一結果使他深深地陷入自責中不能自拔,幾乎毀掉自己。當時作者已經心理學專業博士在讀,了解所有心理學理論,知曉各種治療技術。事后反省使他意識到心理治療中貼標簽、模型化治療的不足。隨后用了25年時間去探索一條心理治療方法——“這就是共情之路,這也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能夠把我們從絕望帶到希望、從怨恨帶到寬恕、從害怕自己的軟弱帶到相信自己潛能的途徑"。凝聚25年心血,懷著“跟那些正在遭受痛苦,奮力想從絕望中找到出路的男女老幼一起工作"的善意,寫成一本“讓讀者看得懂的書。"
本書一條線索兩部分。主線索是大衛染毒自殺使自己陷入自責的故事;第一部分“我們為什么需要共情”,講述大衛的故事及自己的對共情的思考與探索;第二部分“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嗎?”作者給出了具體的訓練方案和方法。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共情的潛能,“共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共情的實質就是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語"。“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學會相互之間重新建立連接,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讀后感每次讀到這里,深深感受到共情的力量。通過共情,能夠提升自己,能夠和諧親情,改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及家庭各類關系;通過共情,能夠和睦友情,優化各種人際關系,避免生活陰暗面的影響,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個溫馨優雅的心理生態環境。
如何將這種潛能發揮出來呢?作者認為,共情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第二部分詳細介紹了誠實、接納、寬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寬恕等八種行為訓練來獲得共情能力。方法也很簡單,看一部電影,讀一本書,了解“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不是誰”,誠實地對待自己接納他人……
書中分享了作者與家人、朋友及工作對象的一系列故事,既有專業描述又十分生活化,極具可讀性。值得一提的是,共情也有兩面性。心懷善意的人用共情回應幫助人,實現共同成長。心懷功利心或邪惡的想法,共情則會帶來深深的傷害,最典型的就是詐騙行為。為此作者提醒人們“共情不是好人的特權,也可能被惡意利用。”
總之,本書是一位心理學家探索治療人類痛苦的創新實踐,也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對人性的深刻思考,更是一個教人們如何陪伴愛的人度過悲傷,無助,迷茫和絕望時刻的實用指南。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暗,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共通之處。”
讀名著讀后感800字 篇2
這本昆蟲生物學小說的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在書中,他妙趣橫生的講述了上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其中作者將圣甲蟲比作“面包師”,并夸贊這位面包師所制作的面包具有幾何形完美;螳螂擁有所有昆蟲中最強壯有力的手臂,是一位“捕獵專家”。這些昆蟲在作者筆下被描寫的活靈活現,讓我們好像打開一扇大門,進入了內容記錄“相映生輝”、細節論述“百花齊放”的昆蟲世界中。
作者專注的創作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他出身貧窮,多年來只能通過打工解決溫飽,當時的法國科學家們看不起他的貧苦出身和自學學歷,漠視、厭惡和傲慢逐漸在他們心中合拍成對法布爾的偏見,但法布爾從未因自己出身貧苦而妄自菲薄,也從未因這種厚此薄彼的偏見而自愧不如,他自始至終一心一意的投入在昆蟲研究中,從而為后人留下了10卷極具科學價值的書籍,有力的回擊了這種自視甚高的傲慢與好丹非素的偏見。
著名作家巴金也評價道:“它(昆蟲記)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人們對于昆蟲世界不真切的認識來源于人們對待陌生事物所具有的慣性——理所應當。這些文字的發表正是法布爾為了打破人們心中對昆蟲的刻板印象,告訴了人們不能憑一貫的思維方式就妄下定論,要付諸于實踐,用觀察與研究去探尋真理,才能找到屬于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小說不長,卻意義深厚,這位生物學家將他堅持不懈的性格,披荊斬棘的品質與對昆蟲和人性的研究融為一體,合成了這本流芳百世的書籍。如今,再翻開這本書,看到的不會僅僅是昆蟲的世界了。
讀名著讀后感800字 篇3
書籍,就像一場江南的雨,而夢想,就是昨天播種的種子。
————題記
時光飛逝。再不似窗外雨景,蒼涼,令人傷悲。再不似恬淡的晨光,落紅.流水.碎蝶,只覺紅塵如夢。
也許,只似那一分秋色,漾著金波,蕩漾在水面上。槐樹的葉呀,早已閃爍金光。六年級,離我那樣近,就像一葉小舟,載著夢想帶我去遠方。
蛻變的過程中,有一本一直陪伴我的書。若你問我,因何如此珍貴?因為它的作者與我有共同的夢想,同樣的目標與同樣的哲思。
書中所寫的,是她們心底至純的流露。她們手中的筆寫出本真的抒懷,她們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主義者。
書中,鄭田的作品讓人嘆為觀止。她用自己獨特的`思想來寫蘇青,范萊麗雅,紫式部和李清照。用同感去描述昭君遠嫁時的苦楚。同時,她喜歡雨果,用雨果的筆風寫《風笛之殤》《斷簡殘章》《柏林的灰鴿》。
陳心怡更是文如其人,富有強烈的古典美。她用華麗的文筆給思維,文章結構填色。雖然文段辭藻華麗,卻不知從哪透出一種淡雅脫俗的美感。
葉丹丹對文字的駕馭更是傳神,就像司機駕馭騎車一般。她是寫生活,寫心情的能手,能把一切描畫得細致入微:悲傷,能看哭你;快樂,就能讓你也歡笑……
她們對文字的敏感程度已達最極,洞察捕捉卓絕的靈感更是高上加高。
若我問伊,這是為何,你可知?
我莞爾。生活中,一旦有了感觸就該記錄下來。像她們一樣,讓靈感來源于至純的流露,讓哲思來自于景物本真的抒懷。
那么,讓我們在文字的世界里等待發芽!
讀名著讀后感800字 篇4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我感受到無限的溫暖;母愛是一盞燈,讓身處黑暗的我看到了光明;母愛是一株大樹,它無時無刻的守候著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母愛是一座山峰,讓我有依有靠,又有勇氣;母愛是一陣微風,它費盡心思,將我身上的泥土吹得一干二凈,使我成為池塘中最美的荷花。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利用假期時間,我看了一部電視劇——《櫻桃》。它講了:在偏遠的大山上,有一個叫艾村的地方。一天夜里,樹林里傳來了一聲聲嬰兒的哭泣,女嬰被遺棄了,她的哭聲越來越弱,越來越弱,在她生命的危機關頭,櫻桃和葛望發現了。他們把她抱回了家,葛望為了讓孩子能有爸媽,就和弟弟鬧分家。隨后她娶了櫻桃,并將孩子命名為葛紅。漸漸,葛紅長大了,她嫌棄她的傻媽。可是,她的傻媽對她卻是百般照顧,千般呵護。當她的山菊嬸嬸告訴她,她是她媽媽撿的時,她徹底明白了:傻媽是上天賜給她的'最好的禮物。最終,她找回了自己的親生父親——曲東升曲總。可是父親卻換了肝癌,而且還是晚期,櫻桃的眼睛瞎了,需要換眼角膜。曲總為了補償葛紅,便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了櫻桃,移植手術很成功……
現在,櫻桃對葛紅深深地愛還無時無刻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母愛,是那樣平凡,又那樣偉大;母愛,飽含濃濃的情誼,飽含著美好的品質;母愛,讓人的心感到甜,感到暖。世上沒有母愛,就不會是多彩的世界,就不會是擁有人情味的世界。櫻桃愛紅紅,天下的每一位母親又何嘗不愛自己的兒女呢?看了《櫻桃》,我想哭!因為櫻桃是那樣的愛紅紅,她只為紅紅著想,根本不顧及別人與自己的感受。乍一看,櫻桃是自私的,但用心去看,卻可以感受到櫻桃對紅紅那無微不至的愛!櫻桃這位母親,她所擁有的母愛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偉大,除了它,還有詞嗎?這位母親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在在我生病的時候,母親連夜照顧我,一夜都沒合眼;在我傷心的時候,她也陪我一起傷心;在我考了高分的時候,她陪著我一起歡笑。我的母親,省吃儉用,只為了我;我的母親,和別人爭吵,只為了我;我的母親,她早早陪我起床,送我上學,只為了我!在此,我只想說:“媽媽,我愛你!
掛在枝頭那紅彤彤的櫻桃,紅紅的櫻桃代表著世界上所有母親的愛,也代表著她們那顆發熱的心!
讀名著讀后感800字 篇5
《黃金時代》是主角王二和陳清揚的黃金時代,也是那個人人迷惘孤單找不到方向的年代的代稱。
最值得深思的是偉大的友誼,他們之間的關系:
初讀像流氓騙了少女;再讀,像少女愛上了流氓;
再讀像少女變成了流氓;再讀又像流氓的相親相愛;再讀又像高級流氓的各自安好,如此這般,多么可貴。
有性,有情,有志,有趣,有始,有終,有欲,有愿,有行,有幸,有規。
王二的流氓氣和痞氣里包裹著細膩純真美好的靈魂,正如他有著丑陋的性器官同時有著修長靈巧的雙手,它們各自受著男人兩個大腦的支配。他看懂時代的不堪又無力改變,貌似茍活實則一直清醒,甚至以自嘲與沉默玩著與環境幽默的對抗。
他不放棄活在當下的每一次快樂,這個快樂的表象是荷爾蒙旺盛支配的男歡女愛,內里則是對黑白混淆眾生皆苦的世道的掙扎。
我沒有權利選擇被世道和眾人怎么對待,但我有權利選擇我的快樂和快樂的方式,誰也奪不走,誰也管不著。
陳清揚的知識,高冷,優雅,美麗,全部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外界的認知里被隨意蹂躪與踐踏,她一直被流言強暴,她的孤單是一種哀鳴。
她被王二洗腦今朝有酒今朝醉,卻不是一種破罐子破摔,反而是覺醒,不負時光不服輸的覺醒。
她這樣的女知識分子當然是鄙薄茍且之事,不會認同無愛而性的,然而她的佩刀行事,在批斗會上的配合和每一次會后的瘋狂,都像是泥淖里無法游動的白天鵝在聲嘶力竭的哀鳴,表達自己的存在,也表達自己仍認得出自己。
她所有的世俗道德觀定義的靈性與貞潔,被她自己親手摔碎,卻在重復的男女之事里一再升華。
正如她最后的交代材料,一字不改:她愛上了能證明她的清白與存在的王二。愛,與搞破鞋,絕不可能同日而語。她終于明白自己的意義,于是從污泥中開出清雅的蓮。
小說結構嚴謹,白描感的文風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素凈又肅穆的味道,文末最后的交代材料再次掀起故事的高潮:白色冰雪女王般的陳清揚帶上墮落的黑點更加豐富立體。
本就是二賴子,黑色王二的靈魂卻是不染于世的潔白,二人如同道家黑白雙魚的交匯,構成了屬于他們獨一無二的,任誰也無法割裂的圓滿,不論時光荏苒,時空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