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老人與海讀后感(通用3篇)
名著老人與海讀后感 篇1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用身邊所有的武器,包括魚叉,木棍,小刀,甚至舵把,擊敗了一條又一條前來進犯的鯊魚,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眾多鯊魚分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然而令我感動的是,老人并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悲傷。回家之后,他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滿懷憧憬和希望地面對未來。
讀罷此文,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一個疑問。海明威為什么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于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里,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名著老人與海讀后感 篇2
多次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老人與海》是在1952年,由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 它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由于小說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 ,于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而寫的。 小說講述的是老漁夫富恩特斯捕魚的故事。 書中寫到老人曾經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馬諾林的小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捕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兒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 并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 他的小船在海上被拖了三天,那條魚才筋疲力盡,最激動的時刻到來了。“老人腳踩釣索, 把魚叉舉得很高,使出全身的力氣,扎進了魚身,魚血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 ”,終于,他把魚殺死了,把它系在了船頭,他無法相信這條魚竟有那么大,簡直像在船邊綁上了另一只大得多的船。
在歸程中 ,馬林魚的血腥卻引來了一波又一波鯊魚的襲擊, 老人奮起反抗, 刺死了一些,趕跑了一些,可是一 次又一次的襲擊,還是讓老人極度勞累了。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是大海,帶給他希望;又是大海,讓他什么也沒有得到。在他眼中,大海是仁慈而又殘酷的。
輕輕地合上《老人與海》 ,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在字里行間隨著主人公的心跳,飄到了那波濤洶涌的大海。飛到那片墨西哥灣暖流流經的海、那片美麗的海、那片仁慈而又殘忍的海、那片水天相接的海、那片老人正在搏擊的海?真想奔過去,與老人一道搖起船槳,共同搏擊 。
富恩特斯是海明威所崇尚的最完美的人 。 他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 ,是條“硬漢子”,在遇到巨大壓力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
雖然除了大馬林魚的骨架,他什么也沒有得到, 但是,面對茫茫大海,老人收獲了不尋常的閱歷,收獲了一段無可比擬的心旅歷程:沒有奮力一搏,怎么會知道最后的結果呢?
名著老人與海讀后感 篇3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筆下的一篇杰作,它的篇幅不長,情節也很簡單,但它用獨有的那種回歸自然的質樸、天高海闊的深遠,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在84天一無所獲后,決定獨自一人去遠海捕魚。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釣到了一條比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這條魚力大無比,拖著小船漂流了兩天兩夜。在這兩天兩夜里,老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終于將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歸途中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歸航。
人際關系只在岸上,存在老人與男孩之間。但是海上的關系卻在人獸之間。至于大海,可敵可友,亦敵亦友,對于漁夫來說,大海提供了獵場提供了各種魚類和灣流,但是灣流也潛藏了兇猛的鯊魚群,令人防不勝防。老人雖獨立勇捕了十八英尺長的大魚,卻無力驅趕爭食的鯊群。他敗了,但是雖敗猶榮,帶回去的大魚殘骸,向眾多漁夫見證了他捕獲的戰利品并非夸大,而是真正的。
“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多么經典的話啊!它充分的體現了人類面對艱險無所畏懼的高貴品質,面對失敗有著“優雅的風度”,他贏得了生命的價值和人格的尊嚴,是個了不起的勝利者。
人類的極限,無人知曉。當一個人努力戰勝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魚還是一副骨架,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已在與那馬林魚的搏斗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
作為一個強者,就不應該因為失敗而消沉悲觀,就不應該因為沮喪而停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