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1000字讀后感(通用4篇)
《傷仲永》1000字讀后感 篇1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于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1000字讀后感 篇2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并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里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于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1000字讀后感 篇3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并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里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于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1000字讀后感 篇4
“天才是99%的勤奮和1%的天資”,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即使一個人的天賦卓越超群,如果了放棄學習,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也終將墮為庸人,平平無奇。那如果是一個沒有天資,但還是不受教育,不就連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嗎?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歲即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書詩四句”,繼而“指物作詩立就”,驚動了一鄉秀才。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師指點,必成大器!”可是有一個不爭氣的父親,為了謀取利益,不讓仲永學習,只會天天拉著兒子四處拜訪別人,為他們作詩,結果呢,還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無成,最終成為了一個什么都不會的普通人。天資這樣好的一個孩子,還是讓父親給耽誤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有許多人會與我一樣嘆惜道:“十二三歲則”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矣!“我們不能不為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個人后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不論天資多好,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終究是不行的。
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成才的關系,不論科學與藝術,不論是誰,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