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清明節習俗的散文,歡迎閱讀。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散文篇一: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散文篇二:清明節習俗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習俗作文。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范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里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里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后備箱中的佳肴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范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肴。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散文篇三:清明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隨著夏姑娘的呼喚來到我們的身邊。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插柳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要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春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點的節日。
早晨,我匆匆忙忙的隨著爸爸媽媽來到山上,在上山的時候,看見幾只馬兒正在搬著行李往山上走。有一只肥肥壯壯的馬兒在分岔路口走錯了。后來才知道,原來是馬兒累了想喝水罷了。
不知不覺我也累了。漸漸的走不動了,越來越吃力了。抬頭一看,山路還遠著呢!我真希望眼前有一張床放那兒,讓我躺上去休息一會兒。那該多好啊!
呀!終于到了,整個人都舒服了好多好多。媽媽從袋子里拿出了幾根蠟燭,想點燃火。我立刻會意到了老師曾說過,在山上不能放火。飛快地跑上去阻止媽媽,沒想到火已經點燃,也已經在燒紙了。我們心自問,自己該不該把蠟燭吹滅呢?忽然想到了爺爺,看到了爺爺和藹的臉,于是沒有去阻止了。馬上拿起掃把幫忙掃垃圾,呀!一年下來樹葉可真不少啊。
時間匆匆我們祭拜了爺爺,就離開了。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