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個叫李邦福的俊秀回鄉(xiāng)的情景。李邦福家住祁門白云村。白云深處有人家,這人家就是白云村的李氏,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
白云村是一個美麗的山村,一個群山環(huán)抱十分隱蔽的世外桃源。村口兩山相峙,古樹蒼天,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村子的氣口護得嚴嚴實實。徽州的水口關(guān)系到一村之命脈,它是徽州村落文化的一個精典。認識一個村落,先要解讀它的水口。
讓我們走進白云村吧!下了徽饒古道,轉(zhuǎn)過幾道彎,走上水口林,抬頭望去,古樹蒼翠,白云悠然,迎面水口亭的門額便是“白云深處”。水口亭是文人雅士們聚會的地方,他們在這里吟詩作對,“鳳產(chǎn)丹山五彩紋,環(huán)田獻瑞樂同群;時當盛世來儀見,民望禾生九穗欣。”白云村的八景詩就是在這種推杯問盞中了作出來。詩讀來朗朗上口,于是就將八景詩填上宗譜。
過了水口亭就是水口廟,廟不大,大抵像徽州多數(shù)村落的廟一樣,供奉的是土地老爺。出村的求財運亨通,平平安安;進村的求風調(diào)雨順,事事如意。信不信都沒關(guān)系,路過廟前,那幅“廟貌常昭千古,神靈永鎮(zhèn)一方”的對聯(lián)就讓人心里感到慰籍。
好水口沒有出人才,這是白云村最大的憾事,當然也是李邦福心中永遠的痛。到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屆43歲的他還不甘心,花了32兩銀子捐得一個國子監(jiān)生。第二年獲鄉(xiāng)試資格,赴考還是未中。回到家中李邦福對著鏡子,看著花白頭發(fā),從此絕意仕途,蝸居鄉(xiāng)野。閑居鄉(xiāng)野的李邦福并沒有歇著,從光緒二十二年至民國九年的24年間,也就是在67歲之前,他一直潛心管理著宗族事務(wù),春祭秋祀、村規(guī)民約、修祠續(xù)譜、公堂祀會,酬神演戲,一一記錄下來,裝訂成冊,然后糊上封面,寫上“開檢可觀”。這樣一部雜記手稿,不經(jīng)意間紀錄了清末民初社會時期宗族管理形式。又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的某年,手稿流傳出來,成了方家研究當時社會的一個范例,引起了中外專家的關(guān)注。
站在白云村李氏宗祠前,讀讀對聯(lián)你就可弄清楚李氏的來龍去脈,“隴西名家由太原都長安發(fā)祥黃墩福地,三田望族自孚溪轉(zhuǎn)灣頭分居白云深處。”說起來這李氏出自唐宣宗九子昭王李氵內(nèi) 之后,黃巢起義時為躲避戰(zhàn)亂,他的三兒子李祥到了徽州的黃墩,其子仲臬、仲安、仲亨分別居祁門新田、婺源嚴田、浮梁界田,三田為徽州李氏旺族。到了茂暹公遷居白云也是第十世了。
白云村子不大,卻是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宗族,祭祖掃墓,完納皇糧,酬神演戲,一絲不紊。祭祖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祠堂里要打揚塵,張燈結(jié)彩,懸掛容像。到了二十八正祭那天,白云村的男丁齊聚世榮堂內(nèi)。這時的世榮堂一派肅靜,享堂祖容像前香案各種禮器擺放有序,一對大紅燭冒著青煙,主祭引贊,唱文在吹鼓手的禮樂中緩緩進行。禮畢后,參加祭祀的男丁可以得到印有世榮堂標記的年餅,當然對于請來的吹鼓手也打賞,除了管酒飯還可以拿上幾文錢酬勞。
過年的時候,演戲熱鬧一下是少不了的。白云村的戲,日子一般定在正月初六、初七兩天,一天一個戲班。對戲班的待遇很有講究,戲班進村規(guī)矩不同,受到的打賞也不同。初六演儺戲的是田坑班,進村在水口亭的石獅把門時下馬,可得米一筒;戲班進門晚飯豬肉二碗,水豆腐四碗,時鮮蔬菜四碗;戲班開臺,可得米一筒,雞蛋一個;中臺吃點心,一般為小菜一碟下飯;下臺酒飯,魚二碗,糕二碗,水豆腐四碗,時鮮蔬菜四碗;出門餞行酒,少二碗雞蛋,其余同下臺酒飯。正月初七日余家戲班不僅在水口亭下馬,而且還參拜石馬獅,可多得糕二碗,小菜碟四個,出門餞行酒飯也加上二碗雞蛋,其余酒飯與田家戲班相同。
兩天演戲,照世榮堂煙戶合計,糕六斤,豬肉九斤,魚三斤半,蛋三十四五個,酒三十二三斤,水豆腐三十五六斤,紅燭二斤多,菜油一斤多,相油二斤多,鹽約二斤多。
※本文作者:徽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