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詩句——《代春日行》
《代春日行》原文
獻(xiàn)歲發(fā)。
吾將行。
春山茂。
春日明。
園中鳥。
多嘉聲。
梅始發(fā)。
桃始榮。
泛舟艫。
齊棹驚。
奏采菱。
歌鹿鳴。
風(fēng)微起。
波微生。
弦亦發(fā)。
酒亦傾。
入蓮池。
折桂枝。
芳袖動。
芬葉披。
兩相思。
兩不知。
《代春日行》賞析
《春日行》屬古樂府《雜曲歌辭》。“代”猶擬,仿作。這首詩描寫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戲的歡樂情景。
前八句寫陸游之樂。“獻(xiàn)歲”即歲首,一年之始。《楚辭·招魂》:“獻(xiàn)歲發(fā)春兮,汩吾南征。”“吾將行”,是借用《楚辭·涉江》:“忽乎吾將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謂我將出發(fā)春游。往下即寫郊外所見的明媚春光:百草綠縟爭茂,萬木欣榮葳蕤,千山萬嶺都披上了青春的綠裝。光明燦爛的春暉,灑滿綠色大地,煥然成彩,暖氣融融。園林中到處鶯聲燕語,鳴聲清脆,仿佛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春歌。紅梅在春風(fēng)中第一個競先怒放,向人間報告春的信息。含煙惹霧的楊柳枝條,已紛紛插出嫩芽,漸漸由黃轉(zhuǎn)青。春天給人們帶來的一切,都那樣新鮮明麗,生意盎然。
接下去的八句再寫水游之樂:春游的人們來到煙波浩渺的水上,蕩起了龍舟畫舫;他們整齊地舉起槳片(棹),使勁地劃呀劃呀;船兒飛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鳥被驚得撲翅飛向兩岸。人們不禁心曠神怡,逸興遄飛,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調(diào)流轉(zhuǎn)柔婉;時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鳴》歌(《詩經(jīng)·小雅》中一篇,是宴客的詩),情韻和雅古樸。和煦的春風(fēng)吹皺了一池春水,泛起層層漣漪;大家在弦歌聲中頻頻舉杯祝酒,盡情痛飲。
“入蓮”四句則側(cè)重寫女子的水游之樂:她們蕩開雙槳,時而沒入一片荷葉田田的池中,時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開花的桂枝。隨著她們透著香氣的羅袖頻頻揮動,船兒便輕快地前進(jìn),那些芬芳的水草葉子紛紛地向兩邊倒伏讓路。
最后兩句寫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產(chǎn)生了愛慕相思之情,這是一種隱秘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兩方都鐘情于對方,又都不知道對方同時也在相思之中。當(dāng)然,雙方情根既已萌發(fā),早晚必將破土而出;兩顆內(nèi)在熾熱而外表封閉的心,早晚也將互相撞擊、彼此交流:或明媒提親,或幽期密約,或大膽私奔……這些往后的行動和結(jié)果,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懸念和想象的余地,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此詩結(jié)尾的妙處,即在于此。故沈德潛評曰:“聲情駘蕩。末六字比‘心悅君兮君不知’更深。”(《古詩源》卷十一)
此詩通篇三言句法,這最早源于民間謠諺。如《述異記》載吳夫差時童謠:“吳宮秋,吳王愁。”《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引古諺:“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魏晉以來,文人詩中三言者殊為罕見,因而此詩彌顯別具一格,足見鮑照善于學(xué)習(xí)民歌形式并加以提高。這種通首三言,隔句押韻的歌行,具有句短拍促,節(jié)奏明快,聲情駘宕的特點;與春游行進(jìn)的步伐,輕舟蕩槳的節(jié)奏,男女歡娛的氣氛,以及整篇歡樂明快的詩情,恰好十分和諧,達(dá)到了聲情與詞情的完美統(tǒng)一。
意境優(yōu)美,脈絡(luò)錯綜,也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前八句寫陸游春景,移步換形,重在聲色渲染,突出明媚璀璨的良辰美景,是景中含情;游人雖在活動,然景物則處于靜態(tài)。“泛舟”以下十二句寫水游之樂,一句一個動作,搖曳多姿,重在突出弦歌樽酒的賞心樂事,是情中有景;船動,人動,景動,則全然動態(tài)描寫。至結(jié)尾二句,重下兩個“兩”字,則將男女、水陸總挽作結(jié),余意優(yōu)游不竭。全詩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顯出俊逸的風(fēng)格。
最后順便提一下,清人張玉觳《古詩賞析》云:“入蓮四句……卻即夏、秋寫景。”實未必然。因為雖然荷花夏季開,桂花秋季開,但并不妨礙它們春季叫“蓮池”和“桂枝”。否則,題目叫《代春日行》,而又去寫夏秋之景,那就是文不對題了。鮑參軍恐不致如此荒謬吧。
《代春日行》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明遠(yuǎn)。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后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后來也做過太學(xué)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后因?qū)m廷內(nèi)部斗爭,死于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fù)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