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荷花的詩句——《昭君怨·園池夜泛》
《昭君怨·園池夜泛》原文
月在碧虛中住,
人向亂荷中去。
花氣雜風(fēng)涼,滿船香。
云被歌聲搖動,
酒被詩情掇送。
醉里臥花心,擁紅衾。
《昭君怨·園池夜泛》鑒賞
先看上片。開頭一句“月在碧虛中住”,采用了化實為虛,虛實交映的描寫手法。“碧虛”一般指碧空,但又可指碧水,如張九齡《送宛句趙少府》:“修竹含清景,華池淡碧虛。”這一句將天空之碧虛融入池水之碧虛中,虛實不分,一個“住”字寫出了夜池映月,含虛映碧的清奇空靈的景色。“人向亂荷中去”,由景而人,“亂”字寫出了荷葉疏密、濃淡、高低、參差之態(tài),“去”字將畫面中的人物推入亂荷深處。“花氣雜風(fēng)涼,滿船香。”這兩句重點寫“夜泛”,作者又將舟行的過程化為風(fēng)涼花香的感受來寫。涼夜泛舟,香霧空蒙。視覺失去了作用,而其它感觀卻隨之敏銳起來,絲絲涼風(fēng),幽幽清香,均能感受到。借助嗅覺和聽覺,不僅暗示了舟的移動,而且流露出作者泛舟荷池的愉悅:舟行其間,涼風(fēng)拂面,月光如水,墨荷點點,使人感覺恍入仙境,凡胎脫盡,道骨仙風(fēng)。
下片開頭寫“云被歌聲搖動”,雕縷無形:一路清歌,舟移水動,水底云天也隨之搖動,作者將這種虛幻的倒影照“實”寫來,再現(xiàn)了池中天光水色深融無間的美景,又暗用秦青歌遏行云的典故,含蓄地贊嘆了歌伎聲色之美,這一句,寫池光與天光合一,融化之妙,如鹽在水。在這種清雅的環(huán)境中,“酒被詩情掇送”,冷香飛上筆端,“掇送”者,催迫也。于是,下面寫醉臥粉陣紅圍中。詞作又一次化實為虛,一語雙關(guān),避免了墮入惡趣。“醉里臥花心,擁紅衾”,詞寫的是醉酒舟中,美人相伴,擁紅扶翠,但因舟在池中,蓮花倒映水底,“醉后不知天在水”,似乎身臥花心,覆蓋著紛披紅荷。結(jié)束能化鄭為雅,保持清麗的格調(diào)。
《昭君怨·園池夜泛》作者簡介
張镃(1153—1221?)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先世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xiàn)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顯赫,張镃為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張镃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zhuǎn)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nóng)寺主簿,遷司農(nóng)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yuǎn),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