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計算機:我想你是指《銀河系漫游指南》中的神秘數字,我沒讀過。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登錄Jabberwacky平臺,并和計算機程序進行簡短對話,計算機的回答俏皮而有人情味兒。
人:假設你是一個小男孩,你覺得你多大了?
計算機:年齡這個問題并不重要,反正我又不是奶酪。
計算機:是什么吸引你到這個網站來的?
人:我在寫一篇有關“圖靈”的文章。
計算機:看來你是一個“數學狂熱粉”。那讓我們來做一個減法題吧,從一只狗的身上拿走了骨頭,還剩下什么?
爭議
通過測試就算擁有“人類思維”嗎?
圖靈測試被認為是檢驗機器是否具有人類感情的一個標準。如果測試者反復提出相同的問題,一臺機器只會從知識庫里重復提取簡單的答案,而真正的人工智能需要表現出“不耐煩”等感情活動來騙過測試者。
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1980年設計的一個思維試驗,以推翻強人工智能提出的過強主張。他認為,只要計算機擁有了適當的程序,理論上就可以說計算機擁有它的認知狀態以及可以像人一樣進行理解活動。
也有不少人對圖靈測試提出了理論上的批評。一位計算機行業從業者向北青報記者表示,“計算機在回答提問時,需要尋找問題和知識之間的關聯,從這個角度看,它具有一定思維。但是和人類相比,它的思維方式并不具有原創性,不是獨立的思考,它所做的工作是在數據庫儲存的大量知識之間尋找關聯性。此外,對于30%這個標準暫時沒有非常嚴謹的論證,長期的考問下還是可能會露出破綻。”
雷丁大學客座教授沃里克同時指出,要警惕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引發的網絡犯罪,“在人工智能領域,沒有什么比圖靈測試更具標志性和爭議性的了——讓一臺計算機說服足夠數量的測試人員,認為它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個人。如果一臺計算機可以欺騙一個人,讓他誤以為它是某個人或其他什么東西,甚至是我們可以信賴的人,這不能不讓人們警惕可能因此產生網絡犯罪。”
人物
圖靈:人工智能之父
“圖靈測試”的提出者是英國著名數學家阿蘭·圖靈,1912年6月23日生于英國帕丁頓,1931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師從著名數學家哈代。他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人們為紀念其在計算機領域的卓越貢獻還專門設立了“圖靈獎”。在二戰中,圖靈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1950年10月,圖靈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第一次提出“機器思維”的概念。他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對“智能”概念給出了定義,并提出假想:一個人在不接觸對方的情況下,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和對方進行一系列的問答,如果在相當長時間內,他無法根據這些問題判斷對方是人還是計算機,那么,就可以認為這個計算機具有同人相當的智力,即這臺計算機是能思維的。
圖靈因為當時英國政府對同性戀的偏見而受到迫害,他在1952年被判“嚴重猥褻罪”并被施以化學閹割,最終在兩年后食用浸過氰化物溶液的蘋果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