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磷蝦捕撈之困
2015年,我國海洋生物經濟占海洋產業生產總值18.6%,海洋漁業達到17.8%,海洋生物醫藥業僅占0.8%。如果說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是海洋生物產業的朝陽產業,涵蓋捕撈業、養殖業、海產品儲運與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的海洋漁業,則是藍色生物經濟中的基礎和戰略性產業。
然而,捕撈過度使得海洋漁業前景堪憂。“我們應將視線轉向遠洋漁業資源,如南極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其生物量約為6.5—10億噸,不僅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有巨大的醫藥保健和工業原材料開發利用前景。”
世界衛生組織曾將南極磷蝦、對蝦、牛乳和牛肉的氨基酸綜合營養價值比較評分,結果是磷蝦得100分,牛肉96分,牛乳91分,對蝦71分。除了作為珍貴的保健食品原料,南極磷蝦體內特有的低溫蛋白酶、脂肪酶等,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南極磷蝦的捕撈始于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于1972年在南極水域進行商業捕撈。焦炳華告訴記者,磷蝦捕撈量由磷蝦加工制品的市場需求量決定,挪威、日本、韓國、智利等國是進行南極磷蝦商業捕撈量最多的國家。如今,已有5家從事磷蝦高值利用的國際公司,圍繞動物飼料、人類食品、保健品及醫藥化工原料打造產品,南極磷蝦綜合開發利用產業鏈基本形成。
2015年起,我國開始對南極磷蝦進行探捕。“我們對南極磷蝦的資源認識不足,從未對南極磷蝦資源進行過科學調查,缺少漁場環境與氣象條件等信息,在其資源養護措施及捕撈限額分配國際談判中缺少話語權。”焦炳華說:“南極磷蝦富含的蛋白酶極易降解蝦肉,空氣中擱置半小時就會變成一只蝦殼。從清洗、脫殼到蝦肉冷凍、干燥,提取高附加值的蛋白質和蝦油,再把渣滓烘干打包,發達國家基本在漁船上完成。”
由于缺乏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設備,我國在捕獲南極磷蝦后,只能在船上冷凍后再運回陸地進行加工,加工產品且大多為低附加值的動物飼料。“與捕撈的成本相比,磷蝦的資源利用率不高。”焦炳華坦言,“我國磷蝦產業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磷蝦專用綜合捕撈加工船的設計、建造和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化技術的突破。”
雖然我國南極磷蝦漁業處于試驗性商業開發的初級階段,業界專家表示,隨著捕撈技術的突破,高值產品的產業鏈基本形成,南極磷蝦資源將在保障我國食品安全供給方面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據估計,我國對南極磷蝦形成商業性開發后,45年內年捕撈產量可達10—20萬噸,10年內有望形成年捕撈量100萬噸、捕撈業年產值30億元(原蝦)的生產規模。
從頂層設計上布局謀篇
“無論是傳統的海洋漁業,還是新興的海洋醫藥產業,近年的進步有目共睹。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工程與科技尚有不小差距。”焦炳華用“資源、技術、產品、體制”概括了問題所在。
《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已確認的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種類達到20278種,作過描述或初步鑒定的僅有1500種,初步研發的不到200種。焦炳華表示,技術層面上而言,研究基礎薄弱,關鍵技術亟待完善與集成。
品種單調,產業化程度低、應用領域狹窄,折射出我國海洋生物產品總體創新能力不強的現狀。焦炳華更為擔憂的是,體制層面上國家資助力度小,企業參與度低。
目前,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的國家資助主要源于國家863計劃,從“九五” 到“十二五”期間,國家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投入不到10億元;而美、日、俄、歐等海洋大國,近30年來總投入已超500億美元。
“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力量相當分散,相互間高效協作機制尚不完善。全國約有30余家單位從事海洋生物產品研究與開發方面的工作,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不過500人,且分散在有關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焦炳華稱,由于我國海洋生物產品研發基礎薄弱、品種儲備較少等現實問題,企業參與投入的積極性不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海洋生物產品研發體制尚未形成,產學研用的創新體系也未建立,嚴重阻礙了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