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普通話,寫規范字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現代社會,說普通話是有文化、開化的標志。例如濟南青島,都曾經是方言地區,現在除了一些老人,極少再有人說山東話了,看山東衛視新聞節目,大街上無論記者采訪到誰,對方都操一口普通話。
說普通話為榮,說普通話前衛,已經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識,連農村小學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話教學,山東農村出來的打工者,沒有不會普通話的。不會說普通話,會被認為是老土,這是發達地區的人的心態。 但上海、天津這樣的城市仍然很落后,他們有明確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以上海人為榮,外地人是老土。有人說一句話,先聽口音,是本地人說的,再想地不對,外地人說的,聽也不要聽。自己歧視外地人,再說普通話不是要被人當外地人看?說本地方言首先是膽小的結局。 說方言的是老土,這話一點也不錯的。說天津話的人就是土,說上海話的也就是土。
他們一生都在上海,許多人連火車也沒坐過,根本不知道國家變成了什么樣子,哪里都比上海強。幸虧現在有了埔東,上海人不要坐火車,他們的旁邊的現代化的埔東已經說明了上海是多么落后。現在人們一說上海發達,其實說的是埔東,埔東都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外地人,真正的老上海真沒有什么可稱道的。井底之蛙,上海人、天津人,全一個味兒。 要是不建埔東,上海人做夢也想不出立交橋、寬馬路、環線是什么味兒,上海人不懂飄流,沒人有旅游帳蓬,沒人玩兒過125CC的摩托,更不懂開著四輪驅動的軍用吉普的感覺。你要說青島已經很少自行車了,天天騎車的上海人一定不信。這一切,與上海人、天津人堅守方言互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