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朱強榮表示很高興能有這么一位愿意并肩戰斗的戰友,歡迎他能加入到角膜捐獻的無償公益事業中來。王立剛成為蕭山地區的001號。
“一開始,我也僅僅是覺得朱師傅做這件事情很不容易。但是真正對于捐獻意義的理解,開始于我媽媽。”王立剛說,媽媽由于視神經受損,右眼逐漸喪失視力,這讓他逐漸明白失去光明意味著什么。
他開始和朱強榮一起開展角膜勸捐工作。蕭山第一例角膜捐獻者就是他和朱強榮一起勸說成功的,從2005年以來,他已經發展了80多名志愿者。
“蕭山地區主要是農村居民,他們受傳統觀念影響,比城市里的人要深,我剛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理解。”王立剛說,首先他就從自己家人做起,妻子成為他第一個勸說對象,從親戚朋友逐漸擴展到不認識的人。
角膜捐獻志愿者中的001號們
妻子成為他的第一個勸捐對象
他放棄賺錢
無償幫忙運送角膜
同樣被朱強榮影響的還有出租車司機王勇。
王勇妻子是尿毒癥患者,對于器官捐獻的意義,他也深有感受。他說:“角膜、器官和遺體,如果火化了,什么也沒有了,但是如果能幫助別人的話,顯得更有意義。”
正是這種理解,王勇屢次無償運送眼角膜。因為眼角膜的保存時間有要求,所以王勇總是在第一時間趕到捐獻現場,放棄接送客人的賺錢機會。
2015年過年前,當時下著大雪,臨安山區有一名村民在身后捐獻眼角膜。接到朱強榮電話后,他二話沒說,一路開車趕到臨安。在回杭州的路上,因為路面比較滑,又是晚上,和迎面而來的車子發生碰撞。為了趕時間,他沒有去爭取賠款,事后自己承擔500元的修理費。
“他們都很難能可貴。從1998年只有我一個人單槍匹馬,到現在有2000多名志愿者,其中100多人在身后實踐了捐獻眼角膜的諾言,20人在身后捐獻遺體。這些都是靠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朱強榮說,這些人就是雷鋒精神與時俱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