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又名元日、無朔、無辰、元正等,含有一年之始的意思。因為“元”本義是“人頭”,引申為“始”。“旦”的本義也是“始”。據宋《夢梁錄·正月》中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欲呼為新年。” “元旦”這一名稱,據說源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以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此后,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并不一樣。據《史記》記載: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到漢武帝時,又改為正月初一為元旦。 我國辛亥革命以后,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以公歷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何謂“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白天。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 地球繞太陽運行,循環往復,本無所謂始終,人們為了便于計算時間,才在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性的自然現象中,尋找一個比較合理的起點作為歲首。
由年的歲首完全是認為假定的,因此什么時候作為歲首,意見不一。例如我國很早就主張以“立春”為歲首,而歐洲國家卻贊成以“冬至”為起點,此外還有采用“春分”的。到了公元前四十六年,凱撒當了羅馬帝國皇帝之后,廢除陰歷,重新制定了新歷——陽歷,于公元前四十五年開始施行,叫做“儒略歷”。這個歷法曾以“冬至”為一年之始,但是當時群眾用慣了陰歷,并堅持以朔日作為一年的起點。因此把“冬至”過后第十天定為一年的歲首,就是“陽歷”的一月一日,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便把這一天稱為“元旦”。 在中國,新年也叫“元旦”,古時候還叫“元日”“上日”“端日”“元辰”“元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