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的名字似信手拈來,毫不經意;
“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原名趙平福(又作平復),取意“平安是福”。后來,他家鄉浙江海寧有個豪紳也為自己的兒子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準他再使用原名。他見家鄉有座橋名“金橋柔石”,覺得不錯,于是就用“柔石”作為筆名,有時也署名“金橋”。
人民音樂家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1931年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后升任首席小提琴師。因他姓聶,聽覺又靈,社里有人叫他“耳朵先生”,于是他便改名為聶耳。
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因幼年即喪雙親,與妹妹廖冰相依為命,故取筆名為“廖冰兄”,意為廖冰的兄長。郭沫若聞之,“恍然大悟”道:“哦,原來邵力子的父親叫‘邵力’,郁達夫的妻子叫‘郁達’!”
有的文人則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
曹禺原名萬(即“萬”)家寶,他將姓氏“萬”拆為“草”(諧音為曹)與“禺”兩部分,化為“曹禺”。
又如,“查良鏞”才是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實姓,“金庸”二字實際上是由“鏞”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則頗具出處:
清末“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吳趼人,又名沃堯,原名寶震,字小允。后自號繭人,取“作繭自縛”之義。四十一歲時,又取《莊子·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義,易“繭”為“趼”。
小說家張恨水,原名心遠。“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見歡》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
冰心,原名謝婉瑩。“冰心”一語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絕句。《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意在表白其玉潔冰清的操守與品格。
探究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們或可略窺其所以成名之秘吧。